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近代名人——陳維庚

陳維庚(公元1890年6月15日—1958年),字蔭生,今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人。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三十日,作為雲南陸軍小學堂第四期在讀學生在陸軍小學堂監督李伯庚(今雲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人)率領下參加了「重九起義」;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一日,被派任雲南軍都督府參謀部諜查科參謀,不久雲南陸軍小學堂改組為雲南陸軍幹部學校隨同唐繼堯(今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人)的援黔(貴州省簡稱)北伐軍一起出征,陳改任幹部學校小隊長。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調升貴州軍警局諜查科科長[民國二年(1913年)五月二十五日,所部改組為貴州省城警察廳諜查科後仍任科長]。民國二年(1913年)十一月,隨同唐繼堯回滇;民國二年(1913年)十二月,奉調入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將校班第一屆(雲南陸軍講武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學習。民國三年(1914年)十一月,畢業後派任雲南陸軍補充隊少校隊附[民國四年(1915年)十月十七日,由北洋政府補授陸軍步兵上尉官位]。民國四年(1915年)十一月十五日,調任雲南陸軍警衛第1團少校團附。護國戰爭爆發後,於民國五年(1916年)一月十二日調升雲南陸軍警衛第3團中校團附代理團長(同年十月實任上校團長),作為護國戰爭有功軍官於民國五年(1916年)十月九日,獲頒六等文虎章;民國五年(1916年)十二月二十日,晉授陸軍步兵上校官位;民國五年(1916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獲頒四等嘉禾章。民國六年(1917年)二月二十七日,所部改稱雲南陸軍步兵第12團,陳維庚仍任上校團長;民國六年(1917年)三月十日,兼代雲南陸軍第3衛戍區參謀長。護法戰爭爆發後,陳維庚於民國六年(191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升任雲南陸軍警衛軍少將參謀長兼代雲南全省警務處處長、省會警察廳廳長。民國八年(1919年)一月二十七日,兼任剿匪事務處參議,民國八年(1919年)十月,唐繼堯派遣了26名雲南陸軍將校到日軍部隊見學,日方給予26名雲南陸軍將校日軍中尉待遇,陳維庚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兩個月的日語會話速成後,陳維庚與趙世銘(籍貫不詳)、李鳳岐、任乾材(今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人)、趙德裕(今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人)、譚宗敏(今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人)等人同分配在日本陸軍步兵第1聯隊見學,隨行的日本駐雲南領事館秘書官伊藤五郎在報告中說:「這次與我們一同來的陳維庚是唐繼堯督軍的親戚,我們大家也很敬佩他這個人物。現在唐繼堯督軍委以他了警察總長警衛軍參謀長等要職的重任……可以藉由今天的機會與他深交,對今後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民國九年(1920年)二月九日,廣東軍政府授予陸軍少將官位;民國九年(1920年)六月二十五日,奉命提前退隊;民國九年(1920年)七月,回國後派任靖國聯軍總司令部少將軍事顧問官。民國十年(1921年)二月,顧品珍(今雲南省昆明市人)兵臨雲南昆明城下倒唐(唐繼堯),陳維庚隨同唐繼堯等人離職避居香港。民國十一年(1922年)一月二十六日,唐繼堯重組靖國聯軍準備反攻雲南,陳維庚作為少將參贊充任駐廣東廣州聯絡代表唐繼虞(今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唐繼堯之弟)的副手;雲南戰事平定後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四月六日改任靖國軍滇軍第5梯團(轄兩支隊)少將梯團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六月十三日,調升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中將司令官。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二月十九日,兼任佽飛第3軍(轄一旅)中將軍長。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調任雲南陸軍將校隊中將隊附。這一時期,受唐繼堯與貴州、廣西兩省軍閥作戰失利的影響,雲南軍隊開始大幅度縮編,由於雲南陸軍縮編過巨(38個步兵團縮編為20個),導致將校隊收容的編余軍官一度高達805人。在此情況下,唐繼堯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一月命令將校隊進入武校受訓,使這些編余軍官能夠通過「再教育」後擇優任用。將校隊學員編為十個區隊,隊長仍由唐繼堯兼任,陳維庚、李雁賓(今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人)為隊附,戴作楫(籍貫不詳)為步兵科長[後由劉耀揚(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人)接任],楊德源(籍貫不詳)為騎兵科長,王潔修(今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人)為炮兵科長,習自強(今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人)為工兵科長[後由王士濟(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人)接任],其餘教職員皆從武校抽調。將校隊雖然由雲南省公署直轄,但因教職員大部分由武校人員兼任,現如今已默認該隊為武校的一部分。民國十五年(1926年)一月,雲南陸軍訓練總監部成立後,陳維庚兼任內務總監;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十五日,還兼任起雲南省公署清收積欠公款委員會委員,成為唐繼堯的親信「近衛五虎將」之一;民國十五年(1926年)八月,羅樹昌(今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人)等人在滇西起兵反唐繼堯,陳維庚調任迤西(雲南西部地區)臨時剿匪總司令部中將總司令官,平定叛亂後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十月兼任騰越(今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道尹。民國十六年(1927年),胡若愚(今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人)、龍雲(今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人)等四鎮守使發動倒唐(唐繼堯)兵諫,旋即以「清除宵小」名義逼迫唐繼堯的親信們去職,陳維庚也在被驅逐之列,只好離職避居上海,徹底退出軍界。民國十九年(1930年)五月,為顯示對昔日政敵的寬容,龍雲邀請陳維庚出任雲南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但不過三個月陳維庚就掛冠而去。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龍雲再度邀請在會澤(今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研修中醫、佛學的陳維庚出任雲南省政府東川水利監督,直至抗戰勝利後去職。陳維庚此後與周鍾岳(今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人)等組織五華文史研究會,1949年7月4日,被盧漢(今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人)委任為雲南省政府顧問,並參加了雲南「昆明起義」。1951年1月,被公推為雲南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即雲南省政協的前身)委員。1958年,在雲南昆明病逝。

延伸閱讀:北洋政府、佽飛軍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袁世凱(今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人)死世後,北洋各部分崩離析,皖系[皖系軍閥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直系[直系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兩大派系先後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壯大的奉系[奉系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今遼寧省瀋陽市舊稱)故稱奉系]軍閥控制。民國十六(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戰爭取得勝利,北洋政府徹底覆滅,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完成了短暫的形式統一,但不久後又爆發了規模遠超北洋歷屆政府內鬥的中原大戰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佽飛軍:一個特殊的軍種,是唐繼堯統治雲南時的禁衛軍。佽飛本是春秋時代一位勇士的名字。傳說佽飛為荊國楚國)的勇士,力能斬蛟,據《呂氏春秋》載:「荊有佽飛者,得寶劍,還涉江,有兩蛟夾繞其船。佽飛拔劍赴江,刺蛟殺之。」到了漢代,佽飛變成了官名,是少府屬下武官左弋,取勇士名為武官名,表示武官的英勇果敢。其職掌為弓箭射擊。《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初元年更名……左弋為佽飛……佽飛掌弋射。」(《集解》云:「秦時少府有佐弋,漢武帝改為佽飛,掌弋射者」)。唐繼堯的佽飛軍主要護衛唐繼堯,猶如其御林軍。這支御林軍比較特殊,組建時僅60人,成員必須身高6英尺以上,武器裝備、生活待遇優於別的軍隊,配馬槍,穿洋人軍禮服,卻又是紅邊高帽,帽上有「衝天纓」,長筒皮靴,還帶有一隻方天畫戟,既壯觀,又奇特,是中西合璧式的打扮。不久佽飛軍擴充為8個中隊。一個中隊相當於一個連,8個中隊相當於兩個營或一個團。大隊長即相當於團長,比一般團長更有權勢。《李宗仁(今廣西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人)回憶錄》中稱:「(唐繼堯)他的衛士號稱佽飛軍,著古羅馬的武士裝,手持長槍大戟。」民國五年(1916年)六月,龍雲被提升為近衛軍第二大隊中隊長、補充第一大隊大隊附、佽飛軍副大隊長,不久升任佽飛軍大隊長。

陳維庚像

雲南陸軍將校隊隊本部官佐簡明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