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毛主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的兩個弟弟和妻子楊開慧都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解放後,長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上。
幸運的是,毛家第三代都出生在和平年代,過著安定祥和的生活。
在第三代後人中,毛主席的孫子毛新宇最為大家所熟知,其次應該是外孫女孔東梅了。其實,毛主席還有兩個親外孫,一個是孔繼寧,另一個名叫王效芝。王效芝的母親是李訥,他為人極為低調。
王效芝曾經在賓館當過服務員,後來下海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王效芝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妻子也是名門之後。王效芝曾攜全家回韶山祭奠祖先。
王效芝
從徐小寧到王效芝
王效芝的身世有些曲折。
1970年,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李訥隨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一起下放,來到了江西省進賢縣「五七」幹校。在父親當年奮鬥過的井岡山革命老區,李訥極為低調,她穿著樸素,勞動積極,沒有絲毫「公主」的架子。
同在幹校勞動的徐志明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帥氣小夥子,他見李訥喜歡一個人獨處,於是就在勞動中主動幫助李訥,閑暇時,徐志明邀約李訥去爬山、打球。在徐志明的影響下,李訥的性格也慢慢開朗起來。兩人日久生情,墜入了愛河。
毛主席得知女兒戀愛的消息後,也為而立之年的李訥有了對象而感到高興。他了解到徐志明出生於普通的鐵路工人家庭,來幹校之前,是北戴河招待所的一名服務員,小夥子愛勞動、愛學習,兩人感情基礎不錯。
毛主席
毛主席沒有講究門當戶對,他曾告訴過李訥:「對象不要找高幹子弟,也不要找風雲人物,要找個一般人。」
於是,他爽快地同意了這門婚事。
1971年秋天,李訥和徐志明在幹校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毛主席託人送來了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為賀禮,1972年,兒子出生,起名徐小寧(後改名王效芝)。
然而,婚後的現實生活與理想中的差距較大。兩人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經歷、性格都有天壤之別。
毛主席
因為缺乏共同語言,兩人矛盾頻發、爭吵不斷。分居了一段時間後,兩人分手離婚,徐志明進入河北鐵道學院讀書,李訥帶著幼小的兒子黯然回到了北京。
李訥回京後不久,毛主席就與世長辭了。他留給子女的財產很少,每個子女只分得了一台電冰箱、一台20寸彩電和8000元現金。但李訥認為:「父親留給子女最寶貴的財富是精神財富,後人一生用之不竭、取之不盡。」
李訥母子搬到平房生活後,生活一度十分艱難。因為李訥身體不好,她將王效芝在別人家中寄養了三年。王效芝八歲時才回到母親身邊,從此母子倆相依為命。
王效芝從小就品嘗到了人情冷暖。在他的印象中,住處距離繁華的西單商場並不遠,據說那裡面的巧克力很不錯,但王效芝很少進去,反而經常去街道的菜店去買那種最便宜的堆兒菜。
李訥
王效芝跟著母親擠公交車時,有乘客會上下打量李訥,母親那種尷尬躲閃的神情讓王效芝記憶猶新。
他感到一陣心酸,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給母親買輛小汽車。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王效芝養成了內向的性格。他平時主要的交流對象就是母親,因此,也顯得比同齡人要成熟。
王效芝喜歡汽車和兵器,他收集了一大堆相關的雜誌和書籍。這個愛好一直伴隨他終生,每當有熟人去國外出差,他都要請對方帶一些汽車、武器方面的雜誌回來。
王效芝對政治、經濟等話題也很感興趣,可是受限於交往圈子,很難找到知音,他的心底一直渴望能有個兄弟和他聊聊天。
王效芝
王效芝還有一個愛好是看電影,他經常天馬行空地將自己想像為劇中的某個角色。母親擔心兒子會更加孤獨,於是提醒他:「別因為愛好耽誤了正事。」
1983年,毛主席最後一任衛士長李銀橋前來探訪李訥,他被母子倆的寒酸生活驚呆了。當李銀橋看到李訥站在凳子上吃力地在換燈泡時,他覺得當務之急是要為李訥找一個丈夫。毛主席生前的一大遺憾就是沒能看到女兒再婚。
經過考慮,王景清進入了李銀橋的視線。王景清年長李訥13歲,陝西榆林人,曾擔任過毛主席和劉少奇的衛士。當時的職務是昆明軍區怒江軍分區的參謀長。
1984年,在李銀橋的介紹下,王景清與李訥結為夫妻。
婚禮十分低調,只邀請了李銀橋夫婦、葉子龍等幾位客人。婚後,王景清辦理了離休手續,進京專心照顧李訥母子。
王景清夫婦
王景清來了後,王效芝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開始感受到了父愛。王景清不僅承包了買菜、做飯、生煤爐、修門窗等體力活,讓家中環境大變樣,而且對王效芝也視為己出,對他十分關心和照顧。
原來母親每次去商店只買幾角錢的肉,而王景清一次會買兩斤肉回來給王效芝解饞。每到冬天,王景清帶著王效芝去拉大白菜和煤球,王景清在前面拉,王效芝在後面推,場面十分溫馨和諧。
從此,一家子終於過上了正常的生活,王效芝也有了依靠。
為了感謝王景清的付出和照顧,李訥讓兒子改姓為「王」。毛主席之前有個名叫毛潤芝,李訥就將他的名改為「效芝」,希望兒子能像他外公一樣成為國家棟樑。從此,少年徐小寧的名字就改為了王效芝。
王景清夫婦
從服務員到成功商人
王效芝十分崇拜外公,他牢牢記住了毛主席對後代諄諄教誨:「你們不要把我掛在嘴邊,而是要做一個普通的人。」
在毛家第三代後人中,王效芝對這個囑咐執行得是最到位的。
2004年,李敏、李訥帶著孩子們去拜訪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劉家設家宴招待。席間,王效芝和劉源聊得十分投機,雖然兩人年齡、輩分和地位相差較大,但是彼此間卻有不少共同的話題。
酒過三巡,劉源突然拉著王效芝站起來,走到母親王光美面前,問道:「你看效芝是不是長得和毛主席越來越像了?尤其是那張戴八角帽子的照片。」
王效芝一家
王效芝嚇了一大跳,連忙擺手說:「不像,不像!」
一旁的劉亭亭火上澆油:「我看你是不敢說像毛伯伯吧?」
王效芝正要解釋,還是王光美打了圓場,她笑道:「效芝你本來就是主席的外孫,像他也是情理之中!」
在毛主席的後人中,大家認為最像毛主席的是孔冬梅,尤其是下巴上的那顆痣。其實最神似的應該是王效芝,尤其是特別像青年時期的毛主席。但王效芝從來沒想過要和外公作對比,哪怕是相貌,在這種小範圍的家宴上也是如此低調謹慎。
從學習到工作,王效芝都和普通人家的孩子別無二樣,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周邊的許多同學和同事都不知道他竟然是毛主席的外孫。王效芝初中畢業後,沒有上普通高中,而是去了北京市外事旅遊職業高中。
王效芝等人
當時有人問王效芝為何不進重點高中,以便考上一所好大學時。李訥支持兒子的決定,她認為:「兒子沒必要出人頭地,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有很多。」
王效芝在職高積極向上,與同學們也相處得非常好,在每次活動中都表現極為出色,在同學們中威信很高,老師也很信任他。
1990年9月22日,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運動會需要大量的志願者參與服務。北京市外事旅遊職業高中兼顧外語和旅遊的優勢,成為了亞運會志願者的生力軍。
王效芝和同學們被安排在亞運村做服務員,他作為副領班,每天帶隊兢兢業業地為運動員們做好服務工作。
王效芝(右)
王效芝以身作則,做事認真細緻,很快就得到了運動員們的好評,亞運村的領導也對他提出了表揚。新華社攝影記者唐師曾在採訪時認出了王效芝,他拍攝了一組照片,並以《毛主席外孫在亞運村》為題公開發表。
照片出來後,立刻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大家看到王效芝在運動員10號公寓樓埋頭忙碌的照片,都覺得不可思議,沒有想到毛主席的外孫還在做一名平凡的服務員!
三年職高畢業後,王效芝被分配到北京飯店禮賓部。因為外形俊朗,他初期被安排在西餐廳做門童。王效芝每天畢恭畢敬、任勞任怨地站在門邊迎來送往。
沒有人知道,這個面帶微笑、彬彬有禮的門童就是毛主席的親人。
王效芝(左)
在人事部年底考評中,王效芝在責任感、知識技能、紀律等八項指標打分中全部評為優秀,名列當年度優秀員工前茅。因為表現出色,王效芝被調往飯店銷售部。
銷售部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同事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學歷,其中還有幾個老外。王效芝跟著美國人去見客戶時,深感自己知識欠缺,與工作需求差距較大。長時間工作的壓力,讓他產生了一些自卑感。
為了擺脫困境,王效芝決定辭職去大學充電,以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經過深思熟慮後,王效芝和母親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一個月後毅然提出了辭職。
離開北京飯店的最後一天,他還堅持去拜訪了一家外企客戶,為自己兩年的飯店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王效芝(右)
得知王效芝有上大學的想法後,一些熱心人願意牽線搭橋,為他聯繫一所名牌學校。畢竟在同輩中,表哥毛新宇就讀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孔繼寧畢業於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英語系;表姐孔東梅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高材生。
但王效芝卻婉拒了對方的好意,他說:「我如果不經過考試去上大學,會給人落下話柄,造成不好的影響。」
最終,他選擇了一所自費的民辦華僑大學讀書。
大學畢業後,正值9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開始興起,王效芝決定緊跟時代潮流下海經商。毛家第三代,除了毛新宇從軍以外,其餘三人都選擇了從商。
王效芝將創業的首站選在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
王效芝等人
雖說起初也是經歷的不少的困難和挫折,但隨著經驗的增加,業務慢慢有了起色。
王效芝從事的是汽車進口貿易生意,汽車是他少年時期的愛好,他對國外汽車品牌、車型和性能了如指掌,加上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做起進出口生意來更是得心應手。
成為公司老闆後,王效芝一如既往地謙遜低調,從不過分張揚。對於內部事務,他事無巨細,都要過問。他對待員工如同家人,沒有老闆的架子。對外,王效芝待人真誠,一諾千金。這種風格為他贏得了不少可靠的合作夥伴。
在一次聚會中,王效芝因為堵車遲到了幾分鐘,他一進門,挨個向大家賠禮、道歉,落座後自罰了三杯。經過多年用心經營,王效芝的生意日漸紅火,如今已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
王效芝
低調簡樸、崇拜外公
王效芝雖然事業有成,但他仍將家庭放在首位。除了一些必要的應酬和陪著二老外出參加活動,他基本上都是呆在家裡陪伴家人。
王效芝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妻子王偉也是一位開國元勛的外孫女,而介紹人正是劉源。在婚禮上,劉源對大家說:「我們要力保先輩的成功,光大真理,這才是真正的好後代。」
王效芝下班後,做飯、種菜、澆花……什麼家務活都干。他最喜歡的是陪著一雙兒女王瑞雪、王顥文讀書、講故事。
每逢假期,王效芝也會帶著一家老少外出旅遊,出發之前,他會做詳細的攻略,家人們都戲稱他是一名合格的導遊。
王效芝等人
王效芝平時也熱心公益事業,但都是比較低調地進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王效芝立即聯繫表哥、表姐們一起向災區捐款。
毛家第三代後人中,只有孔繼寧與毛主席在一起生活過。
王效芝沒有見過外公,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外公的崇拜和敬仰。他熟讀了許多外公的藏書和傳記,也經常把外公的革命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2018年清明節,王效芝攜帶妻兒前往韶山祭掃祖先。在韶山管理局相關人員的陪同下,他們向毛主席銅像敬獻了花籃,然後仔細參觀了毛主席故居和滴水洞。
最後來到毛主席父母墳前祭拜,以表達對祖先的思念、緬懷之情。
王效芝
王效芝是毛家第三代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最為低調的一個。無論是做服務員、還是做一名商人,他都盡量依靠自己,腳踏實地去做好。
外公耀眼的光環是他一生的榮耀,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但他並沒有利用這個光環去走捷徑、搞特殊,這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也希望這種家風能夠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曾潔,《毛主席外孫王效芝攜家人回韶祭掃》,天下韶山網,2018年4月8日;
舒雲,《毛澤東小女兒李訥的婚事》,文摘報,2012年6月21日;
馬社香,《紅色第一家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