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8位歷任總統如何評價毛主席?

新中國成立之後,各國列強依然對我國虎視眈眈,給我國使了很多絆子,特別是美國。

不過,經過如此,歷任美國總統卻對毛主席都有著特別的評價,他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可敬可佩的對手。

中美關係的發展

1961年,44歲的美國民主黨候選人的肯尼迪以微弱優勢擊敗共和黨對手尼克松,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年輕氣盛的肯尼迪剛剛入主白宮就顯示出了他與前任艾森豪威爾的不同,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肯尼迪開始考慮改變十幾年來美國扼殺、封鎖新中國的政策,並開始著手與新中國改善關係。

肯尼迪把對華政策提上議事日程,主要有以下幾個背景:一是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二是中蘇關係出現問題。

三是新中國核武器研究進展迅速,即將邁過核門檻;四是眾多的亞非拉新獨立國家加入了聯合國第三世界的陣營不斷擴大,美國最重要的盟國英國、法國也已同新中國改善了關係。

美國人已經意識到:長期孤立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與此同時,新中國領導人也在各種場合表示出了改善兩國關係的意願。

1960年10月22日,毛主席在會見他的老朋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時有的放矢地與他「聊」起了當時已進入白熱化的美國大選,「聊」起了肯尼迪與尼克松進行的電視辯論。

肯尼迪當選總統後不久,中國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即在華沙會談中向美國方面表示,希望肯尼迪政府「在中美關係的進展方面有所建樹」。

肯尼迪上任之後,除繼續保持中美華沙會談渠道接觸外,還想通過解決寮國問題的日內瓦會議與新中國擴大接觸,並準備邀請新中國參加限制核武器談判。

肯尼迪還在了解中國境內的情況,知道我們正在經歷糧荒之後,便想借中國發生糧荒之機打開通往北京的大門,當年年底,美國西雅圖的一家貿易公司申請向新中國出口40萬噸糧食的出口許可證

美國商務部卻拒絕簽發許可證,使肯尼迪政府又喪失了一次改善對華關係的機會。

經過三次的失敗,肯尼迪徹底錯失了在任內改善中美關係的良機。

不過肯尼迪想要修復中美關係的心確實是存在的,而且肯尼迪對當時我國的領袖毛主席還頗有研究。

1965年7月,程思遠夫婦回國,一個星期之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接待了程思遠夫婦。

見面後,毛主席先是關心了程思遠夫婦的生活與工作情況,又詢問了一下他的學歷以及幾年以來在外的工作經歷。

程思遠告訴毛主席,美國總統肯尼迪之前一直都想研究中國,《毛澤東選集》是他辦公桌上非常醒目的一套著作。

看《毛澤東選集》可不是簡簡單單想要了解中國這麼簡單,一位國民黨朋友和程思遠說,肯尼迪發現了毛主席思想的閃光之處,也想要能夠用毛澤東思想來辦事。

為此,肯尼迪還對毛主席的思想做了一個總結,概括成了一句話:「調查不夠不決策,條件不備不行動」。

對毛主席的思想和對毛主席本人產生敬佩的美國總統不止肯尼迪一位。

「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

肯尼迪執政時期是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期。

在這一時期,美國對華政策已有了一些新的設想,醞釀了一些調整方案。

這些舉措為日後中美關係的正常化起了鋪墊作用。

肯尼迪遇刺身亡9年之後,上帝將打開通往新中國大門的光環留給了尼克松。

尼克松從當時世界格局考慮,已經產生了打開中美關係的想法,但苦於沒有機會。

斯諾文章傳播的信息,美國乒乓球隊傳回的信息都表明:毛主席歡迎他來中國訪問。

尼克鬆開始研究起毛主席來。

他讀了英文版《毛澤東選集》,讀了美國情報部門搞的關於毛主席情況的介紹材料,讀了能夠找到的關於毛主席的傳記,其中包括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

就在美國方面投石問路時,國際上的一件事情堅定了尼克松一定要儘快到北京見一見毛主席的決心。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了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

中國已經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切重大國際事務,不和中國打交道,已經是不行了。

但尼克松仍然有一些擔心他和毛主席見面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談不攏,甚至吵起來。

於是他派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基辛格秘密訪華,帶回了中國方面的誠意,尼克松又經過對國際國內政治局勢的分析,最終決定:訪問中國,面見毛主席,解決中美之間的一些重大問題。

尼克松對於去中國訪問,是十分重視的,美國白宮方面經過許多認真準備且不說,尼克松本人也做了許多準備工作。

他聽說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拍了一部在世界上很有影響的紀錄片《中國》,他就趕緊把此片弄來,認真地看了又看。

而看此片的重點,是想了解毛主席的領導風格,毛主席在民眾中到底有多大的威信。

尼克松得知在法國當過文化部長的馬爾羅曾經見過毛主席,就在臨出訪的前幾天,把他請到白宮,請他介紹毛主席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個人風格怎麼樣,性格如何,有什麼習慣,等等。

當時,馬爾羅的年齡已經不小了,但他身體健康,精神也好,非常健談。

他已經猜測到尼克松向他了解毛主席是有意訪問中國,便熱情地把他當年和毛主席見面時的情景描述了一番。

最後,他告訴尼克松:「你將面對的是一個巨人。」

馬爾羅還告訴尼克松,毛主席的身邊有一種神秘的氣氛。

尼克松有了一定思想準備,但仍然有一點兒擔心。

最終尼克松的這次中國之行非常順利,中美發表了《聯合公報》,中美關係開始朝著正常化發展。

當時,毛主席與尼克松會見後,尼克松回到賓館,向接待人員興奮地說:今天能同毛主席就當前國際重大問題進行長時間的廣泛的交談,感到非常愉快。

他說:使我驚訝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齡,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銳,對當前國際重大問題仍如此關切注意。歷史上偉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滿思想活力的偉人。

尼克松還說,「無論人們對毛有怎樣的看法,誰也否認不了他是以為戰鬥到最後一息的戰士。」

毛主席與尼克松第一次見面後,二人就建立了友誼。

毛主席是重情誼的人,就是在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而辭職之後,毛主席仍然以老朋友來對待尼克松,對他十分關心,並且通過外交部門與尼克松保持聯繫。

尼克松生病,毛主席也通過外交部對他表示關切和慰問。

然而,在尼克松第二次訪華不久,在1976年9月9日,中央發表《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極其沉痛地宣告毛主席已於1976年9月9日在京去世。

人民日報》連續多日刊載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兄弟黨和友好人士等的唁電。

9月14日《人民日報》在這一專欄內,以《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發表聲明》為題,刊載如下文字:新華社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三日消息: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九月九日就毛澤東主席逝世發表聲明。

聲明說:「毛澤東主席逝世了,終年八十二歲,結束了他畢生的長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思想堅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幾天。」

尼克松表示,中美關係之所以能夠有重大突破,中美之間之所以能夠重新朝著友好的方向發展,應當歸功於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毛主席是一代偉大的革命領導人中的一位極其出類拔萃的人,他不僅對中國人民的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而且對世界的形勢也有著深刻的了解。

尼克松說,毛主席不僅是一個革命家,也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詩人。

尼克松不懂「唐詩宋詞」,但他深深喜愛毛主席詩詞。

在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時候,按照預定的飛行計劃,落地後,尼克松一行在虹橋機場作了短暫停留。

其間,尼克松還開心地吃了一碗肉湯圓、一碗豆沙湯圓

據參與接待任務的上海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原幹部樂錦根回憶說,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尼克松步入候機樓,看到正面牆上毛澤東的詩詞時,當即駐足並用英語流利地將《沁園春·雪》背了出來。

樂錦根說:「這著實讓我們大吃一驚。由此可見,尼克松是下了功夫的。他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做了充分的準備。」

他在《領導者》一書中寫道:

「毛的意志力產生了他超凡的魅力,我在會見他時,有一種感覺,他的意志力不知怎的是一種體質的特徵。他的最生動的詩篇是在長征的戰鬥中間和戰鬥之後寫的。」

「當他寫到鬥爭特別是激烈的鬥爭時的振奮情景,他似乎提到了意志的鍛煉,就像別人所說的肌肉鍛煉的那種情況。他以這種品質鼓舞他的同志們去完成像長征這樣史詩般的任務,因為這使他因而也使他們成了似乎不可戰勝的人。」

當時的從尼克鬆手上接過美國總統重任的福特在9月9日發來的唁電也對毛主席作出了極高的評價,福特說,毛主席是我們時代的一位傑出人物,更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

福特認為,毛主席的行動對歷史的影響遠不止中國,而是對世界歷史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的歷任總統,都對毛主席發表過極高的評價,柯林頓曾經說過,毛澤東無愧於世界領袖。

並且,柯林頓也注意到了「毛澤東熱」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他認為美國人應當好好地研究毛主席思想中的精髓。

美國社會確實持續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毛澤東熱」。

據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就職典禮於2009年1月20日結束後,美國駐華使館很快就將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的就職演說官方中文譯文發送到了媒體聯繫人的電子郵箱里。

深諳中文的譯者在譯文最後的部分寫道:「……讓我們再—次迎著寒風中流擊水,不論什麼風暴來襲,必將堅不可摧。」

其中的「中流擊水」用的是毛主席的名句。

毛主席東在1925年寫下的詞作《沁園春·長沙》中,曾寫道:「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詞句中隱含了人定勝天的信念。

無獨有偶,前幾年紅遍美國的電視劇《白宮風雲》第二季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場景。

劇中,山姆和托比是專門為總統撰寫演講稿的高級幕僚。

兩人在討論一篇講稿時出現了這麼一段對話:

山姆:「演講就得讓人心跳加快,擲地有聲……我們得說,這是一場『永久性的革命'。」

托比:「這話聽起來怎麼那麼耳熟?」

山姆:「我是從一本書上看來的……紅寶書。」

托比:「你覺得我們在講稿里可以引用毛澤東的話?」

山姆:「可我們的確需要一場『永久性的革命'。」

《白宮風雲》中的不少人物﹑事件和場景,都是根據在白宮發生過的真實情境改編而成的。

因此,這場對話至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白宮高級幕僚們對毛主席的名言非常熟悉,甚至到了隨口引用的程度。

在美國政治人物中,也不乏喜愛引用毛主席名言名句的人,奧巴馬的競選對手麥凱恩就是其中之一。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8年7月載文提到,麥凱恩在拉票時回答問題曾說:「……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允許千花齊放。」

該報引經據典,提到麥凱恩所說的「千花齊放」源自毛主席1956年提出的「百花齊放」運動,只是麥凱恩花開的數量多了點。

在美國的不少書店裡,一般都能看到不同版本的毛主席的傳記。

哈佛大學附近的幾家書店裡,就陳列著《毛主席語錄》的中英文本。

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曾經出版了一本畫冊《人類1000年》,其中就收錄了毛澤東的一句著名語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書中收錄的100人中,唯獨編入了毛主席的這條語錄。

據一位中國學者介紹,在美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對從事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等社會科學的學者而言,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都是必讀書目。

因此,政治人物和學者對毛主席著作中的句子印象深刻,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奧巴馬雖然沒有和毛主席見過面,但是他對毛主席的政治能力、政治素養以及治國理政的手段都非常的佩服。

奧巴馬曾經在演講中對毛主席作出高度的評價,特別是他的內政外交。

他說:「作為一位沒怎麼出過國的政治家,他在中國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後,在外交領域,他使中國在世界上的存在感變得非常卓越。」

「曾經有一段時期,毛澤東毫不畏懼與我們美國對峙並一路走來。」

「可見,執政黨在自己的國內獲得毫不含糊的支持,國民以天下為己任,在某些場合為了保家衛國、為了國家的未來,不惜付出許多代價,一個國家有了這樣的力量,外交才會有根本的力量。國之力在民,民之力是外交之力、是外交最基本的原理。」

「這是我對毛澤東的外交感觸最深的地方。」

奧巴馬對於毛主席的評價無疑是中肯而準確的。

毛主席的外交,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這是美國前總統卡特對毛主席的評價。

毛主席是卡特一生中最為佩服的人,他不僅經常提到毛澤東,在中美座談會上開口便是致敬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時候,卡特還只是民主黨推出的美國總統候選人。

雖然從沒見過毛主席,但卡特對這位東方巨人 給予了熱情的評價:「美中關係的改善是在毛主席領導下取得的,希望今後美中關係將加強而不是削弱。」

這個評價也被視為卡特的政見之一。

晚年的毛主席一直將實現中美國家關係正常化作為自己的最後心愿,並試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引導兩國關係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1976年11月的美國大選,在職總統福特本以為可以勝選連任,可是,卻敗給了卡特。

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毛主席在當年2月邀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間接地批評了福特的對華政策。

這是毛主席生前最後一次會見卸任的外國領導人。

卡特就任美國第39任總統後,立即修正福特政府的對華政策,從1978年7月12日開始,與中國進行近半年的建交談判。

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通過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毛主席的生前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毛主席對世界作出的貢獻是無法用語言去形容的。

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兩任美國總統老布希與小布希父子曾經評價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英雄,而且英雄和偉人是超過國界的。

小布希還說自己的父親從中國回到美國之後,帶回來了一套書,並且珍藏許久,那就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書——《毛澤東選集》,可見毛主席不僅是對中國有著巨大的影響,更多世界的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

世界上或許沒有任何一位政治人物的著作有如此之多的讀者群。

在中國,除了身居各種職位的黨政軍幹部和知識分子外,更多的是數量龐大的普通民眾。毛主席著作中用淺顯明白語言道出深刻道理的文章不少,特別適合大眾閱讀。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2010年接受採訪時說道:

「毛澤東有很多話非常感染人,很多今天的年輕人沒有讀過。如果去讀的話,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當時我們必讀的,就是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

「毛澤東這三篇文章,我覺得至今都能作為中學生的一個範文,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講出它好在哪。其實毛澤東有些文章寫得非常平易近人……我覺得文章寫到這份上,是非常非常難的。」

在國際人士眼中,毛主席永遠是那麼睿智,對世界局勢有著敏銳的洞悉。

永遠懷念偉大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功績不需要人再過多贅述,他永遠是黨的領袖,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是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的引路人。

毛主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毛主席的事迹我們應當銘記,毛主席對中國的期望,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將永遠懷念偉大的領袖,毛主席。

參考資料

《美國12位總統對毛澤東主席的驚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