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美援朝是一次偉大的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勇敢奮鬥的精氣神。
然而,這場戰鬥從決定打開始,就經歷了許多困難,在「決定打」的階段,就有很多人持反對態度,就連林彪都表示反對。就在此時,彭德懷對毛主席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對此,毛主席十分激動地表示:參戰!
那麼,彭德懷是什麼態度呢?
一、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
1950年9月15日凌晨,對北朝鮮的人民來說,是一個無法忘記的日子,接二連三的爆炸聲,伴隨著衝天的火光響起,很快,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便陷入進一片火海之中。
隨即,在麥克阿瑟的親自指揮下,美第快速在仁川港實施大規模登陸,進攻朝鮮。一時間,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
麥克阿瑟
1950年9月23號,朝鮮人民軍開始全線向三八線後撤。同年的10月,一封來自朝鮮的求援信,被送到了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的辦公桌上。
這封求援信,由金日成和朴憲永聯名而寫,他們在信中直截了當地說:
「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毛主席看著這封信,手裡的煙一根接著一根,屋內煙霧繚繞,而毛主席連姿勢都沒變換一個,工作人員一看,就知道主席現在正在深入思考。
其實對於出兵朝鮮,毛主席一直都有心理準備。
畢竟,朝鮮戰爭,並不只是朝鮮半島上那倆兄弟互毆的事,更是東西方陣營的博弈,一點點變化,都能引起軒然大波。而我國作為朝鮮的鄰國,一旦半島形勢失控,那我國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下,毛主席不得不趁早做準備。
1950年7月,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周總理在居仁堂召開了國防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包括海陸空三軍負責人、以及有關軍兵種負責人。眾人積極討論了東北邊防軍的組建、規模、領導負責人等等。
8月,東北邊防軍組建完成,到9月,東北邊防軍的總兵力已擴充為36個師,外加特種兵共70萬人。
與此同時,毛主席也在多次進行思想動員,基本上每次一開會,他都會說要準備同美國人打仗,要準備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毛主席說:「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那我們就只好打。」
可雖說毛主席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但真的到了要出兵的時刻,主席仍然難以做出抉擇。要知道,共和國剛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國家一窮二白,幾十年以來的戰爭創傷還沒有平復,人民渴求著和平的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出兵援助朝鮮,同當時的世界的強國美利堅一決雌雄,會對新生的國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作為國家領導人,毛主席必須要進行全面而又充分地思考。而在進行了整夜整夜地思考過後,毛主席大手一揮,決定支援朝鮮!
二、林彪反對抗美援朝
不過,雖然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但必須還要和中央其他同志一起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所以很快,毛主席就召開了會議。而會上,與會人員大多數不贊成出兵,其中就包括林彪。
事實上,有人表示反對,毛主席並不意外,但他沒想到林彪也表示反對。當時毛主席決定出兵之後,心裡就已經選好了領兵挂帥的人:林彪。
毛主席選擇林彪,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林彪能打仗、會打仗。他的軍事能力在我軍是數一數二的;
第二,組成東北邊防軍的部隊,大部分都是原來四野的部隊,而林彪是四野的司令官,在四野很有威望。
第三,出兵朝鮮,會涉及到與蘇、朝兩國的協作,而林彪與兩邊都有交情。
第四,抗美援朝的時間處在冬季,需要應對嚴寒天氣,而林彪曾長期在東北作戰,有在極端天氣下作戰的經驗。
可如今林彪卻反對出兵朝鮮,毛主席說不失望是不可能的。當然,林彪也不是無故反對出兵,他也給出了自己不支持抗美援朝的原因:
一、中國需要休養生息,當務之急是恢復國力,如朝作戰不是上策;
二、美軍是那時公認的一支強大的部隊,最關鍵的還是一支,對新中國而言,完全陌生的軍隊,現在要和一支強大的、陌生的軍隊,在陌生的環境中作戰,打贏的概率大不大?
三、朝鮮戰爭本質上,是美蘇在東北亞地區戰略利益的角逐,建議新中國不要去趟這渾水,而是看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而林彪說的這些原因,也是其他持反對態度的人的想法。
對此,毛主席不是不懂,他深知林彪所說的是事實,但如果不出兵幫助朝鮮趕走美利堅,新中國就不能安心發展,因為美國可以隨時通過朝鮮半島監視中國,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被人掣肘的滋味可不好受。
由於大家的分歧很大,所以直到會議結束,還是沒有一個討論結果。散會之後,毛主席又一頭扎進了辦公室,點燃了手裡的香煙,目光悠遠。雖然大多數人都持反對態度,但毛主席並沒有放棄出兵援朝。
彭老總
主席一邊想改如何爭取到同志們的同意,一邊思考在林彪不同意抗美援朝的情況下,該選擇誰領兵抗美援朝。電光火石之間,毛主席的腦海里浮現出了一個人的名字:彭德懷!
三、彭德懷臨危受命
毛主席立馬掐滅了煙,然後立刻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讓人把彭老總接來北京。彭德懷作為西北局的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正在西安主持工作,他並不知道一架飛機正從北京起飛。
1950年10月4日,毛主席再次主持召開了政治局會議,討論出兵援助朝鮮的問題。會議開到一半,彭老總也風塵僕僕地趕到了會場,他是突然被飛機接到北京的,事先對會議內容一點都不清楚,因此只是聽大家發言。
通過大家的討論,彭德懷才知道原來商量的是要不要抗美援朝。彭德懷是知道抗美援朝的,原先他以為已經定下來了,但是看情況,大家的意見很不統一啊。
持反對的態度同志,此時再次重申了不應出兵的理由。聽了大家的發言,毛主席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
很顯然,這次還是沒有達成統一意見。散會之後,毛主席專門找到了彭老總,對他說:「明天上午請你到我這裡來,我們倆單獨交換一下意見。」
到底是甩手不管,還是出兵援助?這天晚上,彭老總徹夜難眠,看著窗外那深沉的夜色,他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的,毛主席在會上最後講的那幾句話。
彭老總多年的征戰生涯告訴他:美帝國進攻朝鮮,危險我東北;又通過老蔣控制我台灣,威脅我華東地區;還有越南,美帝國完全可以與法國狼狽為奸,進而威脅我華南地區。如此一來,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他想,老虎是會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老虎的腸胃,向它妥協是不行的。它既然要來侵略,我當然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彭老總最終下定決心站在支持出兵的一邊。
第二天上午,彭老總來到了中南海,他和毛主席邊吃邊談。當談到朝鮮問題時,彭老總就說了一個字——「打」。
聽到這個字,毛主席心裡有底了,他當即激動地說道:「好!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經向三八線冒進,我們要儘快出兵參戰!今天下午開會,請你說說你的看法。」
下午,會議如約開始,參加會議的同志們,還是兩種不同的意見,支持方和反對方依然爭得面紅耳赤。
輪到彭老總發言的時候,他堅定而又鏗鏘有力地說道:
「抗美援朝是有必要的,打爛了,等於我們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若是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以後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那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老總說完之後,反對者面面相覷。中朝是唇齒之邦,出兵援朝也是保護新中國!最後經過充分地討論,大家終於形成了共識,會議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決定由彭德懷率兵入朝作戰。
1950年10月8日,美軍大舉向三八線推進的第二天,毛主席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東北邊防軍更名為志願軍,時刻準備著向朝鮮方向出動。可就在我軍一切準備就緒時,彭老總突然收到毛主席的急電,要求按兵不動,並讓他緊急返回北京。
原來,是蘇聯突然表示沒法給志願軍提供空軍支援。蘇聯方面表示,蘇聯空軍還沒有準備好,無法出動。沒有空軍的支援,志願軍援朝的難度將直線上升。10月13日,中央再次召開緊急會議。
此時,美軍已然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推進,戰火已經燒到家門口了,就算沒有空軍支援,也必須狠狠地打回去!
10月19日,彭老總率軍連夜奔赴朝鮮。
雖然這是一次同以往完全不同的出征,雖然對手是實力強大的、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這將會是一場異常艱苦的戰鬥,但彭老總依然擁有必勝的信心,他始終相信,偉大的中國人民一定能夠趕走美帝國侵略者!
抗美援朝戰爭一打就是三年,這三年來,無數志願軍戰士血灑疆場,但我軍卻愈戰愈勇,反觀美軍,從一開始的不可一世,變得一聽到我軍的號聲,就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最終,在志願軍的奮戰中,中朝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這讓全世界再也不敢小瞧中國人民!
四、結語
這一仗,打出了今後我國幾十年的和平,與發展的機會。幸福來之不易,我們應該銘記毛主席在關鍵時刻做出的偉大決策,更要銘記和感謝彭老總和無數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的流血犧牲,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有了如今和平、穩定的生活。
謹以此文,感謝前人的偉大付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