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工業革命觀往往把煤視為主角。得到類似程度之關注者,只有棉花、鋼、鐵和鐵路,而其中除了棉花,其他幾項都需倚賴煤。
西歐在「漫長的16世紀」和18世紀(特別是18世紀下半葉)的人口、經濟成長,曾在短時間內導致森林遭大肆砍伐,使得西歐的森林覆蓋率和人均木頭供給量落得比人口稠密的中國還低,更比不上印度。砍伐森林還帶來其他問題,來自法國和德國的考古證據顯示,18世紀是史上土壤侵蝕最厲害的兩個世紀之一。
森林砍伐嚴重,生態惡化,木材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煤的價值逐步顯現出來。事實上,從1500年起,英格蘭境內對煤的需求,大部分是為了家庭取暖。之所以使用煤,是因為便宜,儘管會有帶來濃煙這個嚴重缺點。從釀酒到玻璃製造再到制鐵的各種產業,都受不了濃煙所帶來的污染,直到18世紀一連串新發明問世解決此問題,情況才改觀。
幸運的是,歐洲前幾大煤礦床,好幾個都位於前景好上許多的區域:英國。這使它們靠近完善的水路運輸、鄰近歐洲商業活力最強勁的經濟體,同時其區域里有著許多技術熟練的工匠,而且距離一個在1600年或甚至更早就遇上木柴嚴重短缺問題的社會不遠;而木柴的嚴重短缺,使解決煤的取得和使用問題更加刻不容緩。
專業技術是歐洲煤業發展獲得突破所不可或缺的。只是,專業技術的問世有賴於漫長的經驗(和一路上的許多失敗),以及便宜且大量供給的煤。這個經驗的獲得,得拜技藝高超的工匠、有需求的消費者與煤礦本身這三個因素得以集中於一地又彼此鄰近之賜。
本文編輯整理自《大分流》
「人人「嫌棄」的煤,曾經是個寶」相關視頻
-
17:16
-
4:01
-
0:15
-
0:14
-
15:21
-
11:14
-
7:16
-
8:50
-
4:51
-
0:35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歷史分類視頻推薦
-
3:01:59
-
2:11:01
-
2:28:45
-
22:59
-
2:26:07
-
2: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