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9日,呂正操終於在紐約見到了闊別55年的張學良。
「少帥,我終於見到你了。」
張學良與呂正操
張學良握緊呂正操的手,開口一句「少帥這個名字以後就不要再叫了,我受之有愧啊,畢竟我並未對國家做出什麼貢獻」。
呂正操擺擺手,接下來的一句回應讓無人敢反駁,個個拍手叫好。
他說了什麼?身為開國上將的呂正操與張學良又是什麼關係?
九一八事變是為蔣介石背黑鍋
「你們都聽說了沒?張作霖那個名喚張學良的兒子老有出息了,不僅成立了一個新式軍隊,還特別看重年輕人,只要有才華,都能得到重用,升官發財不是夢呢」。
張作霖與張學良
「可不是,那張家原就不是缺錢的人,不像咱們一輩子面朝黃土,終日還得提心弔膽的,這樣的苦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
父母與遠方親戚的談話在1922年的春天一字不落地傳進18歲的呂正操耳中,他的心動了!
呂正操
因為呂正操的心中有一顆想報仇的心。
他自幼生長在遼寧海城的唐王山後村,九一八事變中日軍「親選」的南滿鐵路就從村子旁邊通過。
1931年的時候,自導自演的日本關東軍以發生在柳條湖段上的爆炸為進攻的導火索,點燃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但是在此之前,呂正操的祖父和大伯父都是由於過鐵路而被日本警察砍傷。
身為過路者,日本卻禁止鄉親們種地時不準經過鐵路,一旦發現有違抗者,都會送上拳打腳踢的「賀禮」。
圖片源自網路
對於日軍而言,此般的作為是不守規矩的代價,可對於呂正操而言,他卻在本應天真無邪的年歲懂得了什麼是國恥家恨。
呂正操要報仇,但為的不只是自己一家,他要萬千上億同胞堂堂正正地活著,他要將侵略者趕回自己的老家,於是他懷著當兵扛槍的願望加入了東北軍,成為了張學良麾下的普通一員。
沒過多久,旅部招考上士文書,上過小學的呂正操從一眾人員中脫穎而出,被調到旅部的副官處,有了和張學良直接接觸的機會,並在後來進入東北講武堂學習。
呂正操(左二)
畢業之後的呂正操褪去了少年的稚氣,多了一份軍人的錚錚鐵骨,張學良說「既然回來了,我可不捨得再放你走,就留在我的身邊當副官,與我一同帶兵打仗吧,不能讓你當師長,著實是有些委屈」。
「少帥,委屈的不是我,東北學生不是『亡省奴』,九一八事變就是擺明了蔣介石想讓您背黑鍋,我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原來之際,張學良本是想委派呂正操當師長,但是在南京高級班學習的時候,卻有一位國民黨的特務跳出來,指名道姓的謾罵呂正操等東北學生,還言之鑿鑿的說東北的淪陷完全是張學良的不作為。
呂正操
人人皆知是張學良頂著「不抵抗將軍」的惡名,可卻殊不知他不過是代之蔣介石受過的一枚棋子。
明是豺狼卻將自己的惡行潑臟,張學良本著「既已發生,辯駁無用」的想法忍氣吞聲,但是面對來著不善的國民黨特務,呂正操卻不讓著他,直接拍案而起,將其痛扁了一頓。
張學良與蔣介石
明明是挨打者,但該國民黨特務卻勾起一抹淺笑,因為他的任務達成了。
蔣介石一直不敢動張學良,並非是忌憚他本身,而是他背後的東北軍,既然移不了主,那蔣介石唯一能做的就是架空,不給張學良的人才重用,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呂正操打人甚至將將結束,鋪天蓋地印有《東北軍軍閥呂正操行兇打人》的大字報就熱賣在了南京的大街。
張學良何嘗不知此事多有蓄謀的意味,但為了保住呂正操的一條命,他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將呂正操以內勤副官一職在1936年的10月調了自己的身邊。
張學良
「少帥,這日子過得實在窩囊,只要您一聲令下,咱們東北軍的官兵拼出老命也要打回老家,咱們不再為蔣介石的『剿共』賣命」,等呂正操回來之後,烏泱泱一群東北軍聚在張學良的身邊,只等他一聲令下。
可張學良卻搖了搖頭,「兄弟們,我張學良在此承諾我一定帶領大家走上抗日道路,披甲還鄉,只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
張學良何嘗不知1928年的「東北易幟」已成為引狼入室,蔣介石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但盧溝橋事變讓日本侵略者撬開了侵華的大門,1936年的中國最需要的不是為東北軍爭一口氣,而是喚醒蔣介石內心的良知,聯共抗日。
只不過,蔣介石並不想。
正操這條路走對了
因為1936年的10月22日,蔣介石來到了西安。
「學良弟,『剿匪』大事進行得怎麼樣了?」蔣介石揚起一貫高深莫測的笑臉,讓人完全猜不透他的內心在想些什麼。
張學良
可張學良沒有猶豫,「中正兄,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已是釀成大錯,眼下不應繼續內戰,而是最好聯共抗日」。
「張學良,你以為自己是誰?你的少帥夢是不是做得有點久了?你真以為我是在問你的意見嗎?我說什麼,你只有老老實實的照做才能有好果子吃」。
蔣介石(左)
蔣介石耀武揚威的離去,面對著快軟硬不吃的硬骨頭,楊虎城再次勸說張學良與自己聯手,化好言相勸為「兵諫相逼」。
最終12月12日的兵力封鎖了蔣介石所住的華清池,西安事變由此爆發,周總理應邀率中共代編團趕赴西安共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相關事宜,負責接待和警衛這項任務就被交代給張學良信任的呂正操的身上。
周總理
自知局勢已經不受自己所控制,蔣介石答應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但卻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個要求:回南京的時候,張學良要與之一同,擔護送之責。
既知是虎穴,所有人都在勸張學良不要去,可為了給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善後,張學良還是身穿戎裝在1936年的12月25日來到了呂正操等人的住處。
呂正操
「等我走後,軍事上交由楊將軍全盤接手,你們要服從指揮聽從管理」,張學良說了很多,但是當視線落在呂正操身上,期待他說些什麼時候的時候,呂正操卻直接一句「你能不能不要去?」
楊虎城
「不可以,但我承諾一周內準保回來」,只可惜,蔣介石根本就沒打算讓其回來,因著宋美齡的面子,蔣介石不敢將之處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更何況蔣介石最擅長的便是千百倍償還的「以牙還牙」。
張學良被軟禁,而楊虎城在1937年1月被撤職,後又忙不迭地送往國外考察,夢寐以求的東北軍就快落入蔣介石的手中,但呂正操卻不願與虎為猖,而是在1937年5月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張學良
他在西安事變保衛周總理等人安全的過程中,看到了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雲泥之別,在「失去」心愛的「少帥」之後,呂正操毅然投誠,率領東北軍691團走上了抗日道路。
張學良因西安事變離開了抗日的戰場,但他一手培養出來的東北軍是他的槍彈,更是他的利刃,有東北軍的一份功勛,就有張學良的一份功。
呂正操走上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抗日道路,為的是中華民族,也為了向張學良證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少帥」雖被蔣介石用無形的監獄束縛住了手腳,但消息還是能偶有聽到。
呂正操
果真有人偷偷將此事告知了張學良,他被監禁折磨至憔悴的臉上才終究是露出喜色,託人將一句「這條路走對了」轉告了呂正操。
他做出了正確的抉擇,也在抗日這件事上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呂正操的臨終遺願是張學良能回國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之後,全國抗日戰爭序幕被正式揭開,審時度勢的中共中央決定雙管齊下,一邊積蓄鬥爭力量,一邊開展國難教育。
圖片源自網路
國之危機,面對國民黨政府南撤的命令,呂正操置若罔聞,而是堅持繼續抗日游擊在10月10日半壁店與日軍五六十名騎兵正面相遇的條件之下,以無一傷亡的戰果擊斃敵軍10餘人,戰馬十餘匹。
人們常說,行軍打仗的時候戰馬甚至比人更為寶貴,由此可見呂正操打的這一勝仗對維穩軍心將會有多大的裨益。
呂正操(左一)
10月11日,抵達的援軍包圍了我軍的一營,明知身處劣勢但全團官兵卻個個宣誓與陣地共存亡,彼時呂正操所在的五十三軍已經跑的很遠,但知曉兄弟部隊有難,他卻毫不猶豫的下令調轉方向接應一營,最終傷敵七八百名。
呂正操
與聶榮臻取得聯繫的時候已經十一月初,但返回冀中之後,呂正操卻一邊率部打游擊一邊發展抗日根據地,最終成為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給之致命一擊。
聶榮臻
抗戰的勝利屬於中國,與國民黨的大決戰中勝利的是中國共產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宣告成立,而在1955年的首次授銜上,表現優異、功勛卓著的呂正操也被賦予了開國上將的軍銜。
三十三年前懷有一腔之志的呂正操做到了往日屈辱不在現,但對其有恩的張學良卻依舊被蔣介石扣押,甚至在1975年的臨終之際,對蔣經國的囑託還是「不可放虎歸山」。
蔣經國謹遵其父之遺願,直到1991年3月張學良才終於恢復自由,奔赴美國紐約探親,而這距離西安事變已經過去了55年。
張學良
張學良不願在媒體上曝光,但他的心中卻牽掛著昔日東北軍的下屬,當從侄女張閭蘅口中得知呂正操尚在人世的時候,張學良就很想與之一見。
同樣的情誼也同樣雀躍在呂正操的心中,他無比思念張學良,但奈何蔣介石不願讓張學良與東北軍相見,等蔣介石去世後的1984年,終於找到機會的呂正操便連忙托張閭蘅將一副健身球和幾罐上好的新茶給張學良送了去。
呂正操
等到張學良終於恢復自由,他忙不迭地就奔赴紐約,如願在5月29日親口喚出那句卡在喉嚨多年的「少帥」。
「不要再這樣喚我,我對國家根本就沒有做出貢獻,反倒讓毛主席與周總理廢了不少心血設法與蔣介石談判換我自由,這真讓我愧疚啊」。
看著這樣的張學良,呂正操的心情很是複雜,蔣介石用自己的私仇毀掉了張學良的一生,讓他自由的時日屈指可數,但呂正朝卻絕不允許張學良自怨自艾,因為他不是自言的那樣。
張學良與呂正操
「西安事變就是您的功勞,您邁出的這一步算得上是扭轉乾坤,若沒有您,我就算是渾身有勁也沒地方使」。
一語既出,在坐的親友們都默默點頭,雖然張學良自嘲自己對國家什麼貢獻都沒有,但周總理誇他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毛主席也贊他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就足證他對國家的貢獻。
毛主席
兩人圍繞東北軍高談闊論,當知道1955年授銜時有25名東北軍出身的將領,張學良臉上有著藏不住的自豪,可當說出吳克仁、萬毅等殞命沙場的時候,他又止不住的紅了眼眶。
闊別多年讓兩者有說不完的話,但時間擺在那,他們即便還有千言萬語,也只能再尋洽談。
只不過,這樣的機會在2001年10月10日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因為短暫擁有十年自由人生的張學良離開了人世。
等到2009年的10月13日,最後一名開國上將呂正操也離開了人世,而他最大的遺憾與張學良有關。
呂正操說「我邀請他方便時回家看看,他也多次詢問我小平同志等人的身體情況,並且一再說等回大陸的時候,一定要去拜訪各位中央領導人,以示自己的感謝」。
他們甚至暢想好了下飛機之後老百姓圍著不讓走的場面,但疾病不饒人,一切竟成為了不可追。
可實際上,從某種遺憾來說,呂正操的遺憾在一定程度上是實現了的。
那是1992年張學良91歲生日的時候,為了避免輿論副作用,呂正操並未出席,但張學良卻讓人送出消息希望與呂正操見一面。
呂正操邀請張學良來到自己所住的中國大使館,而張學良也欣然應邀,使館是國家的象徵,張學良這次回訪也算得上一次回大陸。
歲月的年輪淡化著時代的痕迹,但不朽的是英雄,留下的功碑。
正如呂正操所說,西安事變就是張學良的功勛,而抗日戰場上的英勇以及建國之後興修鐵路的成就,亦是呂正操身上的勳章。
如此的他們,便是當之無愧,時代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