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周 左右逢源的申時行——萬曆十五年(三)

左右逢源的申時行——萬曆十五年(三)


你好,我是依然,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昨天我們講了首輔張居正的改革,不符合本朝的治理邏輯,死後改革被推翻,還遭到政治清算,家族幾乎滅亡。今天我們講第三個人物:首輔申時行。

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申時行在首輔位置上已經四年了,正好是他任期的一半。

他和絕大多數的大學士一樣,出身於政府中執掌教育和文墨的部門。1562年,他殿試即中狀元,並按例授翰林院修撰。此後他在翰林院任職達十五年,升為兵部及禮部侍郎,在職僅七個月,即被命為大學士。

他是一個成熟穩健的政治家,盡心儘力地處理皇帝和官僚集團的關係,維持專制系統的穩定。

他深知治理天下,禮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朝的主要禮儀就是一月三次的經筵和每天的早朝。各種莊嚴美觀的禮儀和無數次的磕頭,表示了皇帝君臨天下,具有最高權威,是天意所歸。也表明皇帝同樣受上天的節制,受傳統道德約束,堅決和大臣在在經典和史籍中尋覓最有效的方法,以達到大同之治。

所以,作為各種禮儀監督者。申時行兢兢業業地維護著這些傳統節目,這使他成為朝廷上不受歡迎的人物。

他深知為臣之道,皇帝不想參加早朝,謊稱頭暈、腳癢,他知道皇帝心思,但還是上折請求陛下以社稷為重,保養玉體。他還考慮,如果皇帝覺得早起困難,不妨把早朝和經筵的時間稍稍推遲。可見他對待皇帝沒有張居正那麼嚴厲,還有通融之處。

他一面維護皇帝的權威,儘可能用道德影響皇帝;另一面向全體文官表現出自己的道德誠意,促進文官集團內部的和諧。

他深知本朝立國的根本是倫理道德,支柱是文官集團。國家的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成敗與否,靠的是文官集團的共同習慣。否則不管理論多麼完美,可操作性有多強,都是空中樓閣。

帝國的統治宗旨是「四書」所謂的「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的長治久安,一切行政技術也是為了維持現狀而產生的。所以效率不重要,平衡才重要。

申時行作為文官集團中的一員,他知道人都是有「陰陽」兩面的,「陽」的一面就是人們口頭上公認的理想和道德。「陰」的一面是人們不可告人的私慾。

消除私慾是不可能的。所以調和陰陽才關鍵所在,所以申時行公開表示,他所期望的是「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就是小人不敢肆無忌憚,君子的精神有所寄託。達到這個低標準,已經需要一番奮鬥,如果把目標定得更高,那就不是實事求是了。


中央對邊遠縣份的實際情形無法直接獲知,只能依賴地方官的報告。這種文書從地方送達中樞就常常需要一個月。文官們使用華麗的辭藻,使用的數據可是他們足不出戶編出來的,也可能是一百年前統計的。

那麼如何評價全國1100多個縣官員的工作成績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所統轄的地區安靜無事,稅收沒有大虧欠,這樣民風就是「淳厚」的,你就是一個「好官」。一旦發生了問題,你就責無旁貸。就是所謂的「無過就是功」。

在這種制度下,「穩定」才是重點,一人一事的公允根本不會考慮。所以犧牲少數人,就成了申時行表現誠意的辦法。1587年的京察,只有33人降級或罷免,而且沒有一個出於吏部、都察院或翰林院這些最敏感的機關。這樣穩定了文官集團的情緒,也穩定了自己的地位。

申時行是張居正一手提攜上來的,與張的關係密切,也早為人所知。倒張事件,他受到了猛烈的檢舉參劾,險些垮台。

這場持續時間很長的大風波,使萬曆有了長時間考慮的可能,他把種種跡象聯繫起來,想明白了這些檢舉參劾的背後的真實用意,出來給申時行站台,從此迅速平定這場風波。

為了表示胸襟開闊,保持文官間的平衡,穩定自己的地位,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當時他就被稱讚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風。

申時行這種和事佬風格,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與皇帝的關係也越來越好,越來越親密。同時也得到了某些文官的尊重,

但也有人批評他「首尾兩端」,遇事沒有原則,左顧右盼,缺乏決心。申時行並不因這些批評而改變。

在他前面的八個首輔中,有六人,或遭軟禁,或受刑事處分,或死後仍被追究。特別是他親身經歷了張居正的事件,凄慘的景象歷歷在目。

他看得很清楚,表面是因為皇帝的處罰,其實無一不是因為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要麼是政策遭到多數人的反對,要麼是個性太強而引起嫉妒和仇視。

然而申時行維持的平衡是虛幻的。文官集團內部有各式各樣的小團體,老鄉有「鄉誼」。同年考中的有「年誼」,有婚姻關係的是「姻誼」等等。這些小團體是不可能和衷共濟的,反而有無數的利害衝突。

申時行苦心維繫的平衡因為1591年的「立儲」事件被打破。這年的10月,在申時行的周旋下,萬曆答應放棄立常洵為太子,而冊立兒子常洛。爾後萬曆又借口把立儲的事情向後拖延。這個舉動引起群臣的憂慮,於是聯名請求皇帝如期舉行立儲大典。申時行因病未參與聯名,但這份奏章仍然由他領銜。

這使龍心震怒,申時行獲知皇帝的反應,連忙給萬曆寫了一封私信說:這奏章雖然有我領銜,但是我事先並不知道。

本來這也沒什麼,好巧不巧,這封密信被截獲,並公布出來。這一個下就炸鍋了。申時行成了一個十足的表裡不一的兩面派,是一個賣友誤君的小人,文官集團的情緒已經如火如荼,不可遏制,參劾他的奏章已如潮水般洶湧襲來。他威信掃地,再也無法取得同僚的信任,只能辭職別無他途可選。

隨著申時行的離任,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溝通的紐帶再也沒有建立起來。大明王朝從此徹底地踏上了滅亡的道路。

好,總結一下,申時行在任首輔八年的時間裡,他以張居正為戒,兢兢業業,周旋於皇帝與百官之間,艱難地維持著這個帝國的穩定,沒有想到,最終他還是以「小人」的形象被迫離場。

今天就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分享這本書——《萬曆十五年》。如果喜歡,希望你能分享給你的朋友,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