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楊虎城遺孀彌留之際提出一「違規」請求,陝西政府:同意

1993年2月7日,楊虎城的遺孀張蕙蘭因病逝世,享年90歲。在她彌留之際,對守在床旁的子女們提出一項「違規」的請求,孩子們聽後痛苦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孩子們連忙找到陝西政府,經過一番交流和解釋後,陝西政府終於同意了張蕙蘭提出的「違規」請求。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張蕙蘭提出了怎樣「違規」的請求?陝西政府為何會同意呢?

三個人的婚姻

張蕙蘭和楊虎城的婚姻十分波折,而這一切都要從楊虎城第一任妻子羅佩蘭說起。

楊虎城

羅佩蘭是四川廣漢人,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再加上姐妹又多,她是老大,所以經常幫助母親幹活。當時羅母在一個陝西商人張西銘家裡工作,由於羅佩蘭經常幫母親,所以張西銘也認識了機靈可愛的羅佩蘭。

張西銘見羅佩蘭聰明伶俐,便認她為乾女兒。當張西銘準備返回陝西的時候,就將羅佩蘭一起帶到陝西大荔縣的家中。當時楊虎城是國民革命軍獨立營的營長,駐守在大荔縣,陰差陽錯和張西銘認識,也認識了羅佩蘭。

隨著慢慢接觸,楊虎城和羅佩蘭間的感情逐漸升溫。不久後,楊虎城托媒人到張家提親,在得到張西銘的同意後,23歲的楊虎城和15歲的羅佩蘭於1916年結婚

成親後兩人感情很好,羅佩蘭一直跟著丈夫南征北戰,從不喊苦喊累。羅佩蘭小小年紀離開家鄉,從四川翻山越嶺來到陝西,在當時眾多婦女中算是見多識廣的了。

除此之外,羅佩蘭認為給一位將軍當妻子就必須要會騎馬射箭,於是她便抽空學了騎馬打槍。不僅如此,羅佩蘭還擅長聯繫團結楊虎城的部下和幕僚,是楊虎城「背後的女人」。

然而就在兩人感情越來越好的時候,楊虎城的弟弟楊茂三突然出現,並說:「哥,娘在家裡給你定了一門婚事!」這猶如晴天霹靂,震得楊虎城和羅佩蘭久久不能回神。楊母所定的那門婚事的對象就是張蕙蘭,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楊虎城和張蕙蘭

原來自從楊虎城離家參軍後,楊母孫一蓮便回娘家孫鎮排解心中的憂愁。當時孫鎮有一家中藥鋪,老闆名叫張養清,不僅為人善良,更對軍人有莫名的好感。當他得知楊虎城的遭遇和為人後更是心生讚許,想要結交一二。

因此,當張養清聽說楊母在娘家的時候,便主動前去探望,並稱對方為「姑姑」,孫一蓮則稱張養清為「養清兄弟」。也許是因為太過擔心兒子,孫一蓮剛到孫鎮就生了一場大病,張養清得知後連忙為她治病送葯,關懷備至。

張養清家有個女兒,名叫張蕙蘭,不僅乖巧聽話,而且每天都會給孫一蓮送湯藥,風雨無阻,也深受孫一蓮的喜愛。在和娘家人聊天的時候,孫一蓮摸著張蕙蘭的頭感慨道:「唉,我沒這個好命啊,沒生個女兒,女兒多好啊,就像小棉襖。如果我有這個女兒就好了,就算當不了女兒,當兒媳婦也行啊!」

當這件事被張養清得知後,十分高興,他本就想和楊虎城結識一二,沒想到居然有這麼好的機會。於是張養清當即找到孫一蓮,並說:「姑姑如果不嫌棄的話,那咱們兩家就結個兒女親家吧,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媳婦都可以,就算是當個丫鬟也是行的!」

就這樣,在孫一蓮和張養清的同意下,雙方定下了這門婚事。

楊虎城得知母親在家裡給他定了一門親事後,十分生氣,要知道他已經有妻子了。儘管孫一蓮認為男人三妻四妾沒什麼問題,但擁有新思想的楊虎城卻不這麼認為。不過非常可惜的是不管楊虎城怎麼反對,孫一蓮執意不肯將張蕙蘭送回去。就這樣,楊虎城被迫又娶了一個妻子。

後來,張蕙蘭在老家侍奉孫一蓮,楊虎城則和羅佩蘭南征北戰。由於舟車勞頓,羅佩蘭染上惡疾,偏偏這個時候她又懷孕了。再加上楊虎城所在的部隊接到了前往陝北榆林的命令,路途遙遠,楊虎城是萬萬不能讓妻子繼續跟著自己奔波。於是楊虎城便打算送羅佩蘭回老家,讓張蕙蘭和母親照料。

孫一蓮得知羅佩蘭懷孕要回來的消息是又喜又悲,喜的是她要有孫子或孫女了,悲的則是擔心兩個兒媳不能和諧相處。令人意外的是,羅佩蘭和張蕙蘭相處的異常和諧,並沒有因為共侍一夫而大打出手。

剛進門,張蕙蘭就讓孫一蓮坐在主位,讓楊虎城和羅佩蘭坐在孫一蓮的左右下座。等三人坐下後,張蕙蘭恭恭敬敬地向孫一蓮施禮,再向楊虎城和羅佩蘭各施一禮。緊接著,張蕙蘭給婆婆和楊虎城分別端了一杯熱茶,然後端起第三杯給羅佩蘭。

只見張蕙蘭輕聲說:「姐姐,妹妹給你敬茶。」羅佩蘭從未見過這種場面,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她無措地看向丈夫和婆婆。楊虎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孫一蓮見狀連忙說:「你喝吧,這是禮數,不喝不符合禮節!」

羅佩蘭點點頭,從張蕙蘭的手中接過茶杯,喝了下去。見羅佩蘭喝過茶,張蕙蘭笑著說:「姐姐喝了這杯茶,咱們兩個以後就是一家人了。今天我當著娘和虎城的面向你保證,以後你說向東,我不向西,只要有事你就吩咐我,我保證完成!」

羅佩蘭喜笑顏開,激動地上前和張蕙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默默付出

1922年12月15日,羅佩蘭順利生下一個兒子,遠在榆林的楊虎城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高興,當即給弟弟楊茂三、妻子張蕙蘭各寫去一封信,並在信中囑咐道:

「得知佩蘭順利生子,我很高興,我決定為兒子取名為楊拯民……」

不久後楊虎城突然患了疾病,高燒不退,甚至沒有力氣起床,不管看了多少醫生都不見起色。楊虎城的手下很是擔心,但他們又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在這個時候羅佩蘭無意間得知了這一消息,她當即帶上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奔赴榆林,去探望照顧丈夫。

經過20多天的奔波,羅佩蘭終於見到了病床上的楊虎城,一時間兩人抱頭痛哭,喜極而泣。

楊虎城的病之前是由主政榆林的好友井岳秀介紹的一位大夫診治的,但不管怎麼醫治,病情就是不見好轉。羅佩蘭認為是這位大夫不行,便決定換一位大夫進行治療。為了避免井岳秀心生不滿,羅佩蘭還採取了偷梁換柱的辦法:

白天由井岳秀介紹的大夫看病,他所開的藥方照常抓,但煎好後不再服用,而是偷偷倒掉;晚上則拜託張蕙蘭的父親張西銘介紹的大夫看病,吃這位大夫開的中藥。

經過張西銘介紹的大夫的診斷,原來楊虎城患的只是簡單的傷寒病,對症下藥沒幾天就痊癒了。由於羅佩蘭的機智果斷,楊虎城簡單的傷寒病沒有被庸醫所耽誤,他也頻頻誇讚妻子聰明伶俐,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然而幸福的日子沒過多長時間,羅佩蘭就患上了肺結核。肺結核在那個醫療水平不發達的時期屬於不治之症,儘管如此,羅佩蘭也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利用最後的時間,託人在外縣農村買來糧食接濟那些條件不好的百姓。

就在這個時候,羅佩蘭突然聽到一個消息:「楊虎城失蹤了,下落不明。」她不知道丈夫是戰死了,還是有什麼麻煩意外?就這樣,羅佩蘭的身體在一天天的擔憂下越來越差。

在彌留之際,羅佩蘭將楊拯民和楊拯坤叫到床前,指著張蕙蘭說:「以後她就是你們親娘了,你們要好好孝順她。」羅佩蘭拉著張蕙蘭的手說:「蕙蘭妹子,我這兩個孩子以後就拜託你照顧了,還請你把他們當成你的親生孩子對待……」說完,羅佩蘭便閉眼離開了……

羅佩蘭的葬禮按照之前的制度,不過因為丈夫沒有回家,一切事情都由朋友和楊虎城的部下操辦。大家出於對羅佩蘭的尊重,葬禮辦得相當隆重。在停靈的時候,還是沒有楊虎城的消息,張蕙蘭便派人到處尋找。

三天後,楊虎城還是了無音信,張蕙蘭無奈只好先將羅佩蘭的遺體入棺。不過為了等楊虎城回來,棺材並沒有釘釘子。又過去了一天,只見一個身穿黑色長袍的人快速撲到棺材前,大喊一聲「佩蘭啊」就昏了過去。靈堂上頓時亂成一團,張蕙蘭大著膽子上前查看,這才發現原來是楊虎城回來了。

不久後,楊虎城由副官張國光和白志鈞一人攙扶一邊,在泥濘中一步步跋涉,為妻子送葬。在那個年代,丈夫為妻子披麻戴孝實屬罕見,但足以看出楊虎城對羅佩蘭的感情,這也令張蕙蘭十分羨慕。

羅佩蘭去世後,楊虎城將張蕙蘭以妻子的身份對待,在親朋好友面前也以妻子的名分向大家介紹。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場合上,楊虎城從不帶張蕙蘭出場。

每當楊虎城從外地回到西安的家,他總是先和張蕙蘭打招呼,離開的時候,只要母親不在面前,楊虎城總會向張蕙蘭鞠躬告退。張蕙蘭對楊虎城來說,似乎並不是一個妻子,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楊虎城跪別妻子

1927年5月,楊虎城擔任國民軍聯軍第十路軍總司令,不久後又改任第十軍軍長。張蕙蘭得知這一情況十分高興,她本以為自己能帶著孩子們享福了,誰曾想楊虎城又和謝葆真結婚了……

謝葆真

張蕙蘭從小接受封建教育,因此在她心裡是能接受男人三妻四妾的,她並沒有覺得這樣不對。當她帶著楊拯民和楊拯坤投奔楊虎城的時候,孩子們不知道如何稱呼謝葆真,楊虎城想了想說:「你們叫親生母親為媽,叫蕙蘭為娘,就叫葆真新娘吧!」

1936年12月12日,楊虎城和張學良擁護我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堅持抗日,反對內戰,並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結束後,蒲城的叛軍擔心楊虎城處罰自己,便率先扣押了孫一蓮作為「保護罩」。楊虎城得知後連忙派出得力幹將將母親救出來,並護送到安全地方。

孫一蓮見到兒子,痛心道:「枉費你打了半輩子仗啊!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你如今已經得罪蔣介石了,又何必同意放他走呢?他安全後必定會報復你,你這是放虎歸山啊!」孫一蓮一氣之下病倒了,而楊虎城也在西安事變結束後引發了心臟病。

此時謝葆真在北平治病,長子楊拯民在北平讀書,全家上上下下全靠張蕙蘭一人。她既要照顧生病的婆婆,又要照顧舊疾突發的丈夫,因此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自己的親生兒子楊拯仁。也正是這樣一個疏忽,令張蕙蘭唯一一個親生兒子因猩紅熱病去世……

張蕙蘭備受打擊,精神失常,誰也不認識,整日瘋瘋癲癲。楊虎城心如刀割,但礙於當前的情況不能帶妻子去外地治病,只能看著她每天抱著兒子的衣物痛哭。

就在楊虎城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謝葆真和楊拯民從北平回來了。楊虎城一見到長子就說:「我最對不起你蕙蘭母親,這麼多年來,她毫無怨言跟在我身邊,為我做了這麼多事,但我卻連我們唯一的兒子都保護不了,我……」

楊拯民不知道怎麼安慰父親,畢竟他做得確實不對。楊虎城接著說:「我不能出西安,你帶她和拯坤去北平生活,換一個環境,也許對病情會好很多,也不用睹物思人。」

臨別之際,張蕙蘭的精神狀態還不是太好,她不認識面前的丈夫,只知道傻傻地望著遠方。楊虎城十分心痛,他當著兒子的面給張蕙蘭跪下,並說:「蕙蘭,是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你啊!」

1937年,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北平的處境也不是太好。楊拯民只好帶著拯坤和張蕙蘭重回西安。回到西安後,張蕙蘭的狀態還不是太好,直到三天後,楊拯民拿著全國要求抗戰的報紙告訴她:「娘,你看,你快看,全國抗戰了,我爹要回來了!」

聽到這裡,張蕙蘭猛地清醒過來,她看著面前的楊拯民,問道:「你爹去哪了?你新娘呢?」楊拯民激動地說:「娘你終於醒了,他們都出國了,不過很快就會回來抗戰的!」

蔣介石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楊虎城是回國了,但他回國卻不是參加抗戰的,而是被蔣介石關了起來。

楊虎城遺孀提出「違規」請求,陝西政府當即同意

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一直將楊虎城和張學良當成眼中釘,不過他固執地認為西安事變的主要責任是楊虎城和共產黨,至於張學良,他只是年紀小不懂事,誤入歧途。換言之,在蔣介石的心中,楊虎城是西安事變的「元兇」,他必定要除掉對方。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那些看管楊虎城的特務紛紛換了副嘴臉,笑著說:「恭喜先生,您馬上就要畢業了!」但非常可惜的是,楊虎城做夢也沒想到,儘管抗戰勝利了,蔣介石也不準備放了他們一家。

1949年1月,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李宗仁為了在和談上表示自己的誠意,當即釋放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然而當記者們翹首以盼著楊虎城出獄的消息時,卻不見動靜。

記者們不死心,便去詢問重慶市長楊森,楊森表示自己對此毫不知情。其實楊森是知道楊虎城被關在什麼地方的,只不過由於他是蔣介石的親信,因此絕不會執行李宗仁的命令。但記者也不是好糊弄的,楊森無奈只好說:「這事不歸我們管,你們去找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第二處吧!」

毛人鳳

執掌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第二處的是毛人鳳的手下,他說只有毛人鳳知道楊虎城在哪裡。毛人鳳為了應付輿論,便請示蔣介石,蔣介石當即說:「立即將楊虎城轉移到貴州,決不能放了他!」

在轉移完楊虎城後,蔣介石又向毛人鳳下達命令:「楊虎城此人不能留,早就該殺了!」毛人鳳心領神會,並於8月27日和心腹周養浩徐遠舉部署暗殺計劃。

1949年9月1日,楊虎城接到蔣介石要釋放自己的消息,他有些不敢相信,但還是十分激動的。9月5日,楊虎城滿懷希望地帶著子女和部下們跟著周養浩離開貴州。

第二天中午,押送楊虎城一家的車隊抵達重慶遠郊松壩。大家用過午飯後,周養浩見天色還早,不能實施夜間殺人的計劃,便說:「現在時間還早,不如咱們再休息一會,精神充足才能好好上路。更何況現在進城會引起百姓注意……」

周養浩將楊虎城一家安頓好後,連忙乘坐汽車向重慶市區飛奔。晚上7點,周養浩遇到了等候多時的具體實施暗殺計劃的行動組長楊進興。楊進興對他說:「毛座讓你回去,接下來由我實施計劃。」周養浩點點頭,隨即坐進汽車回家了。

不久後,楊虎城一家乘車來到歌樂山山腳下,特務們將門打開後說:「還請主任暫時住在山上的戴公祠,等委員長接見後,你們便能乘坐飛機去台灣了。」

說完,兩名特務就左右架著楊虎城上山了,楊虎城的兒子楊拯中則捧著母親謝葆真的骨灰沿著陡峭的石階跟在父親身後,氣喘吁吁地拾級而上。

楊拯中抱著母親的骨灰盒被特務擁著來到樓梯旁的小屋子裡,此時早已埋伏的楊進興、熊祥、王少林、林永昌正拿著刀隱蔽在樓內上下的房子里。王少林和林永昌趁著楊拯中進門的時候,猛地衝出去,將刀刺進他的腰間。

楊拯中沒有一絲防備,就這樣被敵人偷襲了,他在倒地前大喊一聲:「爸!」楊虎城聽到兒子悲慘的叫聲,連忙向後查看。誰曾想就在這個時候,楊進興和熊祥一前一後將兩把利刃捅進楊虎城的胸前和後背,楊虎城當場斃命……

當楊虎城去世的消息被傳到張蕙蘭耳中的時候,她因承受不住打擊再次暈了過去。此後好幾天因傷心過度無法進食,等她稍有好轉後,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拄著拐杖去西安城外為楊虎城挑選墓地。

長安縣韋曲鄉社公祠西邊有一處高地,從上面可以俯視整個平川。張蕙蘭看了好幾處,最終決定買下這塊足足7畝地當做墓地。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張蕙蘭為什麼要買這麼大,張慧蘭則解釋道:

「原因很簡單,蔣介石太狠毒了,殺了我一家四口還不夠,還殺了警衛員、副官和宋琦雲一家三口,連幾歲的小孩子都不肯放過。這些人都死不瞑目啊,我要把他們都埋在一起,只要我還活著,我每年的清明節都會為他們掃墓!」

張蕙蘭和楊拯民夫婦

喪事結束後,楊拯民和妻子因為工作原因要離開西安,楊虎城的弟弟楊茂三也因為工作不得不離開。因此,埋在楊虎城等人的地方只能由張蕙蘭一人收拾、打掃。

從1950年到1956年,在此期間,整個陵園的修繕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是由張蕙蘭一人完成的。在西安事變20周年紀念日的時候,張蕙蘭將陵園交給長安縣政府管理。

當楊虎城被我黨定為烈士後,埋葬他的陵園也由「楊虎城陵園」改為「楊虎城烈士陵園」。後來政府撥款修繕楊虎城烈士陵園,陵園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91年,楊虎城烈士陵園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人民十分尊重張蕙蘭,並在解放後連續好幾屆選她為西安市人大代表。除此之外,黨中央對張蕙蘭也是十分關心的,為了讓她的後半生能有所著落,鄧穎超特意向毛主席、朱德等人建議,在陝西省政協里給她安排個職務,可以領一些薪水。就這樣,張蕙蘭成為陝西省歷屆政協委員

1993年2月7日,張蕙蘭因病逝世,享年90歲。在張蕙蘭彌留之際,她對守在床旁的子女說:「我這一生沒有留下什麼遺憾,唯一遺憾的就是沒能和你們父親走到最後。我只有一個心愿,那就是葬在你們父親身邊,但我知道我自己不夠格……」

子女們知道將一個普通人葬在烈士陵園是非常困難的,但面對母親的請求,子女們不捨得拒絕。於是便向陝西省政府說出這一請求,令人意外的是陝西省政府當即批示同意。就這樣,張蕙蘭完成了自己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