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持續僅13天。在這短暫的13天里,肯尼迪與赫魯曉夫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不僅僅因為他們是美蘇兩國的元首,更因為他們的手一直放在核武器的發射按鈕上。
讓蘇聯與美國平起平坐,一直是赫魯曉夫努力的方向和目標。1961年的柏林危機,讓赫魯曉夫認識到,一直在柏林這個地方兜圈子使無法達到目標的。
1962年1月,美洲國家外長在埃斯特角開會。會議根據美方提議,宣布將古巴卡斯特羅政府排除在拉丁美洲國家之外。2月3日,肯尼迪宣布,禁止美國與古巴除醫療藥品外的一切其他貿易。
肯尼迪政府對古巴制裁的目的,意欲用經濟上的封鎖和外交上的孤立,來迫使不聽話的卡斯特羅就範,以彌補豬灣事件的失利。
卡斯特羅在困難重重和種種不利的情況下,選擇了徹底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卡斯特羅的抉擇讓赫魯曉夫看到了機會,決定在與古巴經濟上合作的基礎上,加強軍事合作,將火燒到美國的後院,增強自己的政治籌碼,以便實現與美國共同管理國際事務的構想。
赫魯曉夫認為,如果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就等於大大增強了蘇聯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就可以彌補蘇聯在彈道導彈數量劣勢,實現與美國對等談判的戰略意圖。
赫魯曉夫想利用卡斯特羅制衡肯尼迪,肯尼迪一直將卡斯特羅政府視為眼中釘,卡斯特羅需要赫魯曉夫一臂之力以自保。古巴導彈危機在各取所需中爆發了。
起初,肯尼迪政府似乎根本沒有預料到赫魯曉夫如此激進。以至於,肯尼迪一度懷疑中央情報局提供的情報。1962年8月,肯尼迪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不能根據未經證實的傳聞和報道,來決定戰爭與和平的問題。
同時,赫魯曉夫一直在釋放煙霧彈迷惑肯尼迪。1962年9月,在蘇聯大使多勃雷寧轉述給肯尼迪助手的一封赫魯曉夫私人信件中,赫魯曉夫表示,將不採取任何使國際形勢複雜或加劇美蘇兩國關係緊張的步驟。多勃雷寧反覆強調,蘇聯在古巴沒有任何新的或特別的事情,一切都是防禦性,不會對美國安全構成任何威脅。
可以看出,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赫魯曉夫心態鬼祟,肯尼迪預料不夠。戰略博弈初始階段,肯尼迪重視不夠,赫魯曉夫只做不說,隱秘行動。
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9月18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收到一名潛入古巴的特工絕密報告,證實古巴已有蘇聯人建起的彈道導彈發射場。10月14日,美國審查、分析對古巴高空偵察的照片後,發現了第一個蘇聯中程導彈基地的形跡。同時,美國從蘇聯一名反叛的高級特工中,得到了重要戰略情報,進一步確認了蘇聯這一戰略意圖。
至此,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在核武器刀尖上行走的戰略博弈正式拉開序幕。
10月16日早上,肯尼迪得知這一情報後,表現十分平靜。上午9:30會見了宇航員沃爾•特希爾拉夫婦和孩子。隨後,又安靜地參加了白宮精神病防治小組會議。這期間,無論肯尼迪故作鎮定,還是風範氣質使然,都展示了大事面前有靜氣的優秀品質。
11:45,肯尼迪經過慎重挑選人員,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議,商討古巴危機應對策略,討論形成了6種方案。
這次會議,從與會人員安排上,就可以看出,肯尼迪經歷了豬灣事件失敗之後,變得更為慎重。體現了一個最高決策者,要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博採眾長,從局勢各個層面去考慮問題的智慧與胸懷。
10月17日,執委會進一步開會討論。肯尼迪為了不讓與會人員受自己傾向的影響,基本未發言和表態。經充分討論,從外交渠道照會、直接與赫魯曉夫談判、在聯合國向蘇聯提出指控、進行海上封鎖、空襲、全面入侵古巴等6種方案中,完善形成了封鎖和空襲兩種方案,但這兩種觀點僵持不下。
這個時候,考驗留給了肯尼迪。最後,經過詳細深入分析討論,依據當時內政外交情況,肯尼迪決定,10月20日,採取電視演說的方式,宣布對古巴採取隔離行動。
在這一過程中,肯尼迪沒有在各種的意見中進行選擇,而是充分討論每一種意見,不斷消除衝突,改進完善,在相互思想碰撞和廣泛交換意見中形成一種最科學結論。
肯尼迪將封鎖行動以隔離冠名,就是為了避免過濃的戰爭味道,形成一定的處置緩衝地帶。
選擇採取電視演說的方式宣布這一行動目的在於:一是獲取世界其他的國家支持,爭取國際外交主動權;二是在國內廣泛動員和說服,取得眾參兩院支持和廣大民眾的理解。
事後表明,肯尼迪實現了自己的計劃。英國、聯邦德國、加拿大均表示支持肯尼迪,法國表現更為積極。絕大對數國會議員選擇了支持肯尼迪。
10月21日,肯尼迪組織開會,研究海軍如何攔截試圖通過封鎖的蘇聯船隻。會議一致認為,應當盡量攔截那些非常明顯地載有軍事裝備的船隻,但沒有形成具體明確的標準。難題有留給了肯尼迪。
此時,肯尼迪覺得,就當時而言,巨大的危險和風險就是估計錯誤、判斷錯誤。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由於德國錯誤估計造成的。分析認為,赫魯曉夫同樣向不希望在古巴發生戰爭。從事後,赫魯曉夫最終妥協來看,肯尼迪當時的預判是正確的。
肯尼迪進一步分析認為,導致古巴導彈危機升級的原因,可能是雙方由於安全、面子、自尊等因素在相互作出反應中爆發武器衝突,最終倒是局勢失控,引發核戰爭。
肯尼迪決定,必須避免出現判斷錯誤和估計錯誤,必須避免向對方發出不必要的挑戰,必須避免迫使對方作出料想不到的反應。
做到這3個避免,有賴於赫魯曉夫的反應,更有賴於封鎖攔截的藝術,以期不迫使對方、不傷自尊、不丟面子,相互之間留有緩衝的餘地。
在肯尼迪演說發表24小時後,赫魯曉夫作出了反應,警告了肯尼迪。安排2艘蘇聯船駛往古巴,1艘蘇聯潛艇護航。
從赫魯曉夫強硬反應中,肯尼迪分析認為,蘇聯船隻將拒絕停航,美國海軍將逼迫在封鎖線附近開火,事態似乎朝著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
肯尼迪在思索著,如何才能使美國海軍避免開第一槍呢!因為,他深知,此刻,所有危險中最大的危險就是無所作為。
在肯尼迪一籌莫展時,接到報告,蘇聯船隻停航了。隨後收到情報證實,20艘蘇聯船隻到達封鎖線前停航,停在海里一動不動。
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而肯尼迪在考慮如何讓蘇聯船只有面子的掉頭。肯尼迪向海軍發出命令,命令海軍如果蘇聯船只得到掉頭的命令,就要給蘇聯人掉頭的一切機會,除此之外,不得有任何行動。
這時,肯尼迪已經按照事前自己分析的結論在行動,在努力不讓赫魯曉夫傷自尊、丟面子。
10月22日,蘇聯船隻和潛艇掉頭。但緊張局勢並沒有結束,危險依然存在,封鎖仍在持續。
顯然,對於這樣級別的衝突,一勞永逸解決肯定不可能。需要反覆地試探和博弈,才可能穩妥地解決。
10月23日,「布加勒斯特」號蘇聯油輪到達封鎖區。又考驗了肯尼迪一次。一些人主張迫使油輪停航,強行上船。否則,赫魯曉夫會認為美國人動搖了封鎖的決心。肯尼迪否決了這一做法。指出,美國肯定會迫使駛向古巴的船隻中一艘停航,強行上船,但不是現在。
此時,肯尼迪分析認為,赫魯曉夫已經給了他的面子,這次他必須給赫魯曉夫面子。同時,需要給赫魯曉夫更多時間思考和決策,以免忙中出錯,鋌而走險。當天晚上,一艘載有1500名旅客的民主德國客輪到達封鎖區,肯尼迪依然選擇了放行。
在美蘇對峙過程中,整個世界越來越驚慌,肯尼迪卻越來越冷靜。
在宣布封鎖第三天,英國的和平主義者、大哲學家勃蘭特•羅素建議舉行高層會晤,赫魯曉夫答應了,肯尼迪卻拒絕了。期間,美蘇雙方在聯合國,相互指責,大打出手,打了一番口水仗。
肯尼迪選擇拒絕並不是意氣用事和任性,而是基於自己的客觀判斷和所做的讓步。因為,他在封鎖線上已經給了赫魯曉夫信號了。
10月24日早上,美國海軍強行搜查了第一艘船,「馬盧克拉」號。搜查這艘船是經過肯尼迪慎重選擇的。「馬盧克拉」號,是一艘美國製造的、屬於巴拿馬的自由輪,在黎巴嫩註冊,由蘇聯租用,從波羅的海的海港里加駛向古巴。搜查後,以船隻沒有發現任何武器為由,放行了。
搜查這艘船,向蘇聯充分表明,封鎖是真封鎖。同時,又不對蘇聯人直接冒犯,即表明了態度,又給了警告,還留有餘地,是肯尼迪的在這場危機中博弈藝術和智慧的最高體現。
10月26日晚上,肯尼迪等到了赫魯曉夫的回信。赫魯曉夫在信的最後,形象地打了一個比喻,你們和我們就不要拉緊已經打上了戰爭結頭的繩子兩端,因為,我們拉得越緊,那個結就結得越死。
讀完信後,肯尼迪眉頭舒展,離開了總統辦公室。他已經感覺到,又可以控制危機的局勢發展方向了。
10月27日早上,肯尼迪又收到了赫魯曉夫完全不一樣的一封信,火藥味很足,由蘇聯外交部書寫。正在討論赫魯曉夫新的信函時,肯尼迪得到消息,駕駛U-2飛機在古巴偵察的小魯道夫•安德森少校失蹤了,情報顯示被蘇聯在古巴的導彈擊落。一時噪音四起,要求採取軍事行動。肯尼迪又一次迎來了考驗。
此時,肯尼迪分析認為,赫魯曉夫可能遇到了麻煩,需要給蘇聯人一些時間,去認真分析考慮他們在採取行動和遭到反擊以前,到底應該去幹什麼。決定,暫緩採取進一步措施。
同時,巧妙地決定,以不理會赫魯曉夫第二封來信,直接回復第一封來信的方式,答覆了赫魯曉夫。表示,願意按照赫魯曉夫來信提出的辦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見。
10月28日,赫魯曉夫通過電台廣播了給肯尼迪的信。表示,將拆除在古巴的所有進攻性武器,打包運回蘇聯。
肯尼迪接到「和平之音」後,馬上給赫魯曉夫回信,讚揚赫魯曉夫做出了一種具有政治家風度的決定,對和平做出了重要而積極的貢獻。
至此,古巴危機緩和,避免了一場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古巴危機的解決,原因是對方面的,肯尼迪與赫魯曉夫的戰略博弈,政治較量無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肯尼迪,在這場博弈中,充分汲取了豬灣事件的教訓,冷靜而主動處理棘手問題,讓一度失控態勢重回正常軌道,展現出了一名最高決策的才能和品質,一些地方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