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一謀臣的計策,讓楚國不費一兵一卒,獲得兩國所獻城池和珠寶

文\常清君


鄭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體平台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歷等,經過獨立思考後,認真撰寫並反覆修改的原創作品。


常清君導讀:歷史,是當時的現在,是現在的過去,也是過去的過去的將來;歷史,兼有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等多種功能;歷史,值得我們重溫再憶。


「歷史故事——曾經如此那些」系列之三:


戰國時期秦國派兵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朝國君周赧(nǎn)王對大臣趙累說:「你預測這場戰事的結果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軍攻破。」

周赧王卻不認可這一點,他反駁的理由是:「宜陽城雖然只有方圓8里的範圍,卻擁有10萬之眾的精兵強將,城裡的糧食也足夠支撐使用好幾年;而且在宜陽附近還有韓國國相公仲的20萬軍隊,另外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楚軍,在宜陽附近的山上安營紮寨,準備進行救援,所以秦軍肯定攻不下宜陽城的。」

趙累繼續解釋說:「攻打宜陽的秦將甘茂本是楚國人,投奔秦武王之後,被任命重用為左丞相,如果他這次率秦軍能夠將宜陽攻打下來,就必定會更加受到秦武王的提拔重用,甚至可以成為像西周的開國元勛周公旦那樣的人物。但如果他這次攻打不下宜陽來,就會被秦武王革除官職,失去大好機會。況且秦武王不顧群臣們的反對意見,執意要派兵進攻宜陽,如果宜陽攻不下來,秦武王也會以此為莫大恥辱。根據這些局勢綜合判斷,所以我認為秦軍一定會全力相拼,直到將韓國的宜陽城攻打下來,才會善罷甘休。」

聽了大臣趙累的一番戰局分析之後,周赧王才幡然醒悟過來,說:「那麼請你替我謀劃一下,我們應當怎樣來應對這一局面呢?」

趙累於是就出了一個計謀,說:「請您對楚將景翠這樣說:『你的爵位已經是執圭一級的了,你的官職也已經到了柱國的級別了,就算打了勝仗,無論是你的爵位還是官職,都不可能再往上升了,不過一旦不能取勝,打了敗仗,就必遭處死。還不如先靜觀其變,等秦軍與韓軍苦戰良久,攻下宜陽之後,再率楚軍去救援韓國。那個時候只要你一出兵,秦國就會害怕你要乘秦軍疲憊之時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出城池獻給你,韓國也會因為你的救援之舉而感謝你,也一定會獻上寶物給你的。』」

周赧王依計行事。

等秦軍攻陷宜陽以後,楚將景翠聽取周赧王的建議發兵攻秦。秦國果然大為恐慌,趕緊把煮棗這個城池獻給了楚國,韓國也果然拿出奇珍異寶酬謝景翠。景翠沒有傷亡一兵一卒,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還同時得到了韓國的財寶,所以他非常感激東周對他的恩德。

這則歷史故事記載於《戰國策》一書中。


在常清君看來,這位周朝謀臣趙累的計謀實在高明:

1、在主觀人性上,他深刻剖析了寄居於秦國,並且想謀求高位的楚人秦將甘茂的處境和心態,以及秦武王和楚將景翠的處境和心態;

2、在客觀局勢上,他又正確判斷了秦國、韓國和楚國的軍事實力,以及政治走向。

試想如果楚將景翠在秦將甘茂率軍攻打宜陽之初,就貿然出兵相救,一方面那個時候的秦軍士氣正旺,且無損傷,一定會一鼓作氣與韓軍和楚軍拚死相戰,再加上無論是秦將甘茂,還是秦武王都會不惜舉全國之兵,不斷增援來打這一仗,究竟鹿死誰手,真的不好說。

而一旦秦軍將宜陽攻打下來之後,對秦將甘茂來講,高升有望了;對秦武王來講,面子保住了,可以向群臣交代了,再加上秦軍與韓軍經過較長時間的戰況慘烈的宜陽一戰之後(秦軍直到開戰之後的第二年才將宜陽攻打下來),已經傷亡慘重,疲憊不堪,經不起短時間內再與軍事實力在韓軍之上的楚軍再來一戰。

這真可謂一舉多得。


常清君云:獨闢蹊徑出計策,一舉多得乃妙計。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