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王明回國前,斯大林接見他,但王明的回答讓斯大林產生憂慮


王明本是一個留蘇的學生,也是「28個半」之一。但王明的權力慾望很強,他與導師米夫關係好,在米夫的提攜下,成為當時共產國際信賴的人,也成為留蘇學生中的領導者。米夫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到中國時,帶著王明,並為王明在中央謀了一個職務,進入中央宣傳部工作。

在中共六大會議後,王明迅速取得權力,他之所以這樣順利掌權,主要還是他踩著李立三上來的。1931年6月22日,向忠發叛變後,王明主持中央工作,成了中央實際的領導人。但此後共產國際需要派一名負責人到莫斯科任代表,最後王明選擇去了蘇聯。

1937年底,王明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回國,此時王明為何而來?


一、選擇王明的原因

一個的人品如何,決定他能走多遠。王明的人品很差,他之所以當上領導層,並不是靠正道而來。如果不是李立三,王明就失去鬥爭的對象,也失去向米夫「獻媚」的機會,所以王明把李立三踩在腳下,贏得共產國際對他的信任。當時我黨受共產國際領導,既然王明得到共產國際的信任,很快就成為最高領導人。

在向忠發叛變前,王明實際上就是最高領導,向忠發叛變後,王明成為總負責。但當時上海形勢太危險了,我黨地下組織屢遭破壞。當時共產國際讓我黨派一名負責到蘇聯,最後選擇了王明。究竟是王明請求,還是最後王明自己定的?但無論是誰定的,王明作為最高領導人,在我黨關鍵時刻離開上海到蘇聯,就是躲避國民黨的追捕。

王明第二次回蘇聯,他以為很快回來,但直到6年後,也就是抗戰全面爆發後,1937年,王明準備回國了。

當時抗戰後,共產國際擔心我黨不能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勢改變,所以選派王明回國為統一戰線建立提供幫助。

說是幫助,就如派來「欽差大臣」。問題就出在這裡,共產國際不是「皇帝」,王明也不是「欽差大臣」。

王明回到延安後就與教員發生了爭論,對這樣的爭論,教員後來曾說,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統一戰線,二是戰爭。

為什麼蘇聯把回國「幫助中共」的任務給王明?

這是外界不理解的問題,因為王明沒有經歷過戰爭等艱苦的考驗,當教員帶領紅軍長征時,王明還在蘇聯享受咖啡和伏特加呢。王明更沒有殘酷的鬥爭,教員在長征曾被免職,而且受到打壓,王明卻沒有這樣經歷。王明只是在共產國際機關呆著,這樣經歷並不是經驗。

蘇聯方面選擇王明,其實早就對王明進行了考察,因為王明沒什麼思想,只是一個惟命是從的人。只要蘇聯領導交辦的事,王明都會竭盡全力辦好。

的確,當時在我黨的領導幹部中,熟悉共產國際並能掌握其精神的就是王明。

王明攻擊李立三時,就利用共產國際的幾句話,了解共產國際的意圖,進而對李立三進行打壓。

古代欽差大臣還有「自決權」,而且王明沒有,實際上王明就是皇帝派人打探消息,然後看看各地是否按皇帝要求辦事的「身邊人」。


所以共產國際認為派王明回中國最合適。共產國際的領導人季米特洛夫斯大林都同意王明回國,也對王明完成共產國際的任務寄予厚望。

即使是這樣,蘇聯方面還是不放心,提前對王明進行了測試,只不過王明不知道。

季米特洛夫要求王明把中國的工作情況及共產國際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寫篇文章,以此了解王明能否深入貫徹共產國際的意圖。

王明隨後寫了一篇文章,王明文章並沒有什麼可取之處,沒看到抗戰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對抗戰形勢很樂觀。不過季米特洛夫與斯大林看後很高興,認為王明是一個能將蘇聯意圖貫徹到實際中的人,派他去最合適。

二、斯大林召見談話

季米特洛夫與斯大林考驗王明的文章也很快在蘇聯的共產國際及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主辦的多份雜誌上發表。王明名聲再次傳遍共產國際,他更感覺地位高人一等。

為了讓王明進一步理解蘇聯派他去的意圖,斯大林與季米特洛夫接見了王明等人,進一步明確有關工作。

這也是共產國際派人執行任務時前的例行性工作,也是最後把意圖向執行任務的人進行灌輸。

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為什麼這樣重視派王明回國?

這裡還有一個蘇聯戰略利益在裡面,不要以為蘇聯方面真誠地幫助中國,其中有蘇聯自身的利益在裡面。

當時蘇聯面臨德國威脅,也害怕日本從遠東地區對蘇聯發起進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蘇聯就會面臨東西兩面作戰,所以只要中國堅決抗日,就能防止日本在遠東對蘇聯發起攻擊。

但蘇聯希望寄托在老蔣那邊,希望國民黨能拖住日本,因為老蔣有百萬軍隊,這樣的話,蘇聯壓力必然減輕。

王明回去工作壓力也很大,他要把共產國際意圖貫徹進去,就必然與教員發生矛盾。

蘇聯在中國統一戰線問題上,依然以蘇聯利益為主。季米特洛夫曾說,在抗戰中,中共應該學習法共組織的人民陣線經驗,要求遵循「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原則。既要影響國民黨,還要以老蔣為主,這必然產生矛盾。

所以王明臨走前,共產國際還弄了決議,就如王明帶著皇帝的手諭一樣。這個決議包括堅定不移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盡一切努力全面鞏固統一戰線。


斯大林召見王明談話,也提了一些要求。其中一條依然是「統一戰線」。

王明就如拿了皇帝給的「尚方寶劍」,誰不聽他就會把斯大林和共產國際搬出來,再不聽就要上綱上線進行批鬥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統一戰線也符合形勢需要,這是中國戰勝日本的重要條件。但蘇聯卻認為,只要確保老蔣的力量拖住日本的目的實現就行。

蘇聯方面不可能把「拖住日本」拿出來說事,老蔣也不可能按蘇聯方面辦。所以「統一戰線」就成了蘇聯方面的主要目標。只有實現了統一戰線,老蔣也幫了蘇聯。

教員堅定抗日,多次強調維護統一戰線。而王明要做的也是維護統一戰線,所以當時目標都是一致的。

但國共合作,搞統一戰線,老蔣肯定會利用機會攻擊中共,分化瓦解紅軍。這其中有一個矛盾,片面維護統一戰線,而放縱老蔣對我方的攻擊也是行不通的。

對於這種情況的處理,王明就需要發揮作用了。


三、王明位置沒有擺正

剛才我們談到了,王明回國後要發揮主要作用。雖然王明能理解共產國際的意圖,但王明卻有私心,他想繼續當他的總負責。

斯大林與季米特洛夫不可能讓王明回國接任領導人。因為在斯大林眼裡,從1935年後,他們認可教員是中共名副其實的領袖,而且全力支持教員。

蘇聯很明白,教員經歷各種複雜的鬥爭,經歷各種艱難困苦,才帶領紅軍穩住陣腳。共產國際認為教員是「英勇的旗手」。

1935年,真理報及共產國際的雜誌上,教員都被讚譽為「中國人民的傳奇式的人物」,「具有非凡的才能、鋼鐵般的意志」,等等。

教員得到這些讚譽是實至名歸,因為教員有能力,有經驗,所以無論斯大林,還是季米特洛夫都認為教員才是領袖。

斯大林召見王明談話時,當時王稼祥也參加召見。王稼祥為何在蘇聯?因為長征後,王稼祥到蘇聯看病。斯大林想了解中共的實力,就問王明中國紅軍有多少,王明回答:30萬。一旁的王稼祥立即更正說:只有3萬多人。

王明的回答讓斯大林不滿意,他擔心王明回中國誤事,但選來選去沒有比王明更合適的人了。

斯大林接見王明時,直接肯定了紅軍在教員領導下取得的勝利。講話結束時,斯大林站起身,讓王明捎話給教員,祝他身體健康。這都表明了斯大林認可教員,讓王明要虛心接受教員領導,不要誤了「統一戰線」的大事。

即使斯大林與季米特洛夫的共產國際都認可教員,王明始終卻把自己當成領袖。

季米特洛夫早就看透了王明的性格,他召見王明和康生時一再囑咐他們:一定要搞好團結,即使讓王明當領導,他也要推辭。

季米特洛夫還囑咐王明:他長期不在中國,對中國情況不了解,必須要保持謙虛態度,尊重其他領導,並對王明說「中共領袖根本就不是你」。

因為季米特洛夫擔心王明拿著共產國際的這面大旗回國在黨內頤指氣使,甚至以領袖自居,那樣的話就容易壞事,也有可能影響蘇聯的戰略利益。所以回國前必須進行敲打。

王明把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話記在心裡了嗎?

因為性格難以改變,也決定了命運。王明根本沒記住,他被歷史開始拋棄的時間,也正是從他第二次回國後。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