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常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一個女子美到了極致。對於這幾個字,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來得。其實,這幾個字來源於中國四大美女的典故。
西施浣紗,講得是春秋戰國時期,在越國有一位叫西施的女子,她在河邊浣紗時,河裡的魚兒看到她美麗的身影,忘記了游泳,沉入了江底。這就是所謂的沉魚。
昭君出塞,講得是西漢時期,王昭君為了和親遠嫁外塞。空中的大雁看到她的神態,忘記了飛翔,掉在了地上。這就是落雁。
貂蟬拜月,這四個字是用來形容貂蟬的美麗,連天上的月亮見了她的容顏,都慚愧地躲進雲里。這就是閉月。
貴妃醉酒,形容楊貴妃酒醉了以後,滿庭花草見她這嫵媚的姿態,自慚形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這就是所謂的羞花。
然而,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卻只有一個人,後人對她卻無比敬仰。這個人就是王昭君。那麼王昭君到底做了什麼?
和親,又稱「和榮」、「和藩」,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為了各種目的而進行的政治聯姻。和親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和親始於漢代。
西漢與匈奴的聯姻就是一個早期的例子。西漢天下初定,戰士疲憊。劉邦採納了婁敬的建議,讓漢室女子單于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匈奴單于和諸王妻的統稱),並給匈奴一定數量的棉花、絲綢、酒、糧食等。雙方約定為兄弟;開啟「關市」,相互通商。
這一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衝突,有利於漢朝的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的經濟發展,加強了漢匈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昭君出塞」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王昭君出生於西漢南郡,即今湖北宜昌附近一個叫秭歸的地方。王昭君出生時就是一個美人胚子。
據說她每次出門,都會引來一片騷動。仰慕她的小夥子都能排起了長隊。按理說,王昭君能說上一個很好的婆家。奈何她的父親王襄卻不這麼想。在這位父親的眼中,能配得上他女兒的人,也只有當今的皇上。
因此,為了讓女兒變得更加出眾,不只是一個花瓶。這位父親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即使是家徒四壁之時,也沒有忘記培養女兒的琴棋書畫。
長大以後的王昭君越發的美麗動人,她的絕世容貌傳到了京城以後。很快,便參加了選秀,並脫穎而出,有幸進入皇宮。
按理說,憑藉著王昭君的美貌和才學必定會被皇帝選中。然而,王昭君生性耿直,到了皇宮以後,看到別人拿著錢財賄賂選拔的官員時,她卻感到不恥。再說了,王昭君出生於偏遠的山村,家裡也沒有多餘的錢,拿來賄賂選拔官員。於是在最後的選拔中落選成為了一名宮女。
民間還有另一個版本,有傳言,在選秀中,皇宮都會聘請一些畫師給秀女畫畫,然後再拿到皇帝的面前鑒賞。當皇帝看上了以後,這位秀女就會飛黃騰達,成為了皇帝的女人。
可是,到了畫像的環節時,幾乎所有的秀女都賄賂了畫師毛延壽,只有王昭君例外。結果這位毛延壽故意把王昭君畫得醜陋,因此在最後的選秀中落選成為了一名宮女。就這樣,王昭君一直在宮中生活了多年。
不管是哪一個版本,都說明了,王昭君與妃嬪二字擦肩而過。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他又不願意讓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嫁到三千里之外的匈奴之地。於是,漢元帝便從後宮中選出一位宮女認作女兒,然後去和親。
然而,即使是宮女也不願意遠嫁外塞。就在這個時候,王昭君卻主動請纓。因為她厭倦了宮中的生活。她認為生活在枯燥無味的深宮,還不如遠嫁他鄉。就這樣,王昭君站了出來。
當王昭君站在漢元帝的面前時,滿朝文武都驚呆了。呼韓邪做夢也沒有想到,漢朝的皇帝這麼大方,竟然把這麼漂亮的公主嫁給他。當然了,最想不到的還是漢元帝。他怎麼也沒想到,在宮中竟然有這麼一位美貌女子。如果早知道有如此美麗的女子,早就成為了他的後宮之人。
可此時的他已經答應把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他也只好眼睜睜看著王昭君踏上和親之路。漢元帝也被王昭君美麗所折服。不僅重金為她做了嫁妝,還拿出漢朝的各種特產作為王昭君的嫁妝,送離長安十里。
後來,王昭君跟隨丈夫呼韓邪單于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匈奴人聚居的塞外之地。來到塞外以後,王昭君發現自己遇到的麻煩接二連三。首先是語言障礙。為了更好的溝通,到達塞外的第二天,王昭君就開始學起來匈奴語言。
其次,飲食問題。匈奴人熱衷於肉類,很少吃蔬菜。這對於來自中原的王昭君來說是一件難以忍受的事情。不過還好,為了解決飲食問題,她帶領匈奴人大搞農業,教會了匈奴人使用中原的農具,不再只以肉食為主食。
最後一點,塞外環境太惡劣。王昭君不得不長期忍受塞外變幻莫測的天氣和環境。不過,王昭君還是抱著「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憑藉著強大的意志力,終於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自從嫁給呼韓邪以後,這位單于對她十分的寵愛。兩人先後生育了三個兒子。後來,在西漢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逐漸控制了匈奴全境,結束了匈奴諸部百年的紛爭。
丈夫是匈奴人的王,又對自己寵愛有加。如果照著這樣生活下去,王昭君的生活應該不錯。奈何,呼韓邪卻是一個短命的人。在他們結婚的第三個年頭便去世了,享年42歲。
呼韓邪病逝以後,其長子繼位。按照匈奴制度,兒子繼承父親的王位以後,也要繼承他的女人。這種制度讓人感到有些可笑。但是對於草原人來說,也是不得已為之。
因為草原比內地的環境要惡劣的多,男人的壽命並不長。不過,讓兒子繼承父親的妻妾,其實也是保護父親遺孀的一種方式。只不過,親生母親是不能繼承的。
即使是這樣,王昭君要嫁給「兒子」還是很反感的。因為在漢朝,女子都是「一女不侍二夫」。如果丈夫死了,女子就要守半輩子寡。後來,王昭君派人找到了漢元帝,希望能回歸漢朝。
漢元帝考慮到兩國之間的和親事宜,認為王昭君回來,必定會影響兩國的關係,也就委婉了拒絕了。王昭君沒有辦法,也就勉強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復株累對王昭君也是十分的寵愛,兩人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了兩個孩子。
可沒想到的是,十一年後,這個單于又死了。復株累的長子繼承單于的位置。王昭君只好再一次被迫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孫子。但是根據正史來看,雖然經歷了這麼多變故,王昭君還是活到了五十三歲。這對於外賽的匈奴人來說,已經算是高壽了。
自從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以後,在她的勸說下,匈奴和西漢免於了好幾次戰爭。也就是在王昭君的斡旋下,漢匈之間變得更加團結和諧了,更是創造了兩國60年無戰事。
可以說,王昭君為兩國人民的和睦、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受到後人的稱讚。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民族團結的不朽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