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國家都發行紙幣,其上印製的圖案、文字、花文,都記錄著一個國家發展的歷史,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我國是紙幣發行最多的國家,紙幣退出流通後,被視為藝術品,價格成倍往上翻,幾十倍、上百倍,有的甚至上萬倍。紙幣進入收藏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
我國是紙幣發行最多的國家,也是紙幣品種最多的國家。民國時期的關金券,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個紙幣品種。
關金券全稱為「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簡稱「關金」。早期發行的關金券為1930年版,印有上海地名,其中壹元、五圓、十圓券有三種簽名,10分和20分券有二種簽名,並且均為正背雙面印刷號碼。1930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規定海關進口稅改用金單位代替海關兩,時值0.601866克純金,等於0.4美元。1931年發行了民國19年的關金券,它是一種海關納稅憑證。通俗點說,就是僅僅繳納海關稅的一種紙幣。
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民銀行,四大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簡稱為「法幣」。當時物價上漲很快,但還是可以接受的。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個時候,全國物價飛速上漲,出現了大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到了後期,出現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942年,國民政府看到物價漲得厲害,法幣貶值,但作為海關納稅憑證的關金券,口碑很好,於是規定關金券和美元的1:1比例,可按1:20兌換法幣。也就在同年4月關金券開始在社會流通,後來也就有了民國36年、37年二種年限的關金券。當時由於經營危機惡性通貨膨脹,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了最大面額的25萬元關金券。
網路圖片
由於國民政府腐敗無能,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後來,關金券變成了一張廢紙。到了1948年,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發行了金圓券,11月關金券正式作廢,共流通了17年半。時至今日,保存完好的關金券已日漸減少,關金券因其有的歷史和收藏價值被藏家關注,稀有品種價值不菲。
關金券共有47種,版別多達上百種。其最小面值10分,最大面值25萬元。大部分都是豎版,只有100元是橫版,存世量很少,價值在1萬以上,甚至幾萬元。其次500元也是橫版,存世量比較大,由於它是橫版,版別特殊,價格也高於其它品種,幾百塊錢一張。收藏界都認為只有這兩種是橫版的,原因是只見過這兩種橫版的,從沒見過第三種橫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