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近代中國讓德國賠過錢,數額巨大,德國為什麼乖乖賠錢?

德國在青島的租界


中國近代屢次抗擊外來侵略戰爭,但大多以中國的割地、賠款而告終。而一戰給予了中國巨大的機會。中國雖然參戰,但在此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仍然是被列強宰割的對象,雖勝如敗。但中國作為對德宣戰國,仍然在對德外交上取得了部分成功。1924年,顧維鈞和德國談定賠償協定,作為傳統列強的德國第一次向中國低下了頭,中國外交取得了20年代最大的勝利。

一、華工參戰

1914年7月一戰爆發,1917年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宣戰,之後,中國向歐洲派遣華工十幾萬人,具體數字不明,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詞典》說有32萬;美國在巴黎和會上說中國派出20萬;被派往歐洲擔任華工翻譯的顧杏卿說是17.5萬,今天的通常說法是華工在14-15萬左右,他們被稱為「華工軍團」。

一戰華工


不要以為這些華工只是簡單地在安全後方擔任後勤工作,他們到歐之後都經過短暫的軍事訓練,歐洲人就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從事戰地作業的條件,結果這些華工開始頻繁出現在戰場上,修戰壕、運彈藥,冒著轟炸修橋補路,甚至直接參戰。但他們是東方人,在白人眼中就是劣等人,所以他們不享有基本權利。

一戰中的華工


當時北洋政府派往歐洲的華工翻譯張邦永回憶說:「我們挖戰壕完全就是在敵人射擊範圍之內。我們是站在敵人戰壕前挖戰壕,戰壕挖好之後,英軍才進來,所以我們實際是在最前線。」

參加一戰的華工嚴振盛回憶:「在戰事吃緊的時候,英國人囤積物資,不給我們吃飯,有一次一連7天不給我們物資,我們只能挖野菜度日。」

1917年法國皮卡第戰場,英軍甚至拿著槍逼迫修戰壕的華工拿著鐵鍬衝擊德國戰地,結果大部分華工陣亡,戰鬥極其慘烈,以至於一戰時法軍的司令福煦都不好意思地表示「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

一戰中的華工


2004年,法國公布了一部紀錄片《為了大戰中的中國人》,裡面揭露在後方工廠的華工不享有基本權利甚至基本人權:華工每天工作10小時;當時飛機剛剛出現參加戰鬥,中國勞工不知道飛機轟炸的恐怖,沒人告訴他們飛機會轟炸,也沒人告訴他們如何躲避轟炸,如何在轟炸下自保;當飢餓、寒冷、疾病來襲,也沒人會顧及華工;一位戰爭中的法國老太太回憶白人工頭對華工的虐待,說「25年後蓋世太保比起這些英國人來一點創新都沒有」。

至1918年11月一戰結束,華工有9900人死在了戰爭中,2萬人下落不明。

華工


二、雖勝如敗?

誠然戰場上的正面對決是戰爭勝敗的關鍵,但後勤資源保障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一點。赴歐華工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他們每天工作10小時,一周不休息,正是有了充沛的人力資源,協約國才免於後顧之憂,15萬華工等同於15萬部隊。1918年英國《遠東評論》說:「華工赴歐援戰將對世界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也許將成為這次歐洲大戰史上最重要的一方面。」同一年美國的《中國學生月刊》評價道:「14萬華工是士兵。」法國社會黨馬略說:「中國所提供的援助彌足珍貴。成千上萬的華工,使我們可以騰出同樣數量甚至更多數量的法國工人到戰爭前線去服兵役。」德國反思戰敗原因之時也承認:「蓋彼多華工一人,即系增新兵一人。」

一戰中,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可以驕傲自豪地告訴世人,中國就是參戰國,對一戰的結束有巨大的積極作用。對德和談,中國理所應當佔有一席。但是白人世界勾結日本,在巴黎和會上宰割中國,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沒有取得獲得德國賠償的資格。所以,為解決中德問題,中德又進行了直接談判。

巴黎和會現場


三、中德談判

在1920年8月,中德開始進行直接談判,歷時8個月,至1921年5月,雙方簽署了《中德協約》。內容大致是:雙方平等通商;取消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德國願「賠償中國戰事損失」;中國需交還戰爭中沒收的德國企業。《中德協約》只是一份大綱,雙方還約定「日後詳談細則」,如此就掀開了列強對華賠款的第一幕。

但在實際操作中,涉及賠款德國人還是一拖再拖,1921年5月以後,德國借口經濟困難,一直拖延兌現中國提出的履行賠款的要求。當時中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國內軍閥混戰不休,國家無統一政權,對德索賠可以說心有餘而力不足。直到1924年,中國和德國的環境都發生改變,德國才被迫正視賠款問題。

中國方面,1924年,中國進入一戰後經濟最困難時期,很缺錢。《辛丑條約》中八國要中國賠款,不是一次性付清的,年年都得還。中途一戰爆發中國參戰,列強就允許中國在1918到1924年間停止付款,但1924年到期後,中國還得需要繼續給列強支付庚子賠款,錢從哪裡來呢?當時直系政府曹錕還需要應對直奉戰爭的巨大戰費,這筆錢又要從哪裡出呢?當時直系軍閥制霸全國,可以代表中國,為解決財政問題,直系政府財政部長王克敏就提出以德國賠款貼補財政。就這樣,財政上的窘迫推動中國全力對德索賠。再看德國方面,德國經濟在1924年也得到復甦,有餘力重返亞洲,為了爭奪中國市場,需要給中國人留下好印象,所以德國也開始正視賠償問題。

德國首都


1924年6月6日,中德經過討價還價,中國外長顧維鈞和德國駐華公使博鄴終於簽署了《解決德華銀行事務換文》,7日簽署了《解決中德戰事賠償及債務問題換文》:中國歸還德國在華資產;德國則將津浦鐵路、湖廣鐵路的債券作為賠償的一部分歸還中國,同時將袁世凱時期善後大借款中德國佔有的價值916萬的息票歸還中國。如此近代列強第一次對華賠款算是完成。

四、多少賠款?

關於這次德國對華賠款究竟價值幾何?唐啟華在《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中根據各種一手資做了統計。按照《中德條約》的原則規定,德國賠付中國參戰損失,這種賠償分為兩種:一是現金支付,二是鐵路、債券。

依據《解決中德戰事賠償及債務問題換文》中德雙方同意,中國交還德國在華價值6900-7000萬元的財產,而德國給中國的賠款具體如下:

(1)400萬現金,1922年已付清。

(2)1908年津浦鐵路借款債券8016792元,1910年津浦續鐵路債券5279967元,1911年湖廣鐵路借款債券1703308.9元,上述三種鐵路債券及利息至1924年6月15日總價值為34839977.35元,歸還中國。

(3)德國交還中國善後大借款的息票,約9160094.3元。

總計,中國取得價值約44000071.65元的賠款。如果算上中國應賠償德僑的財產損失(由德國政府代為償還)4000萬,中國取得的總賠款達8400萬元。

另外,宣戰期間,中國捕獲的德國船隻作為戰利品不予返還或補償;中國還收回了德國在天津、漢口的租界,租界內德國官方財產收歸中國;中國停止了德國在庚子賠款中佔有的部分賠款;中國獲得戰俘管理費。這些總價值約2.5億元。

位於上海的德華銀行


文史君說

在德國對華賠款問題上,中國佔據主動地位,因為當時中國佔有大量的德國在華資產。德國之所以主動放下身段,願以平等態度對待中國,一方面是因為德國對華存在需求,一戰後德國進入戰後經濟復甦期,需要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贖回德國在華產業。中國能取得賠償,顧維鈞等具有現代外交眼光的外交家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他們善於把握機會,使談判朝對華有利方向發展,此次賠款,德國歸還了中國所欠德國的債務,有利於中國外債的整理,並取得了部分現金,緩解了直系政府的財政危機。德國對華賠款,是近代中國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戰爭賠款。

參考文獻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外債檔案史料》,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年。

蔡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服軍事勞役的華工》,《歷史教學》1963年第08期。

徐國琦:《一戰期間中國的「以工代兵」參戰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12月。

陳劍敏:《梁士詒策劃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末》,《河北學刊》2002年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