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兵器到底有多重?歷史人物之兵器篇

一提起古代的重兵器,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關羽重82斤的青龍偃月刀李元霸重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錘以及項羽318斤的天龍破城戟。

然而這些畢竟不是史實。

李元霸是虛構人物。

關公的青龍偃月刀,現在早已證明在宋代以後才出現,三國時期還不具備這種冶煉技術。關羽本身其實使用的是槍矛一類的武器,從「策馬刺顏良與萬眾之中」這個「刺」字已經說明了一切。

至於項羽的天龍破城戟,現在無任何史料能夠證明其重達300多斤,況且破城戟加上項羽自身和一身盔甲的重量接近半噸,就算項羽「力能扛鼎」,戰馬可受不了(馬匹的承重確實相當驚人,但耐力最強的新疆馬和蒙古馬極限載重也只有1000斤左右)。如果按照秦制一斤等於現在的250克,破城戟重150斤,還勉強可以接受。

如果要考量歷史上真實的兵器到底有多重?有兩個途徑,一是史料記載,而且還得是正史;二是墓葬考古。

我們先來看史料記載:

一、秦漢: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使一位勇士攜120斤大鐵椎謀刺秦王,但這個大鐵椎,如果用現在重量來計算,其實只有60斤重。

三國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三國志·魏書》),摺合現代重量有35斤多。

二、隋唐

唐代中期流行用陌刀作戰,最著名的是陌刀將李嗣業,在高仙芝攻勃律之戰和安祿山香積寺之戰中,他使用的陌刀為20斤,「嗣業脫衣徒搏,執20斤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唐朝每斤等於現在的600克,陌刀將所持陌刀僅重24斤。

新唐書》卷一九三《張興傳》:「為饒陽裨將,安祿山反,攻饒陽,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敵人登城,興舉刀殺人,敵人懼。」張興所持陌刀滿打滿算還不到20斤。

此外,唐朝使陌刀的名將還有田珍,闡棱,「善用兩刃刀,長一丈,名日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裴行儉傳》和《崔光遠傳》也都記有用陌刀作戰的故事,不過都沒有記載重量。

其實,唐代武將馬上作戰的主兵器是馬槊,比如兩門神之一的尉遲恭,他戰敗單雄信用的就是馬槊,「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

有「將不過李」之稱的李存孝是歷史上著名的雙手將,右手持禹王槊,左手持畢燕朝天撾。不過其主兵器禹王槊只有40斤,輔助兵器朝天撾更是只有15斤,「五牛不能分裂其屍」純屬神話故事,當不得真。

三、五代兩宋:

《新五代史·王敬蕘傳》中記載「敬蕘為人狀貌魁傑,而沈勇有力,善用鐵槍,重三十斤。」按照五代時一市斤660克計算,大約40斤重,也就大概相當於一根杠鈴杆子。

《宋史·兵志十一》記載,咸平三年四月,神騎副兵馬使焦偓「獻盤鐵槊,重十五斤,令偓試之,馬上往複如飛,命遷本軍使。」還有相國寺和尚法山,還俗參軍,用鐵輪撥,渾重三十三斤,頭尾有刃,是其馬上格戰的主兵器。

在歷史上有「李鐵槍」之稱的南宋抗金義軍首領李全和「隋鐵槍」之稱的元朝猛將隋世昌都是「持40斤鐵槍」,合現在47斤多。

下面我們再來看各朝代出土的兵器重量:

一、越王劍

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不僅重達60斤,而且削鐵如泥。神器更是會認主,只有勾踐自己才可以使用,換做其他的人話連舉都舉不起來。

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1983年出土於淮陽平糧台一帶楚墓中的越王不光劍(劍柄上銘文「越王不光」,不光為越王勾踐曾孫)長59.9厘米,寬5.4厘米,更像一把長匕首,重量更是只有不到5斤,就算有折損的因素在內,實際重量也不會超過10斤。

二、古代的主流兵器之刀劍

西安出土的西漢年間的長鐵劍,長約96厘米左右,而重量僅有800克,也就是1.6斤;

北周時期的寧夏李賢夫婦的合葬墓,出土了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長約94厘米,連刀鞘重量是1315克,僅2.6斤;

而更「年輕」的晚清雞冠頭大刀,也就是抗戰劇中十分常見的大刀,它全長97厘米,重1500多克,3斤多點;

大家不要覺得太輕,事實上,這個重量是比較符合佩刀的實際使用功能的。

三、古代的重兵器

福建博物館中,珍藏著一把宋代古鐧,就是演義小說中尉遲恭和秦瓊使用的四棱金裝鐧(四面器身,並呈棱形),它全長96.5厘米,重量比刀劍重了很多,不過也只有3600多克,也就是7.2斤。

根據史料記載,吳三桂天生神力,使得一柄五十斤重的大刀。當年他守衛邊關時正是拿著這把刀殺的賊兵砍瓜切菜一般。但云南發掘出的吳三桂墓卻完全顛覆了這一記載,墓裡面的陪葬品非常多,除了金銀和竹簡等文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吳三桂的大刀了。但專家拿起這把刀來稱時卻發現原來只有12斤重。

類似情況的還有李闖部將高傑,據史料記載高傑也是天生神力,善使一手出神入化的鐵棍。雖然沒有記載具體重量,但聯繫全文可以想像鐵棍重量應該不輕。但後來貴州出土了一個小規模的古墓,被證明就是高傑的,裡面的確沒什麼金銀財寶,唯一顯眼的同樣是他的武器鐵棍。但當稱了以後發現才有14斤,著實令人驚訝。

再就是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的耙(類似於戚繼光發明的狼筅,可拍擊,亦可防禦),經考古證實僅重5斤,長2.4米左右。

四、古代的輕武器

古代的輕武器除了常見的弓、弩以外,還有十幾種之多,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比如一種拋擲式的武器——塌索。武則天契丹李楷固善使塌索和騎射、舞架,每次衝鋒,都如「鵝入鳥群,所向披靡。黃慶之戰,(唐將)張玄遇、麻仁節皆為所塌」。再如一種錘形武器——金瓜,頂部有一個圓球狀的小錘,雖然稱「錘」,重量卻只有1000多克。

因為輕武器不是本文的重點,僅列單如下(都是出土文物重量):

1、鏢長約10厘米,重約0.2公斤。

2、飛蝗石每塊重約0.2公斤。

3、流星錘重約1.5-2.5公斤。

4、雷公鑽錘全重約1.5-2公斤。

5、繩鏢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

6、裝有鐵鏃的竹桿箭重約0.1公斤。

7、竹箭重約0.01公斤。

從文獻記載以及出土文物上來看,古代武器的重量,並沒有多麼駭人,它幾乎沒有超過50斤的,不過這也符合常識。

但是,歷史上畢竟還有些「天賦異稟」的猛人,使用特製的,加重的武器,比如岳飛之子岳雲使錘,「每戰,以手握兩鐵鎚重八十斤。」(《宋史•岳飛傳》),摺合現代重量為95.5斤。

再如,五代時期後梁名將王彥章使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資治通鑒》),摺合現代重量136斤。

目前史料中,記載過重量最大的兩件武器,一是《明史》中講述的明末名將盧象升,使用的武器是重140斤的大刀,二是抗倭名將劉綎重141斤的大刀。

不過,由於古人喜歡用誇張化的手法表達武將的勇猛程度,史料的記載也不一定完全準確,岳、王、盧、劉是不是無辜躺槍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