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學說,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又名胡禧緒,他出生在1898年,是遼寧瀋陽人。終其一生都在從事著對仲景學說的研究工作,因其擅用經方,雖然每每用藥只有寥寥幾味,也少用貴重藥材,但卻能取得非一般的效果,因此被世人尊稱為「經方大師」。

胡希恕在奉天省立第一中學讀中學時,最是喜歡踢足球,無論四季寒暑,每次都要踢到大汗淋漓,精疲力盡方休。

他的國文老師經常會在場邊觀看,當他們踢累了時就會到國文老師的房間喝茶休息,國文老師尤其喜歡胡希恕等四個孩子,有一天就對這四個孩子說要教他們學中醫,沒想到孩子們聽後都異口同聲發問,學中醫幹什麼?

這位國文老師可不一般,他名叫王祥徵,是清末國子監出身的進士,當時在國子監學習時恰與一位太醫同室,這位太醫也是經常勸他學中醫。

他都是以一句「學中醫幹啥呀」回復,後來太醫說「不學醫是不忠君」,這才讓他開始學起了中醫,有著國文根底學起中醫來非常快,他慢慢也對中醫有了興趣。

以後有病人求治,這位太醫都會讓王祥徵來看,增長臨床經驗。

後來王祥徵考中了進士,到了湖南長沙當上了縣長,但沒多久辛亥革命革命爆發,他無奈只好來到瀋陽當了名中學國文老師,但他利用業餘時間行醫,在當地名氣也是非常大的。

他為了保中醫不失傳,看到胡希恕這四個孩子精力充沛,便有了教他們中醫的想法,後來在他多次勸導下,胡希恕等四人終於拜師於他學起了中醫。

因為王祥徵所講《傷寒論》,結合了近代科學,脫離臟腑之說,還兼有唐容川陳修園等大家的學術觀點,教授效果非常好,又吸引了不少學生來學。

在眾多學生當中屬胡希恕學得最好,兩年後他高中畢業順利參加了瀋陽中醫考試,順利獲得了中醫執行資格。

在當時高中畢業的胡希恕已經算是高學歷人才了,但他並沒有滿足,又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學的前身北京通才商業專門學校。

學習期間恰遇一年瘧疾大流行,他利用中醫知識治好了不少學生,雖然聲名大震,但此時的他並沒有想到從醫。

大學畢業後,他反而做了名英文教師,後來又改行到了哈爾濱市電業公司當上了會計股股長,因業績突出,又任了市政局事業股股長,市政公署的營業股股長。

後來由於日軍入侵,他拒絕為日本人服務,便逃難來到了北京,開啟了懸壺濟世之路。

解放初期,他又於陳慎吾、謝海洲等多位老中醫一起辦學講課,到了1952年,還經政府批准開辦了北京私立中醫學校,培養出了近千名中醫人,為填補這一階段的中醫教育空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胡希恕窮盡一生精力研究仲景學說,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由他所作的《傷寒的六經論治與八綱的關係》報告也被認為是歷代醫家缺乏論述的難題,還深受日本中醫界的盛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