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評12:非議陳平

魏無知說:「我推薦陳平時說的是他的才能,陛下現在所責問的是他的品行。」(思路清晰,德和才是兩回事)

「如今若有人雖具有尾生、孝已那樣守信義、重孝順的品行,卻無對決定勝負命運有所補益的才能,陛下又哪會有什麼閑心去使用他啊!(大局觀拎得清)現今楚漢抗衡,我薦舉腹懷奇謀異計的人,只是考慮他的計策是否確實對國家有利,至於私通嫂子、收取賄賂,又有什麼值得去懷疑的呢!」(更何況失德的行為也可能有不得已的原因)

漢王隨即再召陳平來見,責問他說:「你事奉魏王意不相投,去事奉楚王而又離開,如今又來與我共事,守信義的人原本都是這樣地三心二意嗎?」(心中已有數,再給當事人陳述的機會)

陳平說:「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採納我的主張,所以我才離開他去為項羽服務。項羽不能信任使用人才,他所任用寵愛的人,不是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便是有奇謀的人他也不用。我聽說漢王能夠用人,因此才來歸附大王您。(更換陣營沒有問題)

但我赤條條空手而來,不接受金錢就無法應付日常開銷(看來沒發工資,金錢來路上都是各顯神通,能搶就搶,不能搶就要。這麼看來,也沒啥大問題,就怕上綱上線)

倘若我的計策確有值得採納的地方,便望大王您採用它;假如毫無價值不堪使用,那麼金錢還都在這裡,請讓我封存好送到官府中,並請求辭去官職。」(坦然面對錢、權)

漢王於是向陳平道歉,重重地賞賜他,授任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軍所有的將領。眾將領們便也不敢再說三道四的了。

手下來舉報,事實清楚(沒有說謊)。劉邦心有所動,先私下調查,再當面詢問,最後得出結論。一般的領導最後會就勢進行批評教育,然後顯得很大度地原諒下屬,要求下屬以後老老實實,好好聽話,下不再犯。

道歉、重賞、授重權,估計也就劉邦能做得出來。為什麼?不忘初心。目標是拿下天下,對目標有利的就採納,有大用的人就重用。

再看德與才的平衡。現在都喜歡德行要完美無缺。美德大多是對人本性的約束。真正願意受各種約束的人,創新、創造能力會受到影響嗎?

如果一個人拾到財物,沒有上交而是自己裝起來,那麼他是否就沒有資格去施展自己很好的才能呢?

歡迎關注、評論、點贊,歡迎指出不足,期待您的評論!

#歷史#教育#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