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董卓最重用的人,賈詡都歸他指揮,結果卻被封建迷信害死

兩漢是平民宗族開始崛起的時代,宗族聚居、共謀發展是社會主流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時,各個諸侯都特別依賴宗族的支持,比如曹操孫堅父子。缺少宗族支持的,也想辦法和手下幹將處好關係,形成宗族一般的親密關係,比如劉備對待關羽張飛

董卓也不例外,他在團隊中最信任和重用的,也是同族中人。

董卓有個大哥,也叫董擢,是提手這個「擢」,在董卓亂政前,這個大哥就死了,留下一個個兒子叫董璜

董卓亂政後,任命董璜擔任侍中和中軍校尉,侍中是少府手下官員,無具體職責,日常工作是伴隨皇帝左右,皇帝有啥事他們可以當顧問、跑腿,後來這個官職一般作為正規官職以外的加官,表示皇帝對該人的寵信。比如曹丕時,司馬懿當尚書右僕射,兼任侍中。

不過董璜當這個侍中,當然不是因為漢獻帝寵信他。他是董卓在皇帝身邊插了一個眼,隨時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

中軍校尉原來是西園八校中的一校,有文獻記載袁紹當的就是中軍校尉。不過,董璜的中軍校尉比袁紹的權力更大,他是以中軍校尉的名義總領宮中禁軍,名為保衛皇帝,實際上是把皇帝給看管起來。

也就是說,董璜在董卓團隊中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監視、看管皇帝。

不過董璜這個中軍校尉,是在公元192年正月以後當上的。當年四月董卓就死了,董璜這個中軍校尉並沒有當很長時間,不確定此前看管皇帝的是不是他。

董卓還有個弟弟叫董旻,董卓亂政前,董旻在雒陽擔任奉車都尉奉車都尉是個閑職。

董旻能當上這個官,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雒陽充當人質。這個講羌亂時我們也講過,東漢朝廷採納虞詡的建議,以察舉等名義,把西北地方長官軍事將領的子弟都弄到京師來,充任郎官等職務,一方面以此拉攏西北人心,一方面可以充當人質,防止西北豪族借羌亂生事。

雒陽發生政變時,董旻也參與其中,夥同吳匡等人攻擊車騎將軍何苗。董旻很可能還派人把雒陽發生的情況,以實時更新的方式不斷通報給董卓,讓董卓根據情況變化做出最優選擇。

董卓亂政後,董旻被封為左將軍、鄠侯。

左將軍也掌管兵權,但史書上沒有留下董旻帶兵的事迹,因為董旻的左將軍也是192年正月後才當上的,也沒當多長時間董卓就死了,他也跟著被殺。

說到董卓兒子,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乾兒子呂布。實際上董卓是有親兒子的,而且還不止一個。

董卓有個大兒子,早死,史書上沒有留下姓名。但從間接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大兒子可能不到20歲就去世了。《三國志·司馬朗傳》記載:「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郎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

司馬朗是司馬懿的大哥,簡單翻一下這幾句話:董卓亂政時,司馬朗帶著家人要逃回故鄉,被人抓住了,帶去見董卓。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我呢?」

司馬朗生於公元171年,「逃亡被抓」事件發生在公元190年,所以可以推測董卓大兒子死時可能不到20歲。

董卓這個沒留下名字的大兒子,有一個留下名字的女兒,叫董白。《三國志·董卓傳》引《英雄記》記載,董白「時尚未笄」就被封為「渭陽君」,封君時當地的千石官員都必須親自出席捧場,不來的後果自負。

古代女子15歲叫「及笄」,這個記載說董白還沒到15歲就已經封君。但從上面有關董卓大兒子的記載看,就算董卓大兒子15歲生了董白,董白這時也只有五六歲而已,遠未到達到「及笄」的年齡。

除了早死的大兒子,董卓還有其他兒子。《三國志·董卓傳》引《英雄記》記載:

「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皆」字說明,董卓未成年的兒子還不止一個。

董卓還有女兒,具體有幾個不清楚,他有個女婿叫牛輔,官拜中郎將,屯兵澠池防禦關東聯軍。董卓幾個嫡系李傕、郭氾、張濟,都歸牛輔指揮;漢末三國超一線謀士賈詡,也在牛輔手下。

因為當時李傕、郭氾、張濟、賈詡官職都是校尉,所以網上流行的說法是牛輔手下有「四大校尉」。

從文獻上看,牛輔實際上很可能是涼州軍團除董卓外最主要的掌兵者,威望很高。

《三國志·賈詡傳》說:「卓敗,輔又死,眾恐懼」;《三國志·董卓傳》說:「比傕等還,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

董卓死後,涼州軍團眾人都是想投奔牛輔的,但牛輔很快也死了,所以眾人才感到「恐懼」、「無所歸依」。

從這兩個記載看,牛輔在涼州軍團中的地位很接近二把手,實際地位可能比董旻還要高。

牛輔地位很高,那他的水平如何呢?

牛輔打過幾次勝仗。

史書記載,牛輔在董卓死前曾派遣手下李傕等,在中牟擊敗了名將朱儁。董卓死後,牛輔又擊敗了來討伐他的李肅

還有一個勝仗可能和牛輔有關。《後漢紀》記載,牛輔派遣四大校尉在梁縣以東擊敗了孫堅。《後漢書·董卓傳》也記載了「梁東之戰」,不過打敗孫堅的人變成了徐榮和李蒙。這兩處記載都過於簡略,我們也沒法搞清楚哪個是準確的。

史書上也記載了牛輔沒打贏的仗,是討伐白波賊。

白波賊起兵於并州西河郡白波谷,名義上是黃巾軍的一支殘部,但實際上是并州豪族控制的一支獨立的地方武裝,兵員都由并州土著組成,戰鬥力很強。

白波賊在河東地區活躍時,董卓擔心他們繼續向西南方向發展,切斷自己和涼州的聯繫,所以派牛輔去討伐。結果牛輔始終沒有辦法把白波賊趕出河東,史書記載「不能卻」。

牛輔在打仗上,可能有那麼一點兒水平,但他絕對沒有當統帥的本領。

這麼說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缺乏決斷能力;二是他心態容易崩潰。

牛輔比較迷信,遇事需要決斷時,他不是分析局勢考察利弊,而是靠巫師算命。

董卓死後,另一個中郎將董越帶兵來投奔牛輔。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牛輔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牛輔根本不考慮這些,直接把巫師拉過來:「大師,請幫我算一卦,董越來投奔我是吉是凶?」

正好巫師和董越有仇,董越曾經鞭打過巫師,所以巫師算出一個「火克金、外謀內」的卦象,說外來的董越將對牛輔不利。

牛輔立即殺死了董越。

這種遇事靠算命的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統帥呢?

牛輔不但腦子不行,心態還容易崩。

牛輔打敗李肅後,王允和呂布一時也拿他沒什麼辦法,如果他能沉住氣,穩住陣腳,等李傕、郭氾、賈詡等人與他會合,再收集其他涼州力量,打進長安、重新控制政權,大概沒什麼問題。後來李傕郭氾不就做到了么?

但牛輔自己心態先崩了,殺了董越後不久,牛輔軍營中發生了「營嘯」,有小部分士兵連夜叛逃,其他士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造成了人傳人的恐慌,整個軍營亂成一片。

牛輔得知軍中大亂後,立即麻爪。事發突然,巫師又不在身邊不能幫忙算卦,所以牛輔靠自己的智商做出一個合理的反應——不是安撫部眾,而是攜帶金銀珠寶逃走。

逃跑途中,牛輔的幾個羌胡親兵圖謀他攜帶的財物,找個機會把他給弄死了。

過程也很有意思。

牛輔帶著親兵們從城北逃走,沒敢走城門,而是打算翻牆而出。城牆很高,親兵們把繩子綁在牛輔腰上,從城牆上順了下去,牛輔離地面還有一丈距離的時候,親兵們一撒手,他「咣」地就摔在了地上,把腰摔壞了,爬不起來。

親兵們一擁而上,不但搶走金銀,還砍掉他的腦袋送到長安領。

所以董卓宗族中最受重用的人,水平也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