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個訪華的美國總統,雖然這個時候中美還沒有正式建交,但是在他上台後就積極的與中國政府對話,緩解中美關係,他就是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
中美本是兩個敵對陣營的大國,尼克松為何會緩解中美關係?在訪華期間又為何出言威脅中國?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尼克松
新中國成立之後,身為社會主義國家,一直都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敵視。此次尼克松訪華是兩個陣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中國一直沒有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這其中有很多無法迴避的問題。而最讓雙方關注的問題,也是最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台灣問題。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在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後,一直在國際社會鼓吹台灣是一個「國家」的論調。但是中國領導人從來沒有放棄統一台灣,對於台灣主權問題,更是寸土不讓。
尼克松
而美國卻一直在充當台灣的「保護傘」,即使是此次尼克松訪華,這樣中美關係的破冰之旅的歷史性時刻,他們依然沒有放棄這一妄想。
台灣問題就是中國政府的原則性問題,尼克松在這之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會談中還企圖矇混過關,給出了一個這種的方案。
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卻遭到了周總理言辭激烈地拒絕。他義正言辭地告訴尼克松,台灣問題不能含糊其辭,中國人民不能自己欺騙自己,中國政府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
眼見台灣問題在談判桌上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尼克松使出了美國政府一貫的作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就使用武力威脅。
尼克松
但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從來就不怕武力地脅迫,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不管在朝鮮戰爭還是越南戰爭中,美國政府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在戰場上更得不到。
尼克松告訴周總理,美國的核武器數量足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言語中武力威脅和挑釁的意味很足。
面對尼克松挑釁,周總理沒有畏懼,他沉著、冷靜地回答說:「中國的核武器數量不多,但是也足夠毀滅地球一次!」
周總理的態度讓尼克松看到了中國政府不畏強權、不屈服於武力的威脅,也看到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決心。
尼克松與周總理
經過談判桌上的交鋒,尼克松不得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並且表示會逐漸撤出美國駐台灣的軍隊。
尼克松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積極的與中國政府對話,以此緩解中美關係。尼克松為何會積極改善中美關係?中國領導人又是如何應對的?
1968年,尼克松競選總統成功,當選為美國第37人總統。此時的國際局勢風雲突變,而中國身為亞洲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美國任何一任總統都忽略不了的。
與之前幾任總統對華敵對態度不同的是,尼克松上任後多次表示要與中國接觸,同時改善中美關係也被他定為美國外交的主要工作之一。
尼克松
尼克松在訪問其他國家的時候,就通過已經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向中國傳話,釋放示好的信號。1969年十月,尼克松將正在台灣海峽巡邏的驅逐艦撤回,並停止派遣艦艇巡邏台灣海峽。
而毛主席和周總理以及其他國家領導人敏銳的捕捉到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面對這一歷史機遇,中國領導人也緊緊的抓牢了。中國領導人根據美國政府釋放的示好信號,也向全世界釋放出重要的信息。
首先是中國政府同意美國駐波蘭大使,同中國駐波蘭代辦的會面,次年的國慶節之際,毛主席為了表達誠意,邀請美國著名作家斯諾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典禮。次日的《人民日報》就刊登了,毛主席與斯諾在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典禮的照片。
斯諾(左)與毛主席(右)
1971年,中國政府邀請正在日本參加乒乓球世錦賽的美國隊員,和一小批美國記者到中國訪問。著名的「乒乓外交」從這裡開始上演,此舉對改變中美關係有著很大的影響,也首先打開了兩國人民交流的大門,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
面對中國政府釋放的信號,尼克松抓住時機,向中國政府表示他準備到北京,同中國領導人進行一次會面。在會面前,他會讓國務卿基辛格先行一步,與中國高級官員進行一次預備會面。
中國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尼克松的建議。
7月9日,基辛格乘坐國際航班抵達了北京南苑機場,當天下午,周恩來總理和基辛格在釣魚台國賓館會面。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二十多年以來,中美兩國高級領導人的第一次直接會面。
基辛格
雙方就尼克松總統1972年春天訪華的事宜,進行了交流和預演。
接到中國政府的邀請,7月15日,尼克松在全美電視直播中向全美、全世界宣讀了,基辛格剛剛與中國政府簽訂的《聯合公告》,並且在電視直播中接受了中國的邀請,此舉震驚了全世界的觀眾。
尼克松上台後,美國政府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沼,為了擺脫困境,同時也為了改變蘇攻美守的態勢,尼克松深知改變中美關係的重要性。而此時的中國也迫切地需要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讓全世界認識中國,尊重中國。
尼克松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專機「空軍一號」緩慢地降落在北京機場,周總理和葉帥等其他國家領導人,也早早的達到了機場大廳。在尼克松的專機停好後,周總理帶領中方接待人員走到專機旁邊。
隨著艙門打開,尼克松走出艙門,向著前來接機的人揮手致意,當他走下扶梯,離地面還有幾級台階時,便主動伸出右手。周總理見狀,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快步走到尼克松的面前。兩人的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旁邊的中美兩國的記者,也快速的按下自己手中相機的快門,記錄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圖片源於網路
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和資本主義美國,兩個長期敵對陣營的首次會面。雙方長達一分鐘的握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也結束了另外一個時代。
毛主席和尼克松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是中美最高領導人第一次見面會晤。剛剛大病初癒的毛主席,為何會對尼克松如此重視?雙方又是如何表達自己的誠意的?
中美雙方的見面處處都體現了彼此的誠意,在尼克松抵達北京之後到了午餐時間,周總理邀請尼克松及隨行人員一起共進午餐。
在用餐時,尼克松和其他美國官員用刀叉用餐不同,他拿起手邊的筷子和中國領導人一樣,用筷子用餐,動作熟練沒有一點不習慣。他告訴在場的眾人,在確定了來中國訪問之後,他就開始練慣用筷子用餐,已經堅持很長一段時間了。
尼克松與周總理
而在雙方會談時,周總理在進入會場之後,習慣性的脫下大衣,還沒等身邊的工作人員反應過來,尼克松就微笑的走到周總理的身後,幫助周總理脫下大衣。
尼克松的種種表現,讓周總理和其他在場的國家領導人,都看到了他對此次訪華的重視和誠意。
也正是因為如此,毛主席雖然剛剛經歷過一場大病,在還沒有徹底痊癒的情況下,執意要和尼克松見一面。這也是毛主席為了表達他的誠意、中國政府的誠意。
毛主席與基辛格
毛主席與尼克松會面的過程中,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擔心主席的身體撐不住,但是隨著交談的深入,主席的臉色有了好轉。而原本醫護人員根據主席身體狀況,定下來的十五分鐘會面時間,也延長至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而毛主席顯然意猶未盡,但是身體狀況,沒辦法支撐他繼續下去。
周總理作為尼克松訪華中方主要的接待領導人,更是在各個方面體現了中方的誠意。
尼克松及隨行的工作人員到華後,大小事務都是周總理親自安排,從點點滴滴中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尼克松訪華的重視。
尼克松
尼克松此次訪華為期七天,在這期間尼克松一行計划到杭州遊玩,雙方對於尼克松乘坐哪國的飛機產生的爭議。
美國總統出訪到其他國家,都是使用總統專機「空軍一號」,到了中國自然也不會改變,以保證總統的安全。但是中國有規定,任何他國飛機只要攜帶武器,都不允許在中國的領空飛行。
最終,美國方面妥協了,這也是美國總統第一次出行是乘坐他國飛機。這既是尼克松表達誠意的一個方面,也是中國政府捍衛主權的一個體現。
尼克松
2月28日,經過反覆磋商和談判,最終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就立場以及對於重大問題的看法,發表了聯合聲明,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謀求在太平洋地區的霸權,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
關於台灣問題,中國政府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他國無權干涉。
美方也意識到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美方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方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同時,公報中確認美方會逐步減少和撤出美方在台灣的軍事武裝和軍事設施。
尼克松
尼克松訪華改變了世界,在這之後中美關係迅速緩解,建立了彼此尊重的外交關係。
中美關係的改善對中國有著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僅改善了中美關係,也改善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為以後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