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軍工廠,重慶大山中生產榴彈炮,偌大的廠區被荒廢

三線建設,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使命。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是在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建設的重點在西南、西北。

地處西南地區的重慶由於工業實力較強、地理位置優越,同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便成為了全國三線建設中的重點地區。在重慶周邊的大山中,就隱藏著許多少有人知的三線軍工廠舊址,它們雖已退出歷史的舞台,但「三線建設」留下的寶貴財富卻至今影響深遠。

萬盛區晉林機械廠,位於叢林鎮西南方向的海孔村的山溝溝裡面,僅靠金佛山風景區,距離重慶市區130公里。沿著盤山公路一直往上走,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峽谷中,茂密的叢林之中若隱若現一些舊時的青紅磚建築,這便是廢棄的晉林機械廠舊址。

晉林機械廠,也叫157廠,是三線建設布局在重慶的大型兵工廠,主要生產火炮,該廠產品曾用於對越自衛反擊戰和兩伊戰爭,為國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裡也曾是國民政府第二飛機製造廠的舊址,1935年國民政府與義大利合作成立「中意飛機製造廠」,後因戰爭搬到這裡。

後在三線建設時期,依據「靠山、分散、隱蔽」原則,這裡又被再次啟用,建造晉林機械廠。157廠於1965年破土動工,僅僅2年時間便可投入使用,生產大口徑榴彈炮。數千名工廠職工和家屬遠離家鄉來到西南偏僻的山區,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激情,書寫新的人生。

工廠雖在深山,但職工生活卻不成問題,醫院,子弟學校,電影院,文化宮,燈光球場,託兒所,圖書館,禮堂,派出所,招待所,電視台一應俱全。每天早上6點半,廣播員在喇叭里開啟起床號,人們邊聽新聞邊吃早飯,八點到車間上班。

那時候,千軍萬馬進三線,但三線廠的福利待遇比在城市裡的國企還要高。每年過春節,除了煙酒茶需要自己買以外,基本不需要購買其他的年貨,廠里都給計劃分配好了。廠子的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經常舉辦各種演出,電影每一個星期都會有幾場,當年電視還沒普及的時候,廠子俱樂部就有了彩電。

進到90年代,在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的浪潮衝擊下。雖然擁有一批優秀技術人才,一大批精良的裝備,但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晉林廠開始出現虧損。再加上位置比較偏僻,90年代末逐步向外搬遷,2003年整體搬遷到成都的彭州

此後經年,偌大的廠區疏於打理,一棟棟住宅樓荒廢,人煙稀少格外蕭瑟寂寥。廠區聯排的宿舍一部分閑置廢棄了,一部分被農民居住或飼餵禽畜,舊廠房外牆上還有七十年代的標語。


過去的輝煌,難說再見,時不時總有晉林廠的原職工和子弟來此尋訪逝去的光陰,那是二十年崢嶸歲月、火熱的青春記憶。繁榮的三線廠深深影響了新中國的發展進程,足以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