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桐油商人如何壟斷行業?五條措施不斷壓縮成本,堵住競爭之路

前言:

接上一篇文章,關於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桐油買辦商人的真實案例,許多人好奇後續發展如何,小編連夜整理資料,才有了本文精彩內容。其實,資本發展不外乎積累、競爭、壟斷等過程,義瑞商行也是如此;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支持下迅速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接下來用不到十年時間,壟斷了長江中上游一帶的桐油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義瑞採用的競爭手段非常高明,即使放到現在仍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正文:

義瑞商行在取得美國施美洋行資金支持後,迅速在川、鄂、湘等桐油產地大肆擴張,建立桐油收購、提煉、運輸、儲存集一體的分號,每年向美國運輸約2萬噸的桐油,佔據美國市場的50%左右。由於義瑞商行率先提出了「代購取佣」的經營方式,採購資金全部由洋行負責,避免了大宗商品交易佔用資金的弊端。

此後幾年,有了資金的支持,義瑞憑藉靈活的管理,先後吞併了長江流域許多私營油行,擠走了美國其來洋行設在四川的分行,搞垮了以軍閥王陵基為背景的中原公司,桐油業務遍布長江中上游;義瑞的資產也從最初的八千元漲到二百多萬,翻近300倍,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看一下義瑞商行在桐油行業的地位。

外國勢力為了便於掠奪中國經濟資源,成立了一個進出口商會,裡面有許多洋行負責人和為其服務的中國買辦,義瑞的老闆李銳也是圈裡人。當時美國安利洋行在四川購買了一批桐油,由於長江水位太低,無法運出來,如果從武漢採購,價格太貴會賠錢,最重要的是會違期造成失信。安利的負責人馬克請義瑞商行幫忙,李銳當即調撥三百噸,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有了桐油支持,義瑞立即把手伸向了內貿,如棉紗、洋油、運輸等。據義瑞統計,當時內貿的營業額已經不輸桐油業務,每月頭寸調撥上,桐油出口與內貿採購這一進一出幾乎可以對抵,商行無需經過錢莊,便可自行調劑匯價,使得出口和內貿相互刺激(桐油利潤高,匯率便可調低,從而在價格和交易方面降低門檻,換句話說用出口帶動內貿)。到1932年左右(義瑞商行於1928年左右正式運營)僅棉紗一項,三年內便盈利了五十萬,利潤相當的可觀,為此棉紗廠特意向義瑞提供一千包作為周轉底存(即隨時使用,不用等待)。

義瑞商行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國官方的注意,駐華大使館為了保護美商即得的利益還專門給行駛在長江上的軍艦下令,適當的時候要保護義瑞的貨船和沿岸的分號,並在特殊時期提供軍用通訊設施保證義瑞與美國市場的聯繫,使其桐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在情報方面走到了最前面。

當時西方各國對中國的經濟入侵日漸深入,駐華的領事館為了掌握中國經濟狀況定期召集本國商人彙報情況,而桐油作為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是他們關注的重點。起初桐油方面的彙報都是由美國其來銀行負責,後來義瑞商行擠走,美國大使館便請義瑞來負責彙報。

義瑞商行為了獲取更多的信任和庇護,積極向美國使館彙報行業數據,甚至不惜把機密資料都交出去,如「月底漢口存貨表」、「每月出口統計表」。前者是行業機密,關係到未來市場走向,而後者的報表來得更加詭異,報表包括出口日期、商品名稱、出口企業、數量、貨船編號、目的地等,很明顯這是一份官方數據,至於怎麼來的就耐人尋味了。(有讀者反應,上篇文章看不出義瑞商行哪方面體現了買辦資產階級的特點,相信這些足以說明了吧)

隨著資本逐步增長,義瑞商行逐步形成壟斷態勢,作為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慢前進的腳步,更沒有忽視潛在生存危險,為了長久地發展他們採取以下手段,鞏固桐油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第一,降低成本,當時大宗商品交易需要向銀行貸款,利息三分左右。義瑞貸款主要有兩項,一是靠施美銀行信用證,可以無息貸款,這份款項專用於桐油採購;另外一項,是銀行給予的打包貸款(用出口所得外匯換取本國法幣貸款),用於商行的日常經營。按三分利息算,如向銀行貸款一百萬,需要支付三十六萬利息(可能是按月計算,不算複利),直接拉高了成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義瑞就找花旗銀行談判,以施美銀行光票信用證為保證、以每月穩定的出口外匯為代價,讓他們把利息降到了五厘。當時美國銀行信用證含金量非常高,而美元外匯又是各大銀行爭奪的熱點(上海的銀行都以本幣換外匯,以增加競爭優勢),花旗銀行見義瑞每月都有近二萬噸桐油出口,外匯交易量幾十萬,便欣然接受了這個條件。

義瑞銀行的這一舉動引起上海銀行的注意(眼紅外匯),董事長陳光甫親自找義瑞的老闆,要求把一部分外匯轉到上海銀行,好處是貸款利息可以降到七厘五,這在當時中國的銀行中算是最低得了。義瑞為了加強與政府的聯繫,便把部分業務轉到了上海銀行。這樣算下來,如果向兩家銀行各貸款一百萬,義瑞商行每年要節省近六十萬的利息。

第二,在各地設分號,義瑞先後在川、湘、鄂三省桐油主要集散地建立油行、在重慶、常德設分行、在長沙設錢莊;拿到低息貸款後立即提高收購價格,以爭取客戶、擴大貨源,保證美國的施美洋行有充足的現貨銷售,源頭有貨源、終端有客戶,生意才能源源不斷。截止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義瑞已經把分行設到了香港,開始開闢其他國際市場了。

第三,擴大儲油量、代客存儲,當時一艘油船可以裝載三五百噸,而義瑞在萬縣的儲油池可以存放三千噸。這樣的地方在各桐油產地都有,因此義瑞除了自己提煉還可以代客存貨、加工,除了可以收取一部分費用外,作為大宗商品的持有者,可以隨時向市場提供貨源,控制價格,加速桐油流轉(只要事後再補上客戶的即可),對業務開展非常有利。

第四,殺價屯油,桐油產量高峰期便是價格最便宜的時候,另外,長江枯水期油船進出不便,也是價格低谷期,義瑞可以趁機以低價囤貨,不用承擔佔用資金的風險(由施美銀行開據信用證,無息貸款),等到來年再以高價賣出。

第五,優先裝船的權力,長江航運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但帝國主義有優先航行的特權,義瑞通過施美銀行的關係,可以懸掛美國國旗,使桐油以最快的速度運出去。這種特權配合義瑞貨到結賬的操作(當時其他商行都是按年或重要節日結算)吸引了不少運輸公司的眼球,即使艙位再緊張,義瑞也不存在找不到船的問題,有的運輸公司甚至還願意與義瑞簽訂秘密協議,自降運輸費。

另外,當時美國美孚公司有一條專線,向四川運輸煤油,為了提高效率他們一般都是空艙回程;義瑞發現後立即通過施美銀行關係,說服他們回程時拉上義瑞的桐油,並且價格比普通運輸便宜三成,每年近3萬噸的出口量,光運輸就能節約不少。

義瑞不斷壓縮成本,築起高牆,別人根本越不過他的成本線,因此牢牢掌控了市場。截止到1938年,總資產方面迅速增長300倍,連帶著他的「主子」施美銀行都跟著瘋漲,股票價格翻了20倍。當時,一般的買辦企業在業務關係上只負責向產地採購,另一端由外商負責,而義瑞雖然名義上用施美銀行的信用證採購,看似像代理服務,但實際上採購、生產、運輸一直到報關出口都負責,再加上以美元結賬和獨立核算,說義瑞是一家民營企業也不為過。

義瑞商行近十年的發展成果被施美銀行看在眼裡,施美銀行的負責人史密斯為自己當年扶持義瑞深感高興,每年的股東會議,義瑞的業績讓他出盡風頭;義瑞的負責人去美國時他都全程陪同,一方面出於私人關係,另一方面也怕美國其他銀行趁虛而入。

如果中國的大環境能一直穩定下來,義瑞商行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一定能走出中國;然而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內貿一落千丈,接著上海失陷,出口業務也跟著急劇下滑,後來希望通過航運轉陸運,走長沙出廣州,最終也沒成功。1938年武漢失守,義瑞業務陷入停產狀態,儲存在重慶的近三千噸油運不出來,後來在美國人的交涉下,運出一半,但途中遇到戰火,被燒掉了大部分;所剩轉入長沙,結果又被國民黨以戰略物資受國家管控為由徵收,留在重慶等地的桐油最終也未逃過這個命運。

抗戰勝利後,義瑞商行雖然得以短暫的復工,但當時官僚資本主義盛行,他們勾結帝國主義財團,強行壟斷桐油行業,排擠地方產業,四川桐油公司作為地方企業的代表也沒逃過破產命運。

內戰爆發後,貨幣貶值太快,前期的積蓄全部化為白紙。不過義瑞商行仍沒有停止經營,轉而採用以物結算的辦法,即桐油賣出後所得法幣立即換成貨物,結算時以貨物多少為準,這樣勉強堅持了一段時間;好在信用好,銀行監管方面給予一定的寬鬆,使其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全國解放後,義瑞商行的創始人選擇留下來,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以公私合營的方式逐步恢復了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