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毛主席「管家」汪東興病逝,遺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死而無憾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從1947年汪東興站出來說的那句「我敢!」開始,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汪東興憑藉著這一件事,成為了30年來唯一一個長期留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人。

而在2015年去世前夕,汪東興也一再強調,「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我死而無憾了。」

那麼,汪東興做的什麼事?他為什麼深受毛主席信任?他的一生中又有哪些的故事呢?

青年時期

1916年,汪東興在江西省弋陽縣出生,從小生活窮苦的汪東興對地主這些封建糟粕嫉惡如仇,所以他便積極接受了革命的思想。

汪東興13歲那年,同是老鄉的方誌敏正在家鄉弋陽縣領導農民發動暴動,正是這一場農民運動,讓整個贛東北的革命之火熊熊燃燒起來。

汪東興非常敬佩方誌敏,他想成為像方這樣的英雄人物,於是汪東興加入了共青團,想通過團員到黨員的方式一步步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汪東興的入黨過程先後經歷了3年,他從一名家鄉的兒童團長成長為團支部書記,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在1931年轉為了黨員。

成為黨員夢想實現之後,汪東興並不滿足,他還想加入紅軍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上陣殺敵,為革命事業而戰鬥。

就這樣,在成為黨員後的同一年,汪東興和家鄉的其他18個共青團員一起加入了自己的英雄方誌敏創辦的紅十軍。

不久之後,他們19人便在橫峰縣受到了方誌敏、邵式平等同志的接見。

可以說,方誌敏就是汪東興成功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汪東興作為紅十軍的戰士,跟著方誌敏先後攻佔了閩北的赤石街、新村街等地方。

一直到長征時期,汪東興才因為組織的安排更換了連隊。

汪東興此時已經是幹部團一營三連的指導員,因為反圍剿的失敗,他跟隨著紅軍大部隊轉戰陝北,開始了萬里大長征。

與此同時,方誌敏也堅守在自己的革命陣地上,守護著贛東北一方。

但是很快,一個不幸的消息就傳來了。

1935年1月,當走到邵式平管理區域時,他作為朋友兼地方的工作部長來看望汪東興。

汪東興十分的激動,準備好了飯菜等待邵式平的到來,期待他能告訴自己一些關於自己的榜樣方誌敏的近況。

但汪東興沒想到,這次邵式平帶來的並不是什麼好消息。他告訴汪東興,國民黨已經登報聲明,方誌敏已經被俘。

這個消息把汪東興打了個措手不及。

方誌敏被俘,贛東北的革命根據地已丟,這對於忘汪東興來說,是一個雙重打擊,原本準備好的飯菜,兩人都已經沒有心情再吃。

雖然方誌敏被俘,但汪東興還保留著一點希望,也許方誌敏不久之後就會活著回來,只要人還活著,就有希望,贛東北根據地還能再打回來。

事情並沒有按照汪東興的想法走下去。

當汪東興所在的紅一方面軍歷經磨難,終於到達陝北的吳起鎮時,汪東興也終於得知了方誌敏已經在2個月前被殺害的事實。

方誌敏的犧牲給汪東興帶去了不小的影響,他對於革命事業的熱情又高漲了一些,他想為方誌敏報仇。

之後不久,重慶辦事處的八路軍花了重金將一份方誌敏遺稿買了下來,這是方誌敏1931年在獄中親手寫下的,汪東興讀了之後痛心不已。

方誌敏對於汪東興來說,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

他不僅是汪東興革命道路的啟明星,也為汪東興與毛主席的相遇無形中安排了一下。

1933年的1月,國民黨軍隊前三次的圍剿都被紅軍擊破,正值第四次圍剿時期,邵式平等人帶領紅十軍到達蘇區協助第四次的反圍剿任務。

他們一行人受到方誌敏的委託,來看望毛主席,汪東興也在此列。

毛主席還問了汪東興一個問題,「紅十軍的裝備、服裝都比中共蘇區好,這是什麼原因呀?」

汪東興將情況如實回復給毛主席,「贛東北靠近閩浙,經濟條件要更好一些,所以財政收入也多一點,在方誌敏同志的管理下,士兵和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東興和毛主席的這一次相遇,雖然是方誌敏的無心之舉,卻是他一力促成的。

方誌敏犧牲之後,汪東興繼續進行著自己的革命事業,先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汪東興真正得到毛主席的信任,也是在解放戰爭中偶然的一次機會。

遇到貴人

在解放戰爭過程中,汪東興被派到中央機關工作,在這裡他負責外圍的警戒工作,汪東興對待工作任務耐心細緻,每一次的警戒任務都完成的很漂亮。

那時的中央機關所在地在陝北的王家灣,汪東興和其他中央警衛團的同志們常常會聚在一起,查看地形,討論安全問題。

同時,汪東興等人還專門在駐地的周圍安排了流動崗哨,基於隱蔽性的考慮,他們白天減少人員,晚上加強警衛。

從汪東興的本職任務上,就不難看出,汪東興對於組織交代的任務,細緻耐心不馬虎、敢想敢做敢實施,這也為之後撤離延安時汪東興的主動站出埋下了伏筆。

1947年,國民黨軍隊慢慢靠近延安,經過商討,毛主席決定撤離延安。

但是如果這次因為國民黨的進攻撤離了,之後的行動豈不是都要受到敵人的掣肘。

毛主席認為,在戰爭中我軍必須要掌握好主動權,要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而不是被牽制。

因此,在撤離延安的同時,毛主席安排了一個任務:放出一隻警衛部隊,在敵人後方阻擊或者攻擊襲擾。

但是問題來了,到底誰才能領導好這支警衛部隊呢?起初,毛主席想自己留在王家灣,等看到敵人之後再離開。

但是任弼時等人為了安全考慮,都不同意毛主席的這個決定,作為整個組織的主心骨,毛主席是不能發生任何危險的。

但是雙方都在保留自己的意見,僵持不下之際,周總理想到一個折中的方案,既能看住敵人還能保證毛主席的安全,那就是找個人代替主席看著。

毛主席也認為這個意見不錯,當即決定好了一個人選,那就是時任中央機關警衛處處長的汪東興。

毛主席義正言辭地對汪東興說,「這個任務艱巨,稍有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你敢不敢留下?」

汪東興絲毫不畏懼,堅定地回復了一句:「我敢!只等主席下命令。」

就這樣,汪東興帶著毛主席留給他的一個加強排和五個騎兵的兵力,在王家灣展開了一場伏擊。

此時,國民黨軍隊還不知道我方機關已經撤離。

他們派出劉戡的前衛部隊,大約一整個團的兵力,想在王家灣來一場「瓮中捉鱉」。

殊不知,他們才是這隻即將被捉的鱉。

在中央機關轉移之後,汪東興迅速展開了一場部署,因為兵力不對等的原因,汪東興準備在王家灣的山頂進行伏擊。

但是在實際戰鬥過程中,突降大雨,汪東興認為還是迷惑敵人的戰術更為妥當,於是他果斷改變戰術,從伏擊轉為迷惑為主。

在汪東興的部署和大雨的助力之下,我方只有一人輕傷,但卻阻止了劉戡部隊的三次進攻。

成功使國民黨軍隊原定的佔領王家灣的計劃推遲了12個小時,之後汪東興等人成功撤離。

這一人物的成功完成獲得了毛主席的嘉獎,他稱讚汪東興說,

「你們做得非常好!不僅為我們的撤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還以少勝多,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正是這次撤退任務,讓毛主席看到了汪東興的實力,於是他決定再派給汪東興一項任務,那就是在劉戡部隊撤離的過程中,尾隨敵人再打一仗。

經過前一次的對戰,汪東興對於劉戡的作戰方法以及軍隊實力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且汪東興對於突襲任務也有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派汪東興打這一仗比較合適。

汪東興接到命令後,立即帶著一個連的兵力開始了作戰。這一次,毛主席交代他,汪東興這次的任務主要有三個。

一是要採取游擊戰術在敵人的後方進行突襲,讓敵人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疲勞他們的軍隊;

二是要給劉戡造成我方派來的兵力很多的錯覺,讓他們不敢突然進攻;

三是要在周旋的同時,注意周邊群眾的生活狀況,安撫他們的情緒。

接到任務之後,汪東興迅速在高家川的三個制高點進行了伏擊,帶領一個連打退了敵人一個營的兵力,並意外繳獲了一本對我方破譯工作有大貢獻的密碼本。

除此之外,汪東興也沒有忘記毛主席交代的關注群眾生活的任務。

這讓毛主席看到,汪東興是一個細心認真、值得信任的人,于是之後的時間裡,毛主席便一直讓汪東興負責中央機關的警衛工作,同時保衛自己的日常安全。

之後的多項重要任務中,我們都可以在毛主席身邊看到汪東興的身影。

比如1949年汪東興接送毛主席與傅作義進行會談、新中國成立前夕,汪東興負責中南海的警衛工作等等。

除了國內的任務,毛主席在出席國外的外交活動時,也不會忘記帶上汪東興。

在新中國成立前不久,汪東興便接到了毛主席的指示,讓他負責出訪蘇聯的保衛工作。

毛主席告訴汪東興,「新中國剛剛成立,社會情況還很複雜,所以這次出訪一定不能宣傳,要嚴格保密,沿途的警衛工作,你和聶榮臻這些同志商量著辦。」

個人出國這樣風險性極高的任務,毛主席都願意交給汪東興來做,可見汪東興在毛主席眼中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人。

革命友情

隨著汪東興保衛工作的日漸深入,他的官職也越來越高。1960年,汪東興擔任公安部的副部長。

但越來越高的官職並沒有讓汪東興忘記本心,反而他能夠由此戒驕戒躁。

毛主席指導汪東興,「你只懂得警衛工作是不夠的,還要多接觸農業、多做調查研究。」

於是,汪東興便居家遷到了江西的南昌,在這裡對「三農」工作展開了調查研究。

汪東興在江西進行調研、創辦學校,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兩年之後,汪東興才重新回到北京,繼續從事保衛領導工作。

1965年,汪東興帶著社教工作隊來到了江西省鉛山縣的孔家大隊,他以「勞汪」的化名,和當地農民相處了一段溫馨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沒有人知道他就是如今公安部的副部長,他和當地的農民一起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一起吃飯,一起勞動,割禾、摘茶樣樣都行。

與此同時,汪東興還注意到了孔家大隊的一個名叫孔繁冬的社員,這個孔繁冬年紀輕輕,但是非常肯吃苦,在集體勞動中,經常是乾的最多的那一個。

經過一番了解,汪東興才知道,原來孔繁冬從小家境貧寒,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讀書,這個吃苦耐勞的年輕人很快便得到了汪東興的賞識。

幾個月的同吃同住生活,讓汪東興和孔繁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離開之際,汪東興向孔繁冬告知了自己的真實姓名,耐心地叮囑著已經成為支部書記的孔繁冬,一定要時刻裝著群眾,搞好農村的基礎建設工作。

孔繁冬一一答應下來,就這樣,兩個惺惺相惜的好友分別了,直到20多年後才又見了一面。

兩人雖然分隔千里、社會地位也不相同,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對方。

1988年,早已經退休的汪東興重新來到孔家大隊,專程看望孔繁冬。

此時的孔繁冬也已經從支部書記的職務上退下來,兩個頭髮花白的老年人見面之後,分外想念。

兩人從身體狀況聊到20多年來的生活,之後孔繁冬又陪同汪東興看了看自己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兩人在見面之後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會有信件的往來,孔繁冬也曾多次到北京來看望汪東興。

2008年孔繁冬臨終之前,再一次到北京看望了汪東興,隨後不久他便離開了人世。

半路交友,身份地位差距極大的兩個人,卻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當時已經是公安部副部長的汪東興,毫不吝嗇地交下了還只是小社員的孔繁冬這個朋友,這足以看出汪東興的珍貴品質。

晚年生活

1980年,汪東興辭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職務,迅速完成了從領導人到平民的角色轉變,這一過程汪東興進行的非常順利,甚至有一些怡然自得。

汪東興住在西單東側的衚衕里,潛心學習,頤養天年,基本上不會參與別人邀請的諸多活動。

直到1994年,汪東興的故鄉弋陽縣想要邀請他編撰《弋陽縣誌》,他非常熱情地答應了。

那時候,全國正盛行修志熱潮,弋陽縣也不例外。

要編史修志,就要徵集文物、收集史料,所以走訪老同志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於是,汪東興便成了弋陽縣修志代表陳家鸚的走訪對象。

起初,陳家鸚十分擔心汪老不會同意自己的採訪,因為汪老已經閉關好多年,不參加活動了。

但令他驚喜的是,汪東興非常熱情的招待了前來採訪的弋陽縣修志代表們。

汪東興接受了邀請,成為了《弋陽縣誌》的編纂顧問,他不像其他人,僅僅是題字留名就完了,相反,汪東興對於這件事非常的認真細緻。

他不僅會按照修志人的要求寫文字材料,還會認真審閱稿件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在《弋陽縣誌》出版之前,修志人專門將他們撰寫的蘇區鬥爭部分的文字圖片稿寄給汪東興,讓其幫忙把把關。

大家都以為,汪老也就是簡單的看看,沒想到幾天後,汪東興專門派人給他們辦公室打來電話。

告訴他們這段稿件中關於弋陽蘇區的鬥爭形勢地圖畫錯了,並且汪東興還親自修正、寫了文字說明,寄給了弋陽當地的修志人。

除此之外,汪東興還收到過不少媒體提出的採訪拍攝邀請,其中還有不少國外機構的邀請,但除了黨史機構的聯繫之外,其餘的都被汪東興拒絕了。

汪東興認為,自己作為曾經經歷過革命的人物,又有著在毛主席身邊長期工作的經歷,他所經歷的這些片段應該由專門研究革命的中國專家得到。

作為汪東興革命道路上的兩個重要人物,汪東興曾經多次提到過方誌敏和毛主席。

汪東興在接受方誌敏紀錄片的記者採訪時說道,

「毛主席非常欽佩方誌敏同志,經常會在我的面前懷念他,毛主席曾經說過,方誌敏同志是有理想有氣魄的革命家。」

這些談話都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文檔材料。

此外,汪東興也撰寫過許多有關毛主席的生活資料,作為30多年來唯一一個待在毛主席身邊的人,汪東興對毛主席了解的同時,也非常的敬仰。

毛主席逝世之後,多年來,汪東興對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不減愈增,每到毛主席的誕辰和忌日,汪東興都會親自到毛主席紀念堂獻花懷念。

毛主席誕辰100周年時,汪東興還特意寫了《汪東興日記》,記錄了自己曾經與毛主席的交談與互動,以此來紀念毛主席。

2015年,汪東興在北京醫院,因病醫治無效而逝世,享年100歲。

在臨終之前,他始終念叨著毛主席的種種,他用虛弱的語氣告訴自己身邊的家人,

「我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跟隨和保護毛主席,我做好了這件事,已經死而不憾了!」

汪東興的一生,從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開始,彷彿已經在為遇到毛主席而做準備。

從1947年到1976年這30年的光陰中,和毛主席相處的點滴早已經刻在了汪東興的心中,毛主席不僅是萬千民眾的星光,更是汪東興一生的啟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