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烈士紀念日|歷史不可忘,吾輩當自強


  青山埋忠骨,山河英魂。


  73年前的今天,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一天。


  傍晚,天安門廣場上,一場隆重而簡樸的奠基典禮即將舉行。


  毛澤東、朱德、劉伯承、賀龍、粟裕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代表,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閉幕後,奠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致詞。新華社發


  毛澤東主席親自執杴鏟土,奠下紀念碑基石,並宣讀了他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9年9月30日,周恩來同志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寫的碑文。新華社發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國之名深切緬懷。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每到民族命運緊要關頭,總有一代代前赴後繼者慷慨激昂、力挽狂瀾,以生命的芳華譜寫氣壯山河的篇章。


  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約有2000萬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寶貴生命。


圖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1804年至1842年,燒鴉片鴉片戰爭(東側)。新華社記者於小平攝


圖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1911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南側)。新華社記者於小平攝


圖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西側)。新華社記者於小平攝


  戰火硝煙中,從1921年到1949年,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達370多萬人。


  和平年代裡,1800多名黨員、幹部將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征程上,近400名黨員、幹部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獻出了寶貴生命……


圖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1946年至1949年,勝利渡江解放全中國解放戰爭(局部)(北側)。新華社記者於小平攝


  2014年,9月30日被設為「烈士紀念日」,並規定每年這一天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


  銘記烈士,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卻的歷史責任。


  左權:烽火連天家國情


  左權將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烽火歲月中,他輾轉戰場,給母親、妻子寫去一封封樸素而深情的家書,記載了一個兒子、丈夫和父親,對家庭的眷戀,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


  在1942年5月25日,他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那一年,他的女兒只有兩歲。


左權


  左權在給妻子的家書中寫道:


  「時刻想著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塊,能夠聽到太北叫爸爸媽媽的親懇聲音,能夠牽著她走走,抱著她玩玩,鬧著她笑,打著她哭一哭,真是太快樂了。可是我的最親愛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頓以後,只得把相片擺出來一一望著。」


  趙一曼:鐵骨亦柔情


  在生命最後時刻,她向敵人要來紙和筆,給兒子寫下遺書。寫完第一封后,趙一曼又寫下另一份遺書,把對孩子的未盡余言進行了補充,之後凜然就義,年僅31歲。


趙一曼


  趙一曼在臨刑前寫給兒子的信中這樣殷殷囑託:


  「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王若飛:一切為人民打算


  1931年,貴州籍共產主義戰士王若飛領導開闢陝甘寧綏一帶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工作。由於叛徒出賣,不幸在包頭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王若飛始終嚴守黨的秘密,繼續開展革命工作。為鼓勵入獄同志,他作短文《生活在微笑》,寫道:「死裡逃生唯鬥爭,鐵窗難鎖鋼鐵心。


  王若飛


  同年4月8日,王若飛攜帶著中共代表團就憲法、國民政府組成等問題同國民黨談判的最後方案,與秦邦憲、葉挺等13人乘飛機回延安,準備向中共中央請示彙報。臨回延安前,他向周恩來同志道別說:「一切為人民打算。」


  因氣候惡劣,飛機在山西興縣東南之黑茶山失事墜毀,同機13人全部遇難,王若飛時年50歲。


  鄧恩銘:不惜惟我身先死


  1929年1月19日,由於叛徒告密,貴州籍共產主義戰士鄧恩銘在濟南被捕,這是他第三次被捕入獄。在獄中,面對酷刑的摧殘折磨,鄧恩銘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他的痼疾也在此時複發,但他咬緊牙關,成立獄中黨支部,領導兩次絕食鬥爭,同敵人進行了堅決鬥爭。還組織了兩次越獄,多名同志成功越獄。


  鄧恩銘


  1931年4月5日,鄧恩銘與其他21名烈士在濟南被殺害。當敵人冰冷的子彈穿透他堅強的胸膛時,他發出最後的吶喊:「中國共產黨萬歲……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


  鄧恩銘的人生定格在30歲,這位來自貴州的水族青年,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蔡炳炎:國將不保家焉能存


  1937年淞滬會戰前,從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蔡炳炎連續寫下四封家書,詳細安排後事,五天後在激戰中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35歲。


  蔡炳炎


  他在前線留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烈士紀念日第二天,就是國慶節,是無數英烈的犧牲和奉獻,換來了今天祖國山河的無限壯麗。


  人民英雄紀念碑


  時間的長河流淌不息,卻沖不淡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而今,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新中國,更應以敬畏之心守護英雄,以拼搏之姿告慰英烈。


  英雄從未遠去,豐碑永存人間。每一次銘記,都是為了汲取精神動力;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新的出發。


  切記:


  「歷史不可忘,吾輩當自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 周雅萌

  設計 成桂紅

編輯 劉娟

二審 楊韜

三審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