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前後,若說天下最有望歸於誰手,那麼當時的人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是袁紹。
袁紹此時坐擁冀幽並青四州,橫跨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四省,糧倉富足,軍隊雄壯,良臣猛將極多,幾乎是數倍碾壓於當時的其他勢力。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風頭正盛的袁紹慘敗,並且還在歷史上留下一個「能力不足」的名頭呢?
顯赫家世
袁紹,字本初,汝南袁氏之後,祖上四世三公,幾乎是當時名頭最響亮的世家大族。
生於這樣官宦世家的袁紹,自幼聰慧過人,喜愛武藝曾跟同為三公後人的曹操一起鬼混。不過,跟曹操相比,袁紹的硬條件好太多了。他丰神俊朗,人高馬大,英氣十足,最喜歡結交俠客,憑藉家世背景養了很多死士。周圍人都驚異於他的豪氣,誇他少年英雄。
在東漢末年,朝政都被皇帝寵幸的幾個宦官把持。袁紹這種世家子弟,最瞧不起阿諛奉承後還能踩自己一腳的宦官,於是就暗中形成了反宦官的年輕人集團,以袁紹為長。當時的宦官聽到這消息,就十分憤怒,對袁紹的爹道:「你瞅瞅你們家兒子,天天養些死士,他到底想幹什麼?」
袁紹的爹雖然貴為三公,但知道誰能惹,誰不能惹。他回去就警告袁紹,要審時度勢,不能強出頭。但袁紹年輕氣盛,完全不聽。
按照常理,這個時候的袁紹就會被當作刺頭,在社會的毒打下認清現實。但偏偏運氣佔在他這一頭。沒過多久,黃巾軍鬧大,朝廷被迫停止了內鬥,專心對付起義。於是這幫愣頭青集團沒碰到什麼挫折,反而因為參與圍剿黃巾軍,拿了軍功,得到了大官,比如曹操。
不過,袁紹沒有參加這些事兒,也不需要軍功來抬資歷。他作為小集團的頭頭,名聲已經傳到了朝廷。當時皇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就把他招募到麾下,商量著如何對抗宦官。
何進十分忌憚宦官的權勢,他的親人中也有人受宦官賄賂,從中作梗。所以他一直猶猶豫豫,下不了決斷。袁紹很焦灼,一急之下就出了個狠招:「調集四方豪傑,屯兵城外,逼皇帝與太后殺宦官。」何進採納了。
這一下就捅了馬蜂窩。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宦官鋌而走險,殺了何進。而袁紹則在叔叔的幫助下,在皇宮裡地毯式地殺了一輪,據說有兩千多人死於這次劫難。
對抗董卓
袁紹雖然完成一件壯舉,但也捅了簍子。
原來,西涼的董卓聽說何進號召天下豪傑,因此帶著兵逼近了長安。很快,袁紹的朋友找到他,憂心忡忡地說:「董卓勢大,驕橫。我們如果不趁著他舟車勞頓的機會出奇兵埋伏董卓,恐怕後果會很嚴重。」
別看袁紹打宦官挺勇,好像很不怕死,但其實不然。他的勇猛是來自於自己家世的支撐,來自於祖輩給自己的底氣,而非他自己真的能謀善斷。對於他拿捏不住的人,他就會陷入猶豫。所以對於這個勸說,他沒有聽從。
之後,董卓進京,權傾朝野,所有人敢怒不敢言。袁紹作為天下世家的年輕代表,很受董卓的重視。不過,袁紹看不起董卓這個出生貧賤的莽夫,所以處處頂撞董卓。他頂撞,也是家族給的底氣。但暗地裡,他也怕董卓不講道理幹掉自己,所以之後就逃到了冀州,也就是河北。
董卓對於袁紹十分不滿。習慣用暴力解決所有問題的他這次也想用同樣的方式解決袁紹。但是,袁紹的家底兒實在太厚了。
四世三公是個什麼概念?這意味著往回追溯近百年,袁紹家族裡有足足三個人擔任國家最高長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參與著最重大的決策。他們任內提拔的人,賞識的人,以及這些人周圍的團體,層層套環,組建了一個巨大的關係網。
更何況,袁紹剛在宦官事件中出了大風頭。
於是,袁紹登高一呼,天下立刻就雲集響應,組成了浩浩蕩蕩的「討董大軍」,他就是當之無愧的盟主。此舉也引起了董卓的憤恨,把他還在京城帶著的親戚殺光,並帶著人從河南洛陽遷都到陝西長安,還把洛陽城燒了。
不過,聯軍勢頭雖大,但更像烏合之眾,各自心懷鬼胎,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袁紹意識到,自己靠別人不行,必須靠自己。
於是,在於謀臣的合謀之下,袁紹計取冀州,總算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一統北方
袁紹佔據了河北,暫時也不管董卓了。當務之急,是解決北面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和南邊的弟弟袁術。
公孫瓚佔據的是遼東,他有著袁紹沒有的攻伐利器:強勢的騎兵。所以,諾大的冀州,竟然完全擋不住公孫瓚的進攻。當然,冀州人沒有完全歸順袁紹也是一部分原因。
馬克步,弓克馬。面對公孫瓚的騎兵優勢,袁紹利用盾陣與弩箭配合,殺公孫瓚一個措手不及。有時候,打仗靠的就是氣勢,氣勢一泄,立刻就敗了。於是,強勢的公孫瓚被擊退。
公元192年,董卓被呂布刺殺,局勢因為董卓舊部而大亂,局勢進一步渾濁了。所謂渾水好摸魚,曹操在這個時候屯兵,異軍突起,佔據了兗州(山東西南部),跟袁紹一起破解了袁術,陶謙的聯軍。之後,局勢就一直,僵持,反覆。幾方勢力互相混戰,互有輸贏。
僵持三年後,漢獻帝在各方勢力的來回爭奪下,從陝西一路逃到了河南。袁紹底下的謀士見狀,趕緊勸說:「將軍,您出身顯貴,號召力強。如果您去保衛天子,把天子迎到我們這裡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定能建功立業。」
然而,對於這一提議,袁紹考慮來考慮去,都沒有下定決心。他的家世背景再一次影響了他。在他看來,自己的名頭就夠用,沒必要再來個漢室。況且漢室衰微,極難匡扶,說不定還會受制於體制,不能隨心所欲。
就在袁紹考慮的時候,曹操率先一步搶到天子,建都許昌,號令諸侯,誰不聽就打,名正而言順。袁紹沒想到天子這麼好用,這才開始後悔。他屢次與曹操爭辯,想要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結果曹操離天子近,總是能自己得利。袁紹第一次感受到憋屈。
不過,曹操也不太能惹得動袁紹,於是請皇帝讓袁紹領幽冀並青四州之長。袁紹這才心平氣和,專心打北邊的公孫瓚。
這時,曹操剛搶到天子,其實立足未穩,跟袁紹其實完全無法抗衡。因此袁紹的謀士勸他儘早出兵,先把曹操拿下。但是袁紹考慮到之前曹操的求和之舉以及自己素來跟公孫瓚的仇怨,決定還是先將公孫瓚打完再說。
公元198年,袁紹徹底打下公孫瓚,完全掌握了幽州。自此他一統北方,成為了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
落幕
袁紹成也世家,敗也世家。
他憑藉自己家族的威望,成為了那個時代最亮眼的新星,一連在宦官風波與董卓風波兩間大事上出足了風頭。
但也因為他出身世家,袁紹其實一直沒有拚命的想法,尤其是他佔據北方後。他覺得自己勢力龐大,背景雄厚,早就立於不敗之地。這種高人一等的想法也導致了他思想上的懈怠。
所以,這種思維上的懈怠也導致袁紹不敢冒險,不敢下決心。他接連放過重要的時機,讓原本苟延殘喘的曹操緩過來一口氣,甚至逐漸壯大,威脅到了自己。這對從小交情很好的朋友,如今必須拼個你死我活,沒有退路。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開始。袁紹大軍壓境,很輕鬆地在前期戰鬥中擊敗曹操,卻在最後被曹操以小股部隊突襲烏巢,燒了糧倉。在軍心不穩之中被曹操以弱勝強擊敗。
這場戰役的結局也讓人看到了曹操在軍事上敢打敢拼的特點,以及袁紹作為一個領導優柔寡斷的事實。而且即便此戰失敗,袁紹也沒有傷筋動骨。他仍然是曹操最大的敵人。
結果,又是因為袁紹在繼承人問題上優柔寡斷,導致他的兒子在他死後內鬥,分裂。諾大的基業就在兒子們的霍霍中被曹操輕鬆取得,就像天上掉餡兒餅。
郭嘉曾評價袁紹考慮太多而抓不住重點,下不了決斷。某種程度上,就是對袁紹最好的註腳。面對敢拼敢打的曹操,優柔寡斷的袁紹是必敗的,無論他手裡資源有多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