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西方文明進入極盛時期,歐洲學者為了論證西方優越論,把地球上的國家分門別類,劃成資本國家,資源國家,市場國家,它們分別佔有世界秩序的三個位置。
資本國家毫無疑問就是那些歐洲帝國們,以歐洲老牌帝國英、法、俄和日、德等新興帝國為代表,美國也能算進去。
市場國家,則是亞洲、南美的人口大國,它們處於獨立地位,但在全球貿易里處在下風,充當消費市場。
至於資源國家,代表者就是亞非拉的廣闊殖民地了,這裡產出農產品或工業原料,尤其以工業能源——煤、油,最為重要。
甚至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有爭奪石油產地的目的在其中。
在20世紀初,曾窮得當褲子的中東地區也發現了石油,讓這個世界上最落後之一的地區頓時成為香餑餑。中東的石油儲量巨大,它的發現,甚至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對於工業文明,石油是血液;對於產油國,油田是印鈔機。
以如今的地球土豪沙特為例,發現石油前,當地人以放牧為生,這個沙漠縱橫的國家連殖民者看了都皺眉,當地人時常吃不上飯,還要靠海外運糧救濟。
直到1936年,沙特打出了石油,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歐美大國搶著來跟沙特合作。以前趾高氣揚的殖民者,現在求著沙特國王伊本.沙特把油田租給自己。
沙特國王眼光獨到,接過了美國遞過來的橄欖枝,最後給本國帶來了百年的繁榮。在20世紀後期,沙特的人均收入就趕上了發達國家,成為第三世界的奇蹟。
20世紀後半葉,中東是世界上最混亂的地區,但是沙烏地阿拉伯卻「穩坐金山」,從無內亂,也從未直接參与戰爭,只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土豪。
然而,沙特光鮮的土豪外表下,其實有著他人難以想像的苦衷。
那麼在中東亂局中,作為土財主的沙特為什麼能夠一直穩定?這個國家經歷過怎樣的沉浮?現在的沙特是否在尋求變化?
一、沙特第三王國,一個中東的「暴富傳說」
現代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叫「沙特第三王國」,位於阿拉伯半島,島上95%的地區是沙漠,自古以來就是蠻荒之地。
這裡的阿拉伯人以游牧為生,在當地散碎的綠洲上放牧,長期人口不到百萬。
在古代,沙烏地阿拉伯誕生了影響世界的宗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先知,被穆斯林稱為人類最後一個先知的穆罕默德,就是出生在這片土地上。
公元7世紀後,穆罕默德和自己的後代建立了橫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也曾繁榮幾百年,最後在13世紀亡於內戰和蒙古西征。
15世紀後土耳其人崛起,沙特半島又被奧斯曼帝國征服,一直持續到18世紀後奧斯曼帝國衰落。
18世紀中期,趁著奧斯曼人衰落,阿拉伯半島的沙特家族崛起,在半島西部建立了一個政權,史稱「沙特第一王國」。
這個部落式的小王國沒有引起蘇丹的注意,畢竟那裡窮得連稅都收不上來,派兵過去征討,還得賠上軍費。
但是沙特家族野心可不小,19世紀初攻下了聖地麥加和麥地那,這時奧斯曼帝國才著急了,埃及總督阿里趕緊派人去滅掉了沙特家族,才重新控制了聖地。
幾十年後,沙特家族又在東部利雅得為核心建立了「第二王國」,這個王國享國70年,19世紀末被北方的「聖裔家族」拉希德家族借奧斯曼帝國的幫助滅掉。
沙特家族此後分散在阿拉伯各地,直到20世紀初,一個叫伊本.沙特的王子決心復國,他從科威特出發,帶人殺回阿拉伯半島,打下了利雅得。
伊本.沙特之所以這麼強,是因為他和「瓦哈比」教派聯合,借這種思想團結隊伍,並訓練死士,這些士兵視死如歸,認為死後能上天堂,戰鬥力大大提升。
伊本.沙特就是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的開國君主,他此後從利雅得出發四處征討,最終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他建立的這個國家被稱為「沙特第三王國」。
20世紀20年代,伊本.沙特又借著中東和歐洲的亂局,跟英國人做交易,幫英國人打奧斯曼帝國,最終從英國手裡獲得獨立。
而英國人拋棄沙特也非常徹底,因為他們在別的地方發現了石油,但沙特當時卻什麼都沒有。
至於伊本.沙特,他雖然帶著國家獲得了獨立,但是看著隔壁鄰居開採石油掙錢,他心裡不是滋味。
不甘心的伊本.沙特下令和西方公司合作,在全國尋找石油,終於在1928年,沙特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一次挖出了石油,此後油田居然越來越多。
當地的石油質量很好,而且埋藏淺,儲量大,開採、提煉都非常方便,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沸騰。
英國人作為當地的老牌殖民者,立刻登門拜訪,但是沙特人很不喜歡勢利的英國佬。
英國在中東殖民百年,可謂是壞事做絕,當地人對英國人一無好感,二無信任,怎麼可能一起做生意呢?
直到30年代初,美國加利福尼亞石油公司來到了沙特,給沙特王室開出了優越的條件,最後沙特才同意簽訂協議,讓美國承包了沙特的石油。
1938年,達曼油田開始產油,成為世界級商業油田,沙特開始開動「印鈔機」。
10年後,地球上最大陸地油田「加沃油田」被發現,海上油田「薩法尼亞」也儲量驚人。
美國資本開始狂歡,沙特的油田為美國帶來巨額利潤,也讓沙特王室成為最富有的王族。
二、中東亂戰里「受窩囊氣」,沙特要和美國保持距離
對於沙特來說,石油的暴富更多是改變了這個國家的面貌——20世紀初,當地還是個鬆散農牧業為主的窮國,有了石油後,沙特直接跨過第三世界,收入向發達國家靠攏。
與此同時,沙特王室也手握大量美金,在國際市場上以投資為主要產業,儼然是個發達的資本國家。
但是國家有錢了,沙特老百姓還是很窮,直到20世紀中期,大部分沙特人生活在貧困線上下,他們對王室也頗有微詞。
為了控制人民,沙特王室聯合國內宗教階層,用教法控制老百姓。
王族拿錢供養教士,教士制定嚴格的宗教法律統治人民,沙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限制,王室就這樣完成了對政權的加固。
這種「硬性加固」讓沙特政治穩定,但也讓沙特的貧富差距非常大。
沙特上層的貴族、官員、買辦商人富可敵國,下層的老百姓卻依然在種地、放牧,小部分人通過工商業致富,但是占的比例非常小。
長此以往,貧富差距也可能導致社會動蕩。
為了彌補差距,沙特政府常年發放福利給貧民。沙特人的福利因此非常豐富,有免費教育、醫療、住房,老百姓壓力小了,自然擁護政權。
可以說在20世紀中期,沙特是個無比穩定的結構,起碼在內部,沒有力量能和王權對抗。
然而在20世紀後期,因為中東戰爭的爆發,沙特也曾遇到過外部的危機。
沙特是阿拉伯地區最早獨立的國家之一,這多虧了開國君主伊本.沙特的政治手段,也得益於當時的國際形勢。
到了二戰之後,阿拉伯世界國家紛紛獨立,阿拉伯民族700多年以來第一次獲得了自由,不用跪拜大汗、不用朝拜蘇丹、也不用向歐洲的國王效忠。
但是阿拉伯國家又遇到了一個恐怖對手——以色列。
二戰後,猶太人說服了美國華爾街大亨,讓他們支持美國政府讓猶太人建國,地點居然選在了巴勒斯坦地區。
1948年5月,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在建國當天,便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阿拉伯聯軍雖然有英法撐腰,但奈何軍隊戰鬥力太差,最後被以色列人打敗。一仗打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完全佔領,巴勒斯坦人失去了故鄉。
之後的整整30年,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又打了3次大戰,每次都是阿拉伯人圍攻以色列,但每次都是以色列化險為夷,反而地盤越打越大。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甚至控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成為中東的大國。
在這些戰爭里,你會發現在前線挨槍子的是埃及和敘利亞、約旦,這三國直接和以色列接壤,雙方的仇恨最深。
而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這些國家都在後面搖旗吶喊,如伊拉克、科威特還出點飛機和坦克去幫一把,至於沙烏地阿拉伯,則在外交上聲援,也給錢,但是絕不出兵。
按理說來,沙特是最正統的阿拉伯人,還手握伊斯蘭教聖地,應該是民族的領頭羊才對。
但事實是,當時的阿拉伯領袖是埃及,最強大的也是埃及。埃及帶著敘利亞、約旦和以色列死磕了4次,損兵折將,沙特就在一邊觀望,絕不出手。
沙特這種態度,也不難理解,
首先,沙特可是美國的鐵杆盟友,而以色列是美國的「親兒子」,美國絕對不會允許沙特去收拾以色列的。
而在20世紀70年代前,沙特在石油事業上話語權很少,基本是美國說了算,王室想要展示強硬也沒那個底氣,所以只能掏錢支援阿拉伯兄弟。
其次,就算退一步說,以沙特當時的實力,他們也沒一支像樣的軍隊去支援同胞兄弟。
沙特的軍隊長期以來以輕步兵為主,缺乏重武器,而且訓練狀態很差。如果沙特去打腫臉充胖子,可能會損兵折將。
這一來有損王室的形象,二來讓軍隊出國作戰,必須讓將領獲得權力,這可能會危害王權。
兩次中東戰爭後,沙特曾要求美國幫助自己打造軍隊,美國也應允。
然而,美國送來的武器都是老舊退役裝備,而且缺乏導彈、先進戰機等改變戰局的武器,美國也怕沙特拿著這些東西去打以色列。
因而從60年代後期開始,沙特王室開始考慮國家的未來,再這麼當美國人的傀儡,不僅對國家的形象有損,還可能會危及王室安全。
而且,以色列在阿拉伯人心裡的仇恨太大,沙特不做點什麼,老百姓都忍不了。
三、石油帶不來鐵桶江山,沙特也在積極變化
1960年,沙特決定把「阿美石油」總部搬遷回本國,而且派遣王室代表去董事會上班。
美國公司表示不同意,但沙特表示:
「如果不同意,那我國政府可能控制不住老百姓去油田示威,說不定裡面會混進去恐怖分子,這個後果誰來承擔?」
美國人聽罷,只能點頭答應。
同年,亞非拉產油國組成「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派克,用來對西方跨國公司談判,一起商議價格。
但歐派克這個組織還不是阿拉伯人說了算。
1967年後,西方國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里偏袒以色列,阿拉伯人聯合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聯盟」,隸屬於歐派克,但有自主權,至此正式和西方國家對抗。
正是這個組織,在70年代掀起了全球石油危機,讓西方國家感受到了阿拉伯人的怒火。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開始,因為美國、英國又幫助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宣布停止產油,導致歐美經濟大放血,全球經濟受到重創,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讓全球見識到了阿拉伯人的力量,也增長了阿拉伯人的自信,更讓沙特王室加速了獨立的步伐。
1988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成立,簡稱「沙特阿美石油」,這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完全由王室控股,沙特大部分油田都歸該公司所有。
該公司是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年利潤常年超過1000億美金,錢直接存進國庫,大部分進入王室的金庫。
就這樣隨著時間推移,在20世紀末,沙特已經基本完成石油產業自主和軍事自主,基本可以獨立於中東地區。
當時以色列已經擁有了核武器,阿拉伯國家心急如焚。沙特曾向美國購買導彈自衛,但是被美國拒絕,沙特只好來找中國。
最後,沙特花了35億美金買走了35枚東風導彈作為鎮國重器。
正是這些導彈,讓傳統仇敵以色列,以及後來崛起的伊拉克不敢越雷池半步,讓沙特得以在20世紀末的中東亂局裡穩住了局勢。
進入21世紀後,看著美國把隔壁的伊拉克滅國,沙特心裡也不是滋味。此後,沙特王室主要干兩件事:砸錢打造軍隊,以及對內經濟改革。
打造軍隊是沙特和美國多年合作的主業,沙特軍隊全套美械,國家不缺錢,什麼好買什麼。最明顯的就是沙特空軍,基本和以色列空軍並稱中東雙雄,裝備上都是最新、最好的。
至於對內改革,則是沙特王室為了改善國家貧富差距,穩定王室統治的政策。
現在的沙特,國家就像個包工頭,他們僱傭外國公司開油田,油田工人也是外籍的,本國人就等著收租。
但沙特人沒什麼獨立技術,常年單一地賣油為生,一旦國際油價下降,國家就要大出血,抵抗風險能力很差。
比如從1982年開始,國際油價連續20年低迷,沙烏地阿拉伯也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至於當年買中國導彈的35億美金,其實現錢不到三分之一,其他都是用物資比如糧食和石油抵債,而且還要分多年付款,足見當時沙特的窘況。
沙特沒錢,就發不出來福利,貧窮的老百姓就吃不上飯,看不起病,那王室的統治就危險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去沙特的工作人員透露,當地的街頭乞丐不少,城市也並不發達,農村就更差了,讓全世界得以一窺土豪沙特的真實現狀。
近幾年,沙特王室在薩勒曼王儲的帶領下反腐,把盤踞在石油產業上吸血的貪官趕走,然後用追來的錢在國際上投資,買外國先進技術來本國開廠,促進產業升級。
此外,沙特還想大力發展旅遊業,划出了一些城市向全世界開放,修建世界級的奇觀建築,鼓勵娛樂業發展,想將其打造成如迪拜一樣的世界名城。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沙特漸漸開始邁向「世俗化」,政府放話要修訂現代化的法律,並鼓勵男女平等,信仰自由,很可能會邁入世俗國家行列。
要知道,沙特從建國開始就以「教法」治國,國內的宗教貴族和王室一樣居於統治地位,因為這一項改革會觸動很多特權者的利益,所以阻力不小,但是沙特王室的決心很大。
雖然沙特是世界富國,但是國際上一直對其評價不高,君主專制體制,經濟單一,貧富差距大,都讓該國缺乏競爭力,既難以吸引投資,也無法在國際政壇上有話語權。
現在的中東形勢比起20世紀來更穩定,起碼和以色列不打仗了,但是伊朗崛起後帶來的什葉派危機也很嚴重,敘利亞、葉門、伊拉克的什葉化,讓沙特壓力很大。
沙烏地阿拉伯剛剛走過百年,這個王國能否安穩地完成轉變,對中東局勢影響很大。薩勒曼王儲能否成為一代明主,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的奠基者:伊本·沙特政治活動探討》王鐵錚
2、《論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美國對沙特的外交政策》徐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