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之父陳振龍:為了拯救福建的饑荒百姓,他冒死把紅薯藤帶回國

陳振龍是紅薯之父,福建長樂人。是他把紅薯引進到國內,拯救了無數的饑民。



1543年,陳振龍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刻苦讀書,20歲時看中了秀才,再往上一步考中舉人的話,就可以出仕做官光宗耀祖了。

可惜,此後的幾次鄉試,陳振龍都名落孫山,無緣中舉。

眼看三十而立了,迫於生計,陳振龍只得選擇成為一名商人。

只不過明清時期,職業從高到低分別為士農工商,商人雖然有錢,但社會地位是最低的。

陳振龍棄學從商,也是無奈之舉。為了生活,掙錢不寒磣。

福建地區自古以來就商貿發達,自從鄭和下西洋開闢航線後,更有許多商戶駕船出海,直接和外國人做生意,賺了很多的真金白銀。

而且福建人都很團結,注重宗族文化。在同鄉人的幫扶下,陳振龍很快就摸到了生意的門道,在和外國人的生意貿易中賺取了第一桶金。

1593年,福建發生了大旱,饑民遍地,餓死了很多人。

陳振龍這時正在呂宋做生意,呂宋就是今天的菲律賓。當他聽說了國內的饑荒後,十分的憂心,想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些什麼。

這天,他行走在菲律賓的鄉村地區時,看到了當地人在收穫一種叫朱薯的食物。

朱就是紅色的意思,朱薯也就是紅薯。

紅薯的藤蔓鬱鬱蔥蔥,一鋤頭下去能挖出一大串的果實,產量十分大。關鍵是,紅薯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烤著吃,煮著吃,飽腹感很強,很耐餓。

在陳振龍仔細請教了當地人後,他更加發現紅薯渾身都是寶。果實可以給人吃,葉子藤蔓可以餵豬餵雞,或者把晒乾的紅薯葉用來燒火煮飯。

最令人欣喜的是,紅薯的適應能力很強,很容易種植。它耐熱耐水耐乾旱,幾乎不需要肥料和人工,種下去以後基本不需要打理,產量還特別高。

陳振龍如獲至寶,他覺得如果能把這種食物引進到國內,那得救活多少老百姓呀!

想到就做,陳振龍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紅薯帶回國內。

不過,當時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紅薯也是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菲律賓的。

西班牙人很清楚紅薯的巨大價值,把它當做了大寶貝,不允許有人把紅薯帶出菲律賓。

陳振龍在前兩次攜帶紅薯出境的時候,被菲律賓海關人員發現了,遭到了一頓暴打,遍體鱗傷。

但是陳振龍依然不放棄初衷,他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把紅薯帶到中國,拯救飢餓的千萬百姓。」

帶在身上是不行了,菲律賓海關查得特別嚴,貼身衣服都要搜查。放在行李包袱里也不行,海關人員會把包袱里的物品一件件的拿出來翻看。

那還如何是好呢?陳振龍絞盡腦汁的想著帶紅薯回國的辦法。

突然,陳振龍靈光一閃。他發現紅薯藤和船上的吸水繩特別的相似,吸水繩是用麻繩編成的。

於是,陳振龍就把紅薯藤和細麻繩編在了一起,又在外面抹上了泥土,從外表看上去就和吸水繩一模一樣。

光這樣,還不夠,為了防止船老闆走漏風聲,陳振龍還賄賂了船老闆。船老闆收了好處,即便看出端倪,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

就這樣,陳振龍順利的通過了菲律賓海關的檢查,登上了回國的船,把紅薯藤帶回了國內。

回家路上,陳振龍像寶貝一樣把紅薯藤護著。一回到家,他就喊來兒子和他一起種植下紅薯苗,做起了初步試驗。

幾個月後,地里果然結出了碩大的紅薯果實。陳振龍開心極了,他讓家人和鄰居都品嘗了一番,眾人都說好吃。

為了推廣紅薯這種食物,讓更多的百姓都能擺脫飢餓,陳振龍讓兒子去求見福建巡撫金學曾,向他展示了種植紅薯的好處。

作為福建的地方官,金學曾正愁無法解決當地的饑荒問題。當他親眼見到這種生命力頑強又高產的薯類,高興地眼泛淚花,直呼:「百姓有救了!」

他找來陳振龍作為老師,讓他指導福建各地紅薯的種植方法,對紅薯採取藤苗扦插種植和精心護理。

幾個月後,紅薯果然大獲豐收。只見紅薯子母鉤連,一串串,一簇簇,碩大紅滿,十分誘人,生吃起來甜絲絲的,口感很好。

很快,福建的大多數地方都種上了紅薯,饑荒問題也被解決了。

巡撫金學曾在陳振龍紅薯種植方法的基礎下,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

而由於菲律賓當時屬於番邦外國,所以又把紅薯叫做番薯。

因為紅薯的引入,明朝饑荒問題也得以緩解,國運也得以延續下去。

在饑荒年間,有句話叫做:「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意思是大多數百姓在饑荒年間都是靠紅薯活命的。

毫無疑問,陳振龍絕對是千萬百姓的救命恩人。

當我們在品讀這段歷史時,當我們在吃紅薯的時候,也要牢記陳振龍當年冒死引進紅薯的巨大貢獻,記住前輩的豐功偉績,以便激勵我們有朝一日也能為國出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