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衰落之後尚且還有四百年之後的唐朝繼承,可唐朝滅亡之後中華卻再無盛朝。這就是古代歷史自唐亡國之後給中華民族一種最為直觀的心理感受。我們中國人從小經歷的文化環境和家庭之中的耳濡目染,讓我們認識到了這種感受,同時間在長大之後感受社會再度無限放大了這種感受。
秦漢文化的記憶
長期以來史書說秦朝無文學,可就是這樣也在秦代考古遺址之中出土了:「海內皆臣,歲登成熟。路無飢人,踐此萬歲。」秦朝時候向上直接繼承的是東周時代的詩經四字文學,這才有了後面漢朝的賦。秦漢文學對於中國人來說比較陌生,文章兩漢兩司馬也僅僅是記得了一個司馬遷和司馬相如,甚至連司馬相如代表著作也少有人知。
為什麼沒有《三國演義》來的直接,那其實是因為華夏民族基因力量決定的,凡是太平時代,人們都崇尚武力;凡是國力衰微猶如北宋,人們都崇尚文學。唯有萬國來朝之盛世,國家實力登於登峰的漢唐盛世,人們才會同時在武力和文力上雙度開花。所以漢晉文學依舊是一座高峰,人們崇拜的是當年的武力,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當年的武力水準。
唐朝是一座高峰
無數中國人對於唐朝都有著感性認識,同時也有理性控制。現在的中國即使是學齡前兒童都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號。義務教育之中貫穿九年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唐代詩詞文章的介紹。從初唐的的駱賓王到盛唐的李太白;從王勃的《滕王閣序》帶杜甫的《石壕吏》;從白居易的《長恨歌》到韋莊的《秦婦吟》。
唐朝人民有志氣,對帝王權貴絕對不低頭,所以當年的中國人活得瀟洒自由。華夏大地物產之豐富遠超前代,也遠超後世,作為一個唐朝人,你可以遊歷煙雲風塵的江南錦繡繁華;也可以感受中原大地上的古樸厚重,你可以策馬揚鞭直達貝加爾湖乘船賞月,大快朵頤的吃肉喝酒;也可以一路絕塵的西向到達鹹海。你不用擔心你的人身安危,因為四海之內皆是大唐,從玉門關以西都是唐朝邊軍,可以保護每個唐人的安全。
結語
唐朝的強盛如今也只能從泛黃的史書之中尋找到隻言片語了,安史之亂後的急劇衰落讓人扼腕嘆息;中原王朝的苦痛相對於魏晉時代更加的難受,唐朝之後不能振興的中夏在宋朝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武德被廢,文力衰弱之後就只能是花錢買和平,即使大宋經濟天下第一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