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妹妍
社會主義報紙可不可以辦得多種多樣?想另闢蹊徑,可不可以呢?中共廣東省委原第一書記陶鑄一再表示:我看是可以的。
在那個風雷激蕩的年代,把「另闢蹊徑」同「社會主義」放在一起,不可謂不是創新。也正是這一另闢蹊徑的指導意見,催生了一份全新的報紙——《羊城晚報》。
洞察社會、為民立言、移風易俗、激濁揚清……六十五年來,《羊城晚報》始終用新聞的筆和鏡頭,忠實地記錄著時代,並儘力推動著時代,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與讀者攜手前行,用一組組經典報道譜寫時代的正氣歌。
初試啼聲:看似尋常最奇崛
1957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周年的日子,當天下午2時20分,第一份《羊城晚報》開印。
人們看到,報紙第一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慶祝國慶的新聞《首都今午五十萬人大遊行》《廣州的狂歡隊伍浩蕩前進》,第四版刊登了記者自佛山、汕頭、韶關、湛江、海口、通什等地發回的當地慶祝國慶的專電。這些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
要知道,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報界,普遍以蘇聯《真理報》為模式。但《羊城晚報》一開始就想得很清楚:不走《真理報》的路子,要辦一張「有自己特色的報紙」。
特色在哪裡?在《創刊的話》中,它提出,力求「同現在廣州出版的兩張日報有所分工」,著重考慮知識界的需要,同時儘可能適應其他各方面讀者的需要。
也正因為此,初創的《羊城晚報》在中國報界響亮地提出了以廣大市民為對象,移風易俗、指導生活的辦報方針,開啟了報業發展的先河——
《五層樓下》針砭時弊,條條稿件只有百十來字,卻總能一針見血,成為其時廣州社會的輿論監督利器,甚至有些市民遇到門難進的「衙門」和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員,也敢說句:「你就不怕《五層樓下》登你?」
《花地》《晚會》名為副刊卻並非副角,是新中國辦報新模式的真正探索。兩大副刊上,陽春白雪文學藝術、家長里短生活常識,無不奔來眼底。全國的著名作家都以在此發表作品為榮。
報紙專門辟出體育版,體育報道生動鮮活,賽事預測擁有眾多「粉絲」;《時事走廊》專欄再開先河,幫助讀者打開了解國際的南風窗……這些版面和欄目,在當時全國的報紙中可以說絕無僅有。
《羊城晚報》獨樹一幟的風格迅速風靡全國,報攤常常排起長隊,上到領導幹部下到三輪車夫都愛看。
劫後重生:嚴冬過盡綻新葩
「文革」浩劫中,《羊城晚報》被迫停刊,但它仍是那個年代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記憶。曾任羊城晚報副總編輯的秦牧提到,一次在街上看到行人用一張舊的《羊城晚報》包著剛買的東西,另一個行人立即跑到報攤,買了一份當天的日報遞過去,要求換過那張晚報看。
隨著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復刊《羊城晚報》的呼聲日高。1978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恢復出版《羊城晚報》;1979年12月16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為《羊城晚報》復刊題寫報名。
1980年2月15日,廣州街頭再度響起「晚報、晚報、羊城晚報」的賣報聲。當天,21萬份報紙迅速售罄,買到報紙的讀者奔走相告:「《羊城晚報》又回來了!」
一同煥發的還有羊晚人執筆為民的激情。時任總編輯吳有恆在《復刊致讀者》一文中說明了方針大計:「復刊的《羊城晚報》將一如既往,它是黨報,但又是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社會性的報紙。它將繼續過去的嘗試,力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把報紙辦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重新創業的羊晚人鉚足一股勁,言人所未敢言,將一份嶄新的《羊城晚報》呈現在渴盼它的讀者面前。
一個欣欣向榮、雅俗共賞的可喜局面,在復刊後的《羊城晚報》逐漸形成。其重要標誌之一,是復刊兩年後,《羊城晚報》發行量突破百萬大關,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的晚報之一。
一紙風行:百舸爭流敢為先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廣東,群眾中有句口頭語:「有事找晚報去。」
群眾的信任,源於《羊城晚報》把觸角深入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民生新聞最早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1981年5月,因有部門插手小店內部管理,個體戶祥記被迫停業,《羊城晚報》及時報道,使個體戶這剛破土的新生幼苗得到呵護;1981年6月,廣州蘿崗荔枝豐收卻被要求「統購統銷」,《羊城晚報》公開報道,敢於向不合理的「文件」開火……
群眾的信任,源於《羊城晚報》屢屢挺身而出,通過種種形式,有力推動輿論監督——
1994年,長達一個多月的「追豬」報道,不僅讓鄰省入粵的豬源暢通,而且直接引發了廣東全省性的交通物流大整頓,推動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同年冬天,記者連日調查暗訪,披露廣州街頭「賣花女」命運,粵湘聯手派出工作組解救「賣花女」;1996年,《羊城晚報》連續十天推出《泌陽奇案·廣州洗冤》,轟動一時……
群眾的信任,還源於《羊城晚報》在言論方面的大膽突破,《街談巷議》專欄深入生活,有的放矢,成為讀者喜聞樂見的一塊「招牌」——
如《從燈泡到萬寶牌冰箱》《從人行天橋說到產品質量》,促進了有關部門及工廠改善質量管理;如《再不要另眼相看了!》,支持個體經濟發展,掃清一些人在認識上的障礙……
翻看那個時代的《羊城晚報》,無論從新聞報道、版面設置還是廣告經營、報紙發行,總能呼吸到一種勃勃的生機和銳氣。開設國內第一個晚報理論學術專版《求是》,開辦國內第一個港澳海外版,首創報紙「分類廣告」經營先河……憑藉敢為人先的探索創新,在那個風雲乍起的時代,《羊城晚報》一紙風行南北,甚至遠銷海外,成為全國報業中名聲響噹噹的存在。
時代浪涌,媒體變革。六十五載風雨兼程,羊城晚報始終銳意進取、守正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近十年里,羊城晚報共有十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今年9月22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22年《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羊城晚報》繼續蟬聯中國晚報類第一位。榮譽在肩,品牌赫赫。優質的內容生產能力,是這份嶺南大報青山長在的最堅實憑依。
◆大事記
1957年10月1日
《羊城晚報》創刊,作為新中國創辦的首份大型晚報問世
1963年1月1日
羊城晚報組織評選的「羊城新八景」正式公布,引起轟動
1966年12月
《羊城晚報》被迫停刊
1980年2月15日
《羊城晚報》復刊,在風雲乍起、百廢待興的年代,積極推動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1985年4月
羊城晚報東風東路采編大樓動工
1991年9月
羊城晚報東風東路采編大樓投入使用
1996年
羊城晚報手抄報大賽首創,致力於為廣大中小學生搭建展示個性與才華的舞台
1998年3月30日
羊城晚報旗下子報《新快報》創刊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魏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