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其中距離現代社會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不論清朝的統治者給中國帶來進步還是落後,本質上跟我們現代的生活關係不大,歷史的車輪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
但是從這段歷史中的統治者們的內政外交、文治武功、人格魅力、文化品性、甚至自己的家事,細細品味其中緣由,如果你的想像力足夠豐富,這些信息其實就是可以帶自己穿越到古代的船票。
一、年幼登基的康熙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八歲時因順治帝發生變故早早登基,好在孝庄太后也是一位很厲害的政治家,在他皇祖母的庇佑,以及四位輔政大臣的扶持下順利繼位,並且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親政了。
換做今日,14歲的孩子大多還處在青春叛逆期,各方面的指標都說明,這位皇帝不是凡人。
在位執政六十年,在各個時代的皇帝在位時間中算是比較久的皇帝,並且國家在他的治下逐步穩定走上強盛。
可以說康帝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單從人口基數方面來說,正是因為康熙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才有了乾隆時期三億人口的超級大國。
雖然晚年因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出現了一些狀況,歷史資料和一些影視資料中對其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史稱「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一生都在為清朝的未來努力奮鬥,平息內亂,擴大版圖,收復台灣,學習西方科技,跟清朝的其它皇帝相比段位應該是最高的。
二、康熙皇帝的功績
處理權臣鰲拜。鰲拜是康熙皇帝親政親政前的第一道障礙,此時的鰲拜就像當年的順治帝面對多爾袞一樣,武功高強,功勛卓越,在朝中勢力龐雜,直接影響到了康熙皇帝的話語權。
忠心還是反叛都在一念之間,鰲拜功高蓋主,朝中又如日中天,對於權力的慾望內心肯定是捨不得,手中自然是越抓越緊。
鰲拜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選擇功成身退,後半生一定是榮華富貴到老,下一代也可以繼續為國效力。
最終在孝庄皇太后和康熙皇帝的策划下除掉鰲拜,完成了軍政大權的轉移。但是康熙皇帝並沒有殺死鰲拜,而是囚禁終生,這等格局值得稱為「千古一帝」。
平定三藩之亂。「三藩」所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
明末清初,這三個明朝的將領幫助清朝推翻了明朝,統一天下,國家就把偏遠的三個地方交給這三個將領管理。
一開始並沒有給國家帶來什麼負擔,多年以後小團體發展到一定的數量就產生了質變,變成了清朝的負擔和威脅。
康熙從八歲就開始聽政,深知朝廷和地方的利害關係,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所以在處理鰲拜之後,康熙皇帝就迫不及待想撤掉三番,砍去國家的負擔。緊接著吳三桂就殺了朝廷官員,帶頭反抗。
不過最終歷史還是站在了康熙皇帝這一方,雖然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終完成了對南方省份的實際管理權。
收復台灣。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吳三桂起兵叛亂。到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吳三桂的孫子終於挺不住了,自殺了此一生,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國家和百姓都受到了戰爭的影響。
可是僅僅過了兩年,康熙二十二年就準備收復前明最後的政治武裝力量台灣省。按照普通的思路,考慮的是剛打完仗國家還有錢嗎?
但是康熙皇帝為何要在短短兩年後就要再次發起戰爭?
其中的原因,可以說「平三藩」為清朝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反過來一想這三個藩王,其實是變相為康熙皇帝聚集了多年的財富,最後被國家收割。
落敗的三位藩王也一定是跟鰲拜一樣,老淚從橫後悔不早點兒交出權力,感嘆後生可畏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因此才使得國家有錢攻打台灣。憑這一項數據,可以說康熙皇帝資源整合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台灣面積小,人口少,除了天險利於防守,攻擊力並不是很強康熙皇帝啟用漢臣施琅攻打台灣,最終收復台灣,完成了版圖的統一。
擊潰外部入侵。中俄尼布楚條約的因果,從一開始就有噶爾丹的身影糾纏其中。
早在康熙二十五年,清朝已經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薩戰爭的勝利,對於兩國的關係算是提前掌控了邊界爭端的優勢,一直很強橫的沙俄方面,也派出了使團主動請求談判。
對此,康熙皇帝給談判負責人索額圖定的原則是,領土問題決不讓步,談不成就繼續打。清朝這邊,準噶爾和沙俄兩頭開戰的話,拉開的佔線就太長了,古代拼的是糧草和兵馬,如果開戰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俄國和噶爾丹相比,噶爾丹畢竟只能算一個省,只有內部統一才有力量對抗外部的國家,其實此時的俄國正在跟土耳其開戰,他們也不敢輕易的兩頭開戰,兩邊都投鼠忌器。
簽訂《尼布楚條約》後為即將到來的噶爾丹之戰,暫時穩定了東北局勢。康熙皇帝也終於可以放手與葛爾丹進行大決戰。
康熙皇帝曾經兩次御駕親征葛爾丹,並將其斬殺陣前,解決了準噶爾大部分的主力軍,為以後乾隆皇帝徹底消滅准格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皇帝的遺憾
在此處實在不好寫康熙皇帝的過失,因為他做出的功績在當時都是開創性的局面,如此偉大的豐功偉業,伴隨一些失誤和遺憾屬也都無可厚非,但是其中的因果關係值得我們反覆學習。
興土木,倦吏治。康熙帝後期,制服了大部分的反叛勢力。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康熙皇帝本人的精神和體力也在逐年下滑,封建君主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蓋一處自己喜歡的庭院,圈一塊放馬打獵的園林也都在情理之中。
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這些設置就相應籌備建設。把很大一筆錢花在娛樂設施上,從一定方面影響了大戰後的國民經濟復甦,也讓西北草原和青海的反叛勢力有了喘息的機會。
流放戴梓,錯失奇才。清朝當時有一位奇人,喜歡鑽研槍炮,戴梓當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威力和精度都比國外的要好。
至今的資料都沒有具體的原因表明康熙皇帝為何要無視戴梓和他的槍炮技術,如果真的重視起來,大力發展槍炮技術,說不定可以改變中國的歷史。
康熙還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學霸型皇帝,除了儒學外,還在在幾何算術、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地質學、解刨學、機械工程、動物、植物、醫藥、哲學上都有研究,這一方面和槍炮技術一樣讓人費解,康熙皇帝個人很喜歡卻不知為何沒有進行全國推行。
可能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統治天下的因素比較多,擔心老百姓懂得多了不好管理。其實歷朝歷代老百姓造反大多是沒有飯吃,生存不下去才是造反的主觀因素,不過這也正是封建制度的狹隘性體現。
晚年怠政,貪污橫行。這是很多聖君都會犯的錯誤,前期勵精圖治,打下一片江山,國家蒸蒸日上,晚年隨著年齡大了,精力不夠,也就鬆懈起來。因為康熙皇帝後期對吏治的倦怠,產生大量的貪官污吏。
留給雍正皇帝的難題就是,一幫子虎狼兄弟處處作對,阻礙推行新政。大量的貪官污吏欺下瞞上,掏空國家庫銀,還好有雍正皇帝鐵血手腕力挽狂瀾,使國庫逐年充盈。
外國人如何評價康熙
歷史中清初階段,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遼闊、經濟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帝國。
《全球通史》評價:「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在當時歐洲文化圈中認為,中國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是歐洲所有國家都應該學習模仿的對象,康熙皇帝是最完美的君主,是歐洲所有皇帝的模範。
直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人並不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在很大一部分日本人眼裡和唐朝時期一樣,清朝還屬於天朝上國。
結語:
康熙帝接受了傳統儒家的思想,以「仁孝」治天下,思想開明,重用漢臣,花重金興修水利,統一國土,改革南書房。
有效緩解滿漢民族矛盾,穩定朝廷局勢,休養生息囤積國力,加強四方邊疆的實際控制力。
我們擺放一下康熙登基時的局面,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政局不穩,四面危機,換作其他皇帝不把國家攪黃了就不錯了,不論文治還是武功,康熙皇帝當屬段位超一流的帝國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