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暗訪時在路邊吃瓜,對瓜農讚不絕口,回去路上卻下令:殺了他

乾隆在位時期,清朝的國力處於鼎盛,國庫的充盈讓乾隆可以花費巨資多次出巡遊玩,而在出巡的路上,乾隆也留下了數不清的傳說故事。

某次乾隆微服出巡,去體察人間民情。在路上口渴時就在路邊買了幾個瓜吃,還對賣瓜的瓜農稱讚有加,結果在離去後卻突然翻臉了,要下令殺掉瓜農。而這又是為什麼呢?

愛玩專權的乾隆

和很多隻喜歡宅在深宮大院里的皇帝相比,乾隆是一個很喜歡玩樂的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皇帝生涯中,出巡遊玩的次數就有一百五十次,這在歷代皇帝中都是十分少見的。

不管是茫茫的草原還是寒冷的關外之地,乾隆都非常喜歡去。過要說乾隆最喜歡去的,還是當屬江南之地。乾隆在位時曾經六次出巡江南,留下了不少民間傳說和風流韻事,這給後來的小說家們提供了不少素材。

乾隆下江南和他的爺爺康熙不一樣,康熙下江南一般都是以節儉低調為主,出巡的目的也是為了體察民情,搜集信息。但乾隆下江南卻是以體察民情的名義,四處遊山玩水,吃喝玩樂。乾隆每次出巡後面都要跟上千人浩浩蕩蕩的隊伍,花費國庫的銀兩也是數千萬計,但為了玩得開心,乾隆對此卻毫不在乎。

除了喜歡玩樂外,乾隆還是個很冷酷專制的皇帝。乾隆在位的時期,是帝制專制頂峰時期,乾隆曾親自製定了各種法令律條以限制百姓和官員,法令包含了生活里的方方面,這嚴重壓制了民眾和官員的創造力,給日後清王朝落後潮流埋下了禍根。

乾隆時期專制的一個表現就是「文字獄」,這一時期是文字獄案件的高發期,各種莫須有牽強附會造成的冤案數不勝數,很多時候乾隆只會因為一個隨便的懷疑就要取人性命。關於乾隆的多疑和專權的程度,從一個乾隆與瓜農有關的故事便可以窺見一二。

博學無比的瓜農

某一次,乾隆又南下到了江南。這一次他沒有隻顧著玩樂,而是打算去考察一下民間疾苦。乾隆打扮成了一個財主的模樣,帶著幾個侍衛就出發了。當時正值盛夏,乾隆一行人頂著炎炎烈日在走到一處城郊時,頓感炎熱難耐。

又渴又熱的乾隆急忙催促身邊的人去找水喝,可是那是城郊,一時半會間連個茶水攤也看不見。就在一行人快被熱昏的時候,乾隆猛然發現前方的一處村子裡有個賣西瓜的老者,便高興地走上前去,想問瓜農買些瓜吃。

瓜農看到乾隆一行人衣著光鮮,知道是富貴之人,就沒敢怠慢,熱情地挑出了幾顆大的西瓜來招待乾隆一行人。一刀劈下去,西瓜的汁液迸了出來,甘涼甜爽的瓜瓤入口,暑氣瞬間就消了一大半,先前還悶燥無比的乾隆,心情離開就好了心起來,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和瓜農攀談。

乾隆和瓜農聊著聊著,就問到瓜農的生活狀況,瓜農對此回答道:「托如今聖上的福啊,今年我們家收成不錯,幾畝地的糧食就夠一家人吃了,加上家裡還有幾畝瓜地,賣了錢後,我偶爾還能換兩斤酒喝。」

瓜農的話讓乾隆心裡樂開了花,畢竟一個皇帝最開心的就是聽百姓誇他能將國家治理地好。

聊著聊著,乾隆也就不自覺地聊到了國家大事方面的話題,可令乾隆感到驚訝的是,這位鄉野瓜農在對國家政策和治國之道上,頗有一番獨到的見解,甚至還能給乾隆細細分析一番,博學的程度一點也不像一個普通平民。

躲過屠刀的隱士

和瓜農的攀談讓乾隆很受用,乾隆覺得這瓜農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留在田間地頭賣瓜屬實有些可惜。乾隆隨即便召來左右,拿出了皇帝的行頭亮出身份說道:「想不到山野間還有這等人才,汝等做一個瓜農屬實可惜,不如跟朕回京,入朝廷做官如何?

乾隆本以為他亮出身份,這瓜農一定會感恩戴德地答應他的要求,畢竟這世上沒幾人能拒絕權力的誘惑。可這時瓜農卻說:「還望聖上贖罪,草民已老邁昏聵,實在是不堪大用啊。」

這話讓乾隆心裡有些不快,不過他也沒有直接表現出來,而是付瓜了錢和瓜農又隨便聊了幾句後離開了。乾隆在回去的路上越想越覺得不自在,他覺得這瓜農不過是一介農夫,怎麼會懂得那麼多治國之道,而且最後還拒絕了徵辟,像是個沒有野心的人,莫非是什麼世外高人不成?

但是誰能保證他一直沒有野心呢,要是那天他再受人挑撥,犯上作亂怎麼辦?想到這,乾隆就揮了揮手召來一個侍衛,給他下了一道命令,要他殺掉剛才的瓜農。侍衛雖然不解但也不敢多問,就乖乖照做去尋找剛才的瓜農了。

可沒過多久侍衛就回來了,給他報告了任務失敗的消息,還帶回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草民如今已是冢中枯骨,田間爛瓜,再無心思參與人間的名利場,只能過閑雲野鶴的生活,還望聖上放過。

看著紙條,乾隆的內心有些複雜,這時有一個大臣趕忙出來說:「大清的一個鄉野農夫都有如此頭腦,這是國家之福,聖上之福啊。」乾隆聽完隨即哈哈大笑說:「也罷也罷,隨他去吧。」

結語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至於其真實性已經無法考證,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乾隆的性格編纂的,因為乾隆作為頂尖的專制帝王,在歷史上也真的做出過不少殺害無辜的事情。

封建時代里的帝王看待人間的百姓總是如螻蟻一般,整個社會也是無比專制與殘酷的,這也是為什麼朝代輪迴一再上演的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