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擁有的文化財產無數,其中俗語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最貼切的一部分,沿用至今。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同是三八一詞,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呢?
「三八」背後的典故
現在提到「三八」這個詞,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不禮貌的侮辱辭彙,而這個意思最早出現在閩南地區,多用於形容一個女子舉止輕浮或是魯莽。但是在很久之前,三八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意思,在它的背後還存在著一個傳奇的故事。
這個故事記載於《夢溪筆談》,其中有一個詩人角色名字叫做魏野,人如其名,魏野心思曠達,常年隱居。但是寫的一手好詩受人追捧。
當時一個外號為「生張八」的歌妓受朋友建議向魏野求詩來填詞,但是神情不喜。魏野當即說了一句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周熟魏三。暗示歌妓求詩沒有求詩的態度,你和我並不相熟,卻用生硬固執的態度來對我。後來生張熟魏也用來形容熟人和生人。
所以經過口口傳播,生張八和熟魏三,也用來形容不討喜的性格,和不會婉轉說話的人,慢慢的發展下來,也就只剩下三八二字了。
再聯想到這個故事裡面的主人公。三八為男性所作,意指女性,雖然當時的作者本沒有蘊含對女子不滿的意思,但是在傳承過程中,自然的將三八對號入座了女性,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地方將這一辭彙用作侮辱。
魏野和歌妓都「佔三八」,但是一個是受人追捧的詩人,一個是薄情寡性的歌妓,毫無地位可言,帶入到這個俗語中,可不就是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嗎?
「三八」與陰陽之說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與生辰八字有關,這也是更符合實際的一種,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生辰八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藉此推演出一生的興盛衰退、運勢走向等。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兩姓聯姻之前都要將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拿出來,來看一下兩人是否相合,可見生辰八字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即便到了現在,也有很多地方殘留著這樣的做法。
而三和八就是每個月所包含的有三或是八的日期,按照這樣的解釋套入到這句俗語中,那就是男子在三或者八這樣的日子出生,必然會發財,大富大貴,是好運勢。而女生則不然,會孤寡一生,是不好的徵兆。
那麼為什麼是三或者八這兩個數字呢?這是因為三和八在古人的看法中,是陽氣非常興盛的一天,是繁榮向上發展的好日子,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男佔三八必發了。
在陰陽之說中,男子代表陽,陽剛之氣剛好碰上了三八這樣陽氣興盛的日子,自然會更加的事半功倍,也就是「必發」。
而女子就正好相反了,女子為陰陽之中的陰,陰氣與陽氣相剋,反而會帶來不好的運勢,而且因為自己的命格裡面帶了陽氣,將來在姻緣上就會費力些,也就是俗語中的「必寡」。
這樣的說法帶著明顯的封建時代色彩,男尊女卑的環境下,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這也是為什麼將代表著明亮、向上的「陽」來代表男性,而下降、晦暗的陰來代表女性了。
不過在陰陽最初被提出來的時候,定義並不是這樣的狹隘,它是中國先人智慧的結晶,代表著陰陽家的哲學思想,可以用在世間萬物上,而後因為社會種種原因,它被局限在了人身上,並用於束縛兩性關係。
甚至衍生出了,在三八時節誕生的女子因為八字不好而被定性為「克夫」,「克子」,如果她的丈夫出現了什麼意外,就會將責任完全歸結到女子頭上,以此來強硬的實現「必寡」的預言。
由此看來,部分俗語帶來的並不是精神財富,而是落後腐朽,甚至是長久的思想上的荼毒。
口口相傳,存在誤差
在文字、竹簡,甚至造紙術發明出來之前,我們的歷史文化都是由祖先們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的,所以具有很大的不準確性,就比如我們所了解到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們現在會以為是女子不讀書才是最好的德行。
而它的本意其實是,女子沒有才能就一定要培養好自己的德行,並不是鼓勵女性當「漂亮花瓶」。再比如說無毒不丈夫,我們現在很多人會以為,大丈夫要想成事,就必須要狠毒。
但其實他的本意是無度不丈夫,意思是大丈夫要有肚量,不能太小家子氣。結果讓後人傳著傳著傳成了「毒」。不僅意思差了一大截,格局也大不如從前一樣了。
中國的很多俗語其實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的反映人生哲理,有的體現地理天文知識,還有的告誡警示著我們。這樣的俗語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應該汲取並學習的。
不過類似女佔三八這樣的也不在少數,它充斥著一定的封建和歧視思想觀念,不宜長期保留在社會中,但是它經過的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發展,想要清除也非易事。
雖然我們已經來到了文明發達的21世紀,但是封建殘餘還是會在一些場合影響到我們。而封建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為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俗俗語就是其中的一個載體,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首先就是拒絕用俗語定義人生,女性的價值不應該由一句語言決定,其次我們要將這樣的惡俗文化作為教訓進行歷史反思,從而得出經驗教訓。
對待所有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應該保持著這樣類似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中華文明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