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珍貴老照片:提督大人出鏡,霸氣威嚴,差官手持巨型長柄刀

在十九世紀中期至中後期之時,我國曾面臨著文化停滯,歷史斷層的危機局面

彼時戰火四起,中華大地的家園,被外來侵略者肆意分割破壞,民族死寂,岌岌可危。

或許當真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諺語古話。

在紛亂的戰爭局面下,我國彼時歷史階段的社會資料和歷史記憶,竟意外的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留存了下來。

有一位來自法國的攝影師。

他用自己的攝像機鏡頭,記錄下了那一時期的諸多畫面,畫面清晰且年代跨度久遠,文化內涵豐富。

通過他的鏡頭,我們能看到當年清朝大官的真實形象,能看到手持誇張武器的官府差役,能看到那段,布滿硝煙和塵土的昏暗歲月...

清朝舊照·跨越幾百年的真實記錄

記載歷史的方式和方法,都不盡相同。

最遠古時期的造壁篆刻,古代時期的史書紀實,以及當今的各種依賴信息技術的記錄手段。

另外,歷史的記錄和傳承,仍需要一個關鍵條件的支持,那便是被記錄對象在一定程度的穩定狀態。

就比如那些深陷戰火的國家,或是深隱於世的小地方。往往都不會在歷史中留下多麼深刻的痕迹,甚至可能被世人遺忘得乾乾淨淨。

而我們中國,在一百八十餘年之前,也曾深陷戰火幾十餘年,並且飽受侵略者的折磨和摧殘。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那段時期的歷史資料,卻是有著十分完整的記載。

而且還是通過最為直觀形象,又在彼時極為稀罕的影像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的,用鏡頭記錄下當年歷史的人,名叫方蘇雅,是個法國人。

可以說,今天我們在網路上能查到看到的,關於清朝時期的那些黑白老相片,百分之八十都是出自當年方蘇雅的相機

就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及的,關於清朝官員和持刀差役的兩張照片,也都是方蘇雅當年的拍下的。

記錄官員的幾張照片中,有一張是方蘇雅和雲南提督的雙人合照。

方蘇雅處照片左側,身穿法式風格的制服禮服,右手握一西洋劍橫放在大腿上,還留著個濃密又標準的彎曲翹胡。

而照片中的雲南提督,則可以用霸氣威嚴來形容。

不同於方蘇雅的皮鞋制服,提督穿厚底官靴,身著皮絨大衣,脖子上還懸掛著象徵其地位身份的超長朝珠

還有那一對手持巨大武器的差役,兩位差役各自手持武器站立於相片畫面之中,像是刻意在凹造型,展示著武器。

左邊一人手持一把一人半高的巨型斬馬刀

如果不是此人用手安然地握住了刀刃,相信一定會不少朋友被那種氣勢驚嘆。

處於右側的差役,則是手持一把巨型長柄刀,制式和形象與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頗為相似,只不過在氣勢上是虛軟至極的。

異國的「旅者」·方蘇雅

不同於在彼時拍攝記錄下不少畫面的美國人,方蘇雅是十分特殊的,他出生自法國,但是在法國,卻很難找到關於他的資料和記載。

方蘇雅年少失去的雙親,在即將成年時才被養父收養。

之後,他順應養父的事業道路從了政。

十九世紀末年,方蘇雅從法國來到了我國雲南,他被法國安排在當地官府駐紮,就像是一個刻畫有「法國佔有」標誌便簽,被貼在了雲南地區。

方蘇雅在中國雲南待了四年。

這四年,方蘇雅根本不像個窮凶極惡的侵略者,而像是個來到寶地旅遊的旅客,他足足帶了7台相機和難以數計的相機乾片。

四年里,方蘇雅將整個雲南都裝進了他的相機。

從社會底層的乞丐,到身居官府的梯度他都一一記錄,雲南當地的山水草木也盡皆收錄。

而除雲南之外,方蘇雅的足跡,還遍及當今的北京和廣西,而且他足之所及這兩個地方,也都一樣被他用相機全面地記錄了下來。

或許這對於方蘇雅來說,僅是興趣使然。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拍攝下來的這些照片,在當今已經成為了亞洲歷史中最早期、最全面、最精美的對於一個國家地區的歷史記錄的相片。

方蘇雅的照片遺產

方蘇雅拍攝下來的照片,其所具備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自然不菲。

但大家可能想不到,當今留存的,誕生於方蘇雅之手的照片,其實還不到他當年拍攝總量的五分之一。

那是因為在二十世紀初期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已然招致全中華民族的憤怒。

在1900年時,由於義和團起義運動的影響,身在當今昆明地區的方蘇雅,被迫逃離回國

但是當地的百姓,又怎麼會如此輕易地放過,方蘇雅這個外來的侵略者,又怎麼會讓他就這樣來去如風的輕鬆逃離。

於是在當天的下午,方蘇雅的隊伍便遭到了一次有組織有計劃地阻截。

因為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隊伍中僅有幾人受傷。

但是方蘇雅的幾大箱的相片底片,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大量的相片在紛亂中被破壞,最終只有方蘇雅隨身攜帶的幾小箱底片,倖存下來。

而這些照片也經過代代的傳承,一直保存在方蘇雅後世子孫的手中,也有部分被方蘇雅的孩子們交給了法國的博物館。

結語

歷史是有趣又奇妙的一種文化,歷史存在的意義是非凡的。

往小了說,歷史是人類族群對過去的懷念和記錄,往大了說,歷史則是人類族群向未來邁進的必不可少的關鍵階梯。

有了歷史的存在,人們在才不會對未知的遠方感到障蔽,而也十分幸運,我國曾經經歷的那段悲心刺骨的戰爭歲月得以被記錄保存。

這也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們,時刻都能記得曾經的屈辱,時刻不忘民族精神的發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