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廢物論」:在異化反思中打破「功績主義」

「面對冷峻現實,沉浸在「廢物世界」中自我麻醉,只會更容易滑向現實與理想互相撕扯的精神深淵。」

近日,曾參加過奇葩說的儲殷教授發表於社交平台上的一番言論,引起網友熱議。

在流傳的視頻片段中,儲殷語重心長地勸說道:

「成年人有權做個「廢物」。我們不希望孩子是「廢物」,是因為他們還有未來。過了35歲以後我告訴你,做「廢物」還是挺舒服的。中年人要安於做個「廢物」,到了老年不要因為自己是個「廢物」而心懷慚愧,就可以了。老了沒用就沒用了,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原視頻討論帖)

隨後各媒體將這段話冠以「專家說」的標題轉發,「專家稱中年人要安於做廢物」「專家稱35歲後做廢物很舒服」,突出「專家」和「廢物」字眼的詞條很快登上熱搜榜,引起更多人的圍觀。

與過去被炒紅的「專家說」不同,該詞條以「廢物」二字描摹盡當下成年人疲於內卷、尋求舒適的心理狀態,似乎是對過去專家代表的功績主義發言喪而有力的回擊,因此很多人評論說「話糙理不糙」「專家們終於說了一次人話」。

(網友評論截圖)

由此可見年輕人並不反感專家本身,而是反感那些脫離了現實語境、不顧民間疾苦的「權威立場」。

01

「專家說」本質:

懸置語境的價值輸出

網友苦專家久矣,專家的話語常被網友嘲諷為「不接地氣」。

央視網在最近發布《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的評論,指出了層出不窮「專家說」的三種類型:

其一是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何不食肉糜」的姿態,高高在上、指點江山;其二是冒充權威,「跨界」評議,目的是為博取知名度、實現「影響力」變現;其三是放棄學術中立原則,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央視網評論部分原文)

央視網的批評將矛頭指向「偽專家」本身,但引起網友對「專家說」厭惡的,還有另一層原因:互聯網斷章取義的傳播構成的「語境懸置」。

媒體善於捕捉言論中吸引眼球的字眼,同時在標題中加上「專家建議」,強調觀點的權威性,將個體對某一問題的解讀轉變為面向大眾的價值輸出。

(網友對媒體的批評)

儲殷的「廢物論」能在網路上引起巨大的爭議,離不開自媒體「語境懸置」的功勞。

在自媒體的「懸置加工」中,「不因做『廢物』而心懷慚愧」被解讀為「心安理得地啃老」,「舒服地做廢物」也按字面意思等同於「舒服地擺爛」。儲殷原義中成年人自嘲的意味消解,「迎合喪文化,號召人們擺爛」成為其語出驚人的主要目的。自媒體繼而在進一步批評中,實現了對主流價值觀的捍衛。

(自媒體轉發後的標題)

媒體將專家的話語帶入公眾輿論空間,便應當對其準確性和權威性負責。經常有媒體引用專家話語卻不表明來源,討論專家觀點卻不點名專家身份,在網上掀起輿論風浪後,便隱身遁走——媒體的失職,助推公眾給「專家」群體貼上「不學無術」、「胡言亂語」的刻板標籤。

除媒體的解讀誤導外,儲殷教授本身的措辭表達也存在「懸置」問題。

「廢物」在通常語境下指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用來形容人也會令人聯想到「胸無大志」「一事無成」。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廢物」自嘲,是一種對抗壓力的自我開解,也是一種規避傷害的自我保護。

(豆瓣小組截圖)

例如聚集於豆瓣 [985廢物引進計劃] 小組的人,通常是考上985名校的學生中的佼佼者,與真正意義上的「廢物」定義相去甚遠。但他們也承受著常人不能想像的家庭預期和同儕競爭,因此他們先自嘲「廢物」,以期在自我定義下,脫離與他人比較的桎梏。

可這樣的「自嘲」放到公共話語空間,卻不得不考慮帶給聽者的影響。

儲殷作為擁有百萬粉絲、名校畢業的知名學者,無論是自嘲「廢物」還是勸說大家接納自身的平庸,經解讀後似乎都有種既得利益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傲慢。

02

「廢物」真義:

抵抗異化的反思

在自媒體的誤導下,多數網友對「廢物論」的贊同也只停留在物質幻想層面:一勞永逸的狀態下,不必被迫從事勞動也能享受舒適、維持現狀。主流媒體批評的也正是這种放棄作為,坐吃山空的「廢物論」。

(知乎網友的評論)

但橫亘在這樣的「廢物生活」和「冷峻現實」之間,有著一道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做廢物也得有做廢物的資本,不是想做廢物就能做的。」

總有人跨過中年門檻之後,可以憑藉足夠的積蓄或足以養家糊口的鐵飯碗收穫一派安閑自在。但更多人的處境是背負著「廢物」之名,卻不能享受「廢物」之樂,庸庸碌碌地搬磚,對著年少時的理想望洋興嘆,腳下仍不能停止奔跑。

(小紅書上的《愛麗絲》電影台詞手帳)

就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紅皇后對愛麗絲說的:「在這個國度中,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退休年齡延長後,很多人預見自己四十多歲後為了五險一金的延續,不得不繼續投身以體力勞作為主的「老年職場」,貢獻剩餘的勞動價值。

面對這樣的冷峻現實,沉浸在「廢物世界」中自我麻醉,只會更容易滑向現實與理想互相撕扯的精神深淵。

(中年人的悲哀,來自小紅書)

而拋開儲殷措辭不當引發的輿論誤導,其背後的深意是將物質層面的幻想,引申到精神層面的自洽,為深陷焦慮泥潭、進退維谷的職場人指明一條鬆弛之路。

儲殷在進一步解釋的原文中說:「人到中年,大致上能達到什麼程度,自己心裡要有數了。別難為自己,別逼自己成功,別困在挫折感里,為自己是個平庸的普通人而耿耿於懷。」

(儲殷原文)

言下之意,是希望人們通過對「廢物」一詞的反思,覺知到由工作帶入生活的精神倦怠,通過不強求有用和成功的心理暗示,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有部分網友也基於這層深意融入自己的理解,「我覺得他說的廢物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有休閑的權利。現在成年人的生活工作節奏真的太快了,缺少幸福感和創造欲,雖然不是廢物,也是苟活者。」

「有權」二字為眾人共鳴「廢物論」提供了底層邏輯: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與其在周遭積極生活的暗示中迷失方向,不如停下腳步,拒絕做一根不停燃燒的火柴。

此處的「廢物」不是自暴自棄,而是覺知到生活在單一的價值觀規訓下,逐漸褪色為痛苦和疲憊後的「自救」,「有權」也是對「主體性」的呼喚。

(陳銘對主體性的闡釋)

當下社會的種種現實,讓成年人越發意識到自己正在喪失自主選擇權,尤其是人到中年,一旦遭遇命運轉折,並沒有多少空間騰挪轉圜。

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計,「穩定的收入來源」成為懸在中年人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體力和精力的衰退又使得中年人難以重拾年輕時「高歌猛進」的勢頭;「35歲求職門檻」和「延遲退休」則合力將底層打工人的未來化作一片前途難卜的未知樹林。

(余華「中年危機」語錄)

《倦怠社會》中將這種身處其中難以察覺的規訓稱作「功績主義」,看似個體不再臣服於任何義務,在自由和自願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邁上工作崗位。

但這種脫離他者的自由並非單純的釋放和解脫,而是任由「自由」將自身轉化為強制和束縛。每個人都可能在與自我的競爭中淪為「功績主體」,不斷試圖超越自己,直到最終的崩潰和毀滅。

通過自嘲「廢物」,降低自我實現的心理預期,給不想參與內卷,或是看透即使再努力內卷也難以實現奢侈理想的自己一個心理上的台階,不失為打破「功績主義」怪圈的神兵利器。

(「擺爛」表情包)

與之類似的,小紅書上開始流行一句話「小時候不喜歡章魚哥,長大後成為了章魚哥」。

許多人步入職場後,再回看這部童年經典,猛然發現章魚哥就是多數中年白領的真實寫照:他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依然從事著令自己厭煩的工作,只為掙錢生活;他有滿腔對自由和夢想的渴望卻無力實現,逐漸變為典型的悲觀主義者,說著「我恨全世界」的口頭禪。

(章魚哥的「生活」與「工作」)

但章魚哥這般麻木不仁的喪屍狀態只留給了無聊的工作時間,下班後,他又化身善待生活的藝術家,吹奏起不成曲調的豎笛,為自己烘焙精緻可口的晚餐犒勞一天的疲乏。

如章魚哥行屍走肉的一面正是精神倦怠的外化,而他生活中的浪漫主義,則是達到精神自洽後,留給自己的秘密花園。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