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催生美國誕生,最終結果如何?

世界史有興趣的朋友對英法百年戰爭應該都不會陌生,這場戰爭是公元1337年到1453年英法兩國之間爆發的多場大戰的統稱,而這場戰爭對於近代英法兩國的定型可以說具有深遠的影響。但其實英法這兩個國家在進入近代之後也仍然曾經長期敵對,特別是在公元1689年到1815年之間,英法也長期將對方視為最大對手,彼此之間在歐洲以及海外殖民地爆發過多次激烈戰爭。因此有些歷史學家也將這段時期稱為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而美國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就跟這些戰爭有關。那麼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究竟包括哪些戰爭?結果又是怎樣呢?


英國廢王引發的英法戰爭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的直接起因,是發生在公元1688年的英國「光榮革命」,而其根源則可以追溯到公元1534年的英格蘭宗教改革。公元1534年前後,英格蘭因為英王亨利八世的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之後英格蘭教會脫離了羅馬教廷的勢力範圍,加入新教陣營。

英格蘭最後一位天主教徒國王詹姆斯二世

但在此後的100多年時間裡,英格蘭內部的天主教勢力仍然擁有很大影響力,而基於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王位繼承製度又不可避免地會使一些仍然信仰天主教的貴族成為英格蘭國王,因此這在英格蘭內部也造成了很大的矛盾。比如在公元1685年,信仰天主教的英格蘭貴族詹姆斯二世成為了英格蘭國王,而在此之後,他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想把英格蘭重新帶回天主教陣營。比如他取消了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的禁止,還給予了所有英格蘭國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同時,身為天主教徒的詹姆斯二世在登基之後也很自然與歐洲主要的天主教國家法國關係熱絡。但詹姆斯二世的做法很快在英格蘭國內引發新教貴族的激烈反對。而在公元1688年6月20日,詹姆斯二世兒子出生,這意味著他信仰新教的女兒已經無緣英格蘭王位,所以當時由新教徒掌控的英格蘭議會很快發動政變,廢黜了詹姆斯二世,並邀請詹姆斯二世信仰新教的女兒瑪麗以及她的夫君,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到英格蘭去當國王。

威廉率艦隊在英格蘭登陸場景

當年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軍隊在英格蘭登陸,自知無力抵抗的詹姆斯二世被迫逃亡,新教重新控制了英格蘭。而在英國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法國也沒有閑著,他們借強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忙於和奧斯曼帝國作戰之機,在公元1688年8月對哈布斯堡王朝發動了大規模入侵。

而來自新教堡壘荷蘭的威廉在成為英王之後,也很快中止了和法國的友好關係。在看到法國與奧地利開打之後,他也很快將這視為了削弱法國的絕佳機會,所以很快帶領英國與奧地利結盟,與法國開戰。而在英國與奧地利結盟前後,西班牙以及德意志勃蘭登堡、薩克森和巴伐利亞也相繼和奧地利結盟,這樣這場戰爭在後來也就被稱為了大同盟戰爭。而大同盟戰爭也拉開了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

法王路易十四歡迎流亡到法國的詹姆斯二世

而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對於天主教在英國失勢也非常不甘心,所以很快為流亡到法國的前英王詹姆斯二世提供了強力支持,希望幫助他在英國奪回王位。但公元1690年,英軍在愛爾蘭博因河戰役中大敗詹姆斯二世的軍隊,使詹姆斯奪回王位的企圖基本破滅。不過不久之後,法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比奇角海戰中擊敗英荷聯合艦隊,一度控制了英吉利海峽,又使雙方恢復了均勢。

比奇角海戰場景

而除了在歐洲大打出手之外,英法兩國還很快把戰事擴展到了其海外殖民地。英軍很快攻佔了位於今天美洲牙買加境內的法國殖民地盧瓦爾港,但在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卻被法軍擊敗。而法軍在今天美國境內的紐約和新英格蘭地區擊敗了英軍,但卻無法攻佔英國殖民地重鎮波士頓。與此同時,英法荷三國也在各國的亞洲殖民地,主要是印度周邊地區爆發激戰。

經過八年激戰之後,英法兩國都損失慘重,其國民也都對繼續戰爭感到厭倦,最終雙方達成了和約,法國不再支持詹姆斯二世複位,同時歸還荷蘭部分領土,雙方停戰。

法國幫助詹姆斯二世餘黨在英國暴動的示意圖

不過雖然法國為了結束戰爭承諾不支持詹姆斯二世複位,但在實際上卻並未放棄對詹姆斯二世及其兒孫的支持。詹姆斯二世一家三代依靠英國國內殘存的天主教勢力,曾分別在公元1715年和1745年兩次在英格蘭發動暴動。但這兩次暴動都在不久後失敗。而法國也逐漸認識到詹姆斯一家在英格蘭複位無望,因此最終在公元1748年停止對其的支持,並將詹姆斯二世的孫子查爾斯遞解出境。至此,英法兩國為英國王位進行的系列衝突才告段落,但雙方的對抗卻很快擴大到了其它領域。

法國失去魁北克卻催生美國獨立

公元1740年代,英國開始不斷擴張其位於美洲大陸東岸的殖民地,很快與法國的勢力範圍密西西比河谷發生衝突。而法國為了防止英國的擴張,也在賓西法尼亞地區修築了一系列要塞。在公元1754年,英國與法國以及與法國結盟的一些美洲土著部落正式開戰。

法軍聯合美洲土著與英軍作戰場景

同時在歐洲,普魯士在公元1756年與英國結盟,為英王在德意志漢諾威的領土提供保護,使英法之間的局勢進一步緊張。不久之後,法國對地中海中被英國佔領的梅卡諾島發動進攻,雙方在歐洲也再次開戰。而在此次戰爭中,由奧地利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結盟,聯合瑞典和西班牙等國與英格蘭、普魯士、葡萄牙等國在歐亞美等世界多地進行了多年大戰。

而這次戰爭雙方雖然最終在歐洲以平局收場,在歐洲大陸完全維持了戰前的態勢,但在美洲和亞洲,英國都對法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公元1759年9月,英軍在北美攻佔了法屬加拿大的核心區域魁北克,並在次年將整個法屬加拿大佔領。而在公元176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又聯合一些印度割據政權,擊敗了法國東印度公司和莫卧兒帝國,迫使法國從之前其在印度佔領的全部殖民地撤軍,自此英國主導了印度局勢。而這場發生在歐亞美三大洲的英法全面戰爭在後來被稱為了七年戰爭,可以說英國在此戰中成為了勝利者,但這場戰爭卻也為後來的美國獨立埋下了伏筆。

戰前法國美洲殖民地疆域

在法國被英國擊敗之後,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已經基本沒有了外來軍事威脅,所以當地與英國的關係也很快發生了變化。英國雖然在之前打敗了法國,但也為戰爭花費了大量金錢,所以也迫切想從北美獲得更多回報,彌補支出。因此很快開始以各種理由對北美殖民地徵收徵稅。但北美殖民地的歐洲後裔此時對英國卻已經沒有了依賴,所以很快以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權為理由開始抗稅。最終在公元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正式爆發。

英法海軍在北美激戰場景

而在這場戰爭的初期,英軍一度佔據了絕對優勢,北美軍隊最少時只剩下了5000人,英國也曾預計在一年內就能平定叛亂。但在之前不久才丟了魁北克的法國卻看到了報復英國的最佳機會,所以他們幾乎從一開始就向北美軍隊提供軍火,並將自己在美洲控制的港口對其開放,支持其繼續與英國作戰。

法美軍隊在約克敦接受英軍投降場景

公元1778年2月,法王路易十六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並與其簽訂軍事同盟條約。當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法軍正式加入北美獨立戰爭。一些史料顯示,在整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總共派出了3.6萬陸軍和6.3萬海軍參戰,而在戰爭期間北美軍隊的總兵力最高峰時也只有4萬人。在法美軍隊的聯合打擊下,美國獨立戰爭的形勢很快逆轉。公元1781年10月19日,1.7萬法美軍隊在美國東部弗吉尼亞約克敦接受了8000英軍的投降,北美戰事基本結束。公元1783年9月3日,英美兩國在法國巴黎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正式獨立。法國在北美對英國成功復仇。

拿破崙失敗終結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

這樣因為傾盡國力幫助美國獲得獨立,法王路易十六也一度被美國視為和其建國先賢同等的人物。但法國為了支持美國獨立可以說也是傾盡了國力,為此也欠下了大量外債,有記載顯示當時法國政府的債務總額達到了20億里拉(當時法國的貨幣單位)。而為了還債,路易十六又大量向民間徵稅,引發經濟危機和強烈民憤,再加上法國新舊貴族之間的矛盾加劇和啟蒙運動帶來的新思潮,最終法國爆發了大革命,路易十六的統治被推翻,他本人也在公元1793年被處死。

路易十六施捨貧民場景,從中也能看出法國平民生活困苦

而在北美剛吃了法國虧的英國則又看到了報復法國的機會。雖然英國對幫助美國獨立的路易十六本人恨之入骨,但在路易十六被囚禁乃至被處死前後,英國卻又以維護君主製為名,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一些德意志及義大利城邦一同組建了反法同盟,與剛剛成立的法蘭西共和國開戰。

雖然反法同盟的軍隊在公元1792年8月就曾一度進逼巴黎,但法蘭西共和國卻在絕境中成功逆襲,憑藉臨時組建的公民軍隊在當年9月20日在法國東北部的瓦爾密擊敗了反法同盟軍隊,成功確保了共和國的生存。在此之後差不多10年的時間內,英國聯合歐洲君主國與法國進行了多場規模浩大的戰役,但最終孤立無援的法國卻成功擊敗了反法同盟,並在公元1802年迫使英國與其媾和並簽署了《亞眠和約》,與其休戰。

這幅名畫描繪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拿破崙

而法軍將領拿破崙也正是憑藉率軍在這一系列戰爭中取勝成功崛起,並在公元1799年通過政變成為了法國新的統治者。公元1805年和1806年,英國與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國曾先後組成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同盟,但這兩次反法同盟都被拿破崙打得大敗,而神聖羅馬帝國也在這些失敗中最終解體。在此之後,俄羅斯一度退出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則與俄皇亞歷山大一世簽定和平條約,並出台了大陸封鎖政策,對英國實行經濟封鎖。

但在公元1811年,拿破崙和俄羅斯鬧翻,次年又在入侵俄羅斯過程中遭遇慘敗,法國國力再次轉衰。公元1813年,英俄普奧四國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最終在當年10月在德意志萊比錫擊敗法軍。次年3月31日,反法同盟佔領巴黎,不久後拿破崙被迫退位。

滑鐵盧戰役場景

不過拿破崙在公元1815年從自己的流放地厄爾巴島成功潛回法國,並再次取得政權。之後英國又率領歐洲各國組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當年6月18日,英國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和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率軍在比利時滑鐵盧再次擊敗拿破崙的法軍,最終拿破崙在當年7月15日正式投降。自此英國徹底壓倒了法國,在此後差不多100年時間裡成為了對全球局勢最具統治力的國家。此後英法之間也沒有再爆發相互為敵的大規模戰爭,至此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告一段落。(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