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保衛自己又要進攻敵人:1941年中共安全體系大調整(中)

文/郝在今

1938年,潘漢年 (左)與陳雲在延安


中央情報部——集成高效運行的大系統

成立中央情報部

中央調查研究局剛剛搞了一個多月,毛澤東又不滿足了。1941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情報部。

新成立的中央情報部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進行調查情報工作的統一的軍政戰略情報機關。中央情報部是在原中央社會部的基礎上,與軍委總參謀部的一部分合併而成,仍由中央調查研究局領導。1942年5月,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展開大「掃蕩」,軍委任務加重,又把中情部中的軍事部門大多分回軍委總部工作。

中情部與中社部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主要任務是軍政戰略情報的獲取與研究,也保留較小的機構指導各根據地的保衛工作,指導情報工作用中情部的名義,指導保衛工作用中社部的名義。這樣安排,有利於改變過去偏重保衛的習慣,更加重視情報工作。

原來的情報工作,對戰略情報重視不夠。現在明確,中央情報部的主要任務是獲取軍政戰略情報。毛澤東告知各地:哪個據點有多少駐軍有幾挺機槍的戰術情報,你不要報到延安來,我只要戰略情報!

這意味著高度的情報自覺和明智的戰略轉變,從獲取警報性、保衛性情報為主,轉向獲取軍事、政治戰略情報為主。

中央社會部部長康生兼任中情部部長,副部長三人: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總參謀長葉劍英、中社部副部長李克農。部長康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政治運動,部里的常務工作實際由副部長李克農主持。李克農是當年中央特科的「龍潭三傑」之一,黨內公認的情報專家。李克農主政,立即對情報工作展開全面部署。

根據中央指示,中情部樹立調查研究和情報工作密切相關的觀點,明確情報工作為黨的整個路線、戰略、策略服務。中情部以中共中央《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 《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 《關於改進情報工作的通知》為情報工作的理論武器。明確情報工作的任務:一方面進行一般的調查工作,系統地搜集有戰略意義的公開半公開材料;另一方面進行秘密的情報工作,採集敵人各方面的軍政機密消息。在第一次部務會議上,朱德指出:材料很多,問題在於研究不夠,過去同志中的主觀主義來自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這意味著中共的這次調整,不僅有組織變動,還要糾正以往的領導失誤。

中共情報網路覆蓋全國

中情部工作以日偽、國民黨、歐美三方面為主要對象,調研其政治、軍事、黨派、人物、特務、社會情況。將全國分為幾個地區:陝甘寧地區,晉察冀地區,香港、上海地區,晉綏地區,華中地區,重慶地區,西安地區。各地區建立情報電台、情報交通站、交通線等聯絡指揮系統。

中共秘密戰線上的宿將幹才,紛紛走向情報第一線。

周恩來在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負責與國民黨中央聯絡,同時領導中共南方局的秘密工作。林伯渠在陝西省會西安,謝覺哉在甘肅省會蘭州,公開職務是八路軍辦事處的代表,同時也領導西北的地下工作。晉察冀邊區是陝甘寧邊區以外最大的根據地,杜理卿改名許建國,任北方分局社會部部長。老保衛幹部譚政文調到晉綏分局任社會部部長兼公安總局局長。中社部副部長潘漢年在上海、香港地區開展工作。

前方作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增配專職的情報機構。

各國軍隊向來設有偵察部門,一般作為司令部的二處,一處負責作戰,二處負責情報,可見軍事情報對於軍隊的重要性。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高級機關十分精簡,情報工作放在參謀處中。現在,中央和軍委大力提高情報工作地位,前方也要增設專職的情報部門。

八路軍的前方總部於1941年10月成立情報處,處長由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兼任(左權犧牲後為滕代遠),副處長項本立,下設諜報、部隊偵察、技術偵察、爆破等四個科。諜報科長林一,原是中央社會部的秘書長,1940年底帶工作組從延安來前總。這裡原來就有錢江負責的無線電技術偵察機構,現在也加入情報部門。八路軍一二〇師兼晉綏軍區,一二九師兼太行軍區,也都相應建立情報處。按照分工,前總情報處的主要任務是戰略情報,各軍區情報處的主要任務是戰役和戰術情報。

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兼太岳軍區司令員陳賡曾任中央特科的情報科長,是個精通情報業務的軍事首長。陳賡作戰先抓情報,在臨汾日軍的特務班中打入了陳濤。1943年秋,日軍對山西八路軍發動「掃蕩」。臨汾情報站提前偵獲日軍的作戰計劃,並發現了日本軍官觀戰團的行期。陳賡部署,王近山指揮韓略村伏擊戰,一舉殲滅日本軍官180多人,其中有1名少將旅團長和6名大佐。《解放日報》稱讚這是敵後伏擊戰的光輝範例,中央社會部內部通電錶彰臨汾情報站。

新四軍距離敵後大城市最近,各部紛紛向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伸出秘密觸角。原中央特科留在上海的徐強等人,中央情報部直屬潘漢年領導的情報系統,南方局劉少文領導的情報系統,中共情報工作在敵後構成交叉網路,互相支援。

設點、連線、結網,中共的情報工作很快形成覆蓋全國的網路。中央確定的秘密工作方針是:「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這個方針避免了過去的急躁和暴露,構建了長效的安全體系。

未完待續



責編:江榮兵

編審:鄭國偉

製作:王喻


本文為《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