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和之後,本丟彼拉多是誰?

在鼎盛時期,羅馬帝國包括40個省,覆蓋了歐洲,北非和中東的大部分地區,但歷史學家對負責管理這些羅馬前哨的人知之甚少,而本丟·彼拉多是例外之一。

彼拉多從公元26年到36年擔任猶太總督或「省長」長達10年,他的名字在新約中作為監督耶穌受審和被釘十字架的人而永垂不朽。然而,聖經並不是關於彼拉多的唯一古代信息來源。像亞歷山大的約瑟夫斯和斐洛這樣的歷史學家將彼拉多描繪成一個毫無準備和頭腦發熱的統治者。

我們對彼拉多在猶太任職之前的生活知之甚少,但有些事情可以從他的頭銜「省長」或拉丁語中的praefectus推斷出來,意思是「站在前面的人」。

Praefectus是一個軍事頭銜,當彼拉多到達時,猶太只在羅馬的直接統治下20年,所以它仍然是一個軍事職位。重點是鎮壓當地人,維持法律和秩序。

像彼拉多這樣的省長來自二線貴族家庭,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的能力。彼拉多的姓氏本丟和皮拉圖斯可能指的是該家族最初來自的地區——可能是黑海南部海岸的本都王國——或者與標槍投擲者有某種聯繫,因為皮拉圖斯的意思是「矛」。彼拉多也會有一個名字,比如馬庫斯或蓋烏斯,但這已經消失在歷史中。

作為一名軍人,彼拉多在外交或治理方面的經驗和訓練有限,羅馬當局可能認為這對於像猶太這樣不重要的前哨基地來說是不必要的。

耶穌的審判在所有四本新約福音書中都略有不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福音書清楚地描繪了彼拉多作為一個軟弱的總督被猶太當局欺負,判處一個無辜的人緩慢而痛苦地死亡。

「我覺得這個人沒什麼不對!」彼拉多在路加福音中告訴憤怒的人群。在約翰福音中,彼拉多迫切希望不要捲入其中,並告訴猶太聖殿的祭司該亞法把[耶穌]帶走,用自己的律法審判他。

當猶太領袖拒絕,告訴彼拉多他們沒有權力處決耶穌時,彼拉多告訴眾人,他們可以釋放兩個囚犯中的一個,無辜的耶穌或巴拉巴,一個殺人犯。他們吼叫「巴拉巴!」並堅持要彼拉多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因為他聲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從字面上看,彼拉多「洗手」內疚,下令處決。

這幅1650年的畫作描繪了彼拉多從字面上洗手的責任。馬太福音說,彼拉多在人群面前洗手,說:這個義人(耶穌)的血我是無辜的。由此我們得到了「洗手的情況」的表達。

即使彼拉多害怕暴動,想「安撫群眾」,正如馬可福音所說,作為總督,他完全有權拒絕對耶穌的捏造指控。事實是,歷史學家不知道耶穌受審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果有的話),必須依靠福音書的記載,這些記載有自己的偏見。

新約的書卷並不是彼拉多的硬道理。有許多早期的基督教著作沒有進入聖經(稱為「偽經」),但在基督教的最初幾個世紀中廣泛流傳。有些人對彼拉多的看法越來越積極,有些人甚至把他塑造成一個真正的信徒。

尼哥底母福音可能寫於公元4世紀,是作為尼哥底母審判耶穌的目擊者,尼哥底母是一個同情耶穌及其追隨者的法利賽人。這段經文描述了羅馬旗手在耶穌被帶進審判時向他鞠躬,彼拉多憤怒的反對猶太當局強迫他把「一個正義的人」釘在十字架上。

後來被稱為「希律和彼拉多的書信」的文本聲稱是彼拉多和加利利王希律安提帕之間關於耶穌審判的實際通信。在彼拉多的信中,復活的耶穌拜訪了他和他的妻子,他們承認他是神的兒子,並祈求赦免他們的罪。

亞歷山大的斐洛是一位猶太羅馬歷史學家,在彼拉多擔任敘利亞總督的同時居住在埃及。他的著作是我們最接近彼拉多在猶太任職的當代歷史記載的東西——甚至福音書也是幾十年後寫成的——但斐羅對彼拉多有自己的問題。

斐洛對彼拉多的主要不滿是他把被稱為「標準」的鍍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侮辱了猶太當局和聖殿祭司。當猶太領袖抗議時,彼拉多拒絕拆除雕像。根據斐洛的說法,提比略皇帝本人寫了一封措辭尖銳的信來說服彼拉多取消標準。

約瑟夫是另一位猶太羅馬歷史學家,他在彼拉多在猶太任職後不久出生。邦德說,約瑟夫斯是唯一一個提到耶穌的非聖經古代資料而聞名,儘管他的簡短敘述「顯然是由基督教編輯修改的」,必須持保留態度。

至於彼拉多,約瑟夫告訴我們與猶太當局的另一次爆炸,當時彼拉多再次試圖在耶路撒冷展示一些皇帝的半身像。當一群猶太抗議者聚集在沿海城鎮凱撒利亞的彼拉多總部外時,彼拉多命令他的士兵包圍他們。

根據約瑟夫的說法,猶太人寧願死也不願忍受侮辱,這讓彼拉多「驚訝」,所以彼拉多軟化了,移走了雕像。在另一起事件中,他用猶太聖殿寶庫中的神聖資金建造了一條渡槽。當人們抗議時,彼拉多讓士兵偽裝成平民,在他們的外套下拿著棍棒,他們用來毆打抗議者,許多人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