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朱高煦的真實結局:掃堂腿絆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古今罕見

高煦為文皇第二子,強力善騎射。燕藩兵起,摧鋒陷敵,從征有功。而仁宗之在青宮也,性仁柔,體肥足體,高煦輕之,以為可取而代也......

身處皇室之中的人,同室操戈很有可能會伴隨每一位皇室成員,畢竟皇位只有一張皇子卻有很多,遊戲在權力之中的他們,身上流淌著爭權奪利的鮮血,所以說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兄弟相殘的事情非常常見。



明朝初年,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就連續發生軍事政變。朱元璋在位時期,由於太子朱標去世得早,為了彌補對自己嫡長子朱標的虧欠,他早早地便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相當於是隔代傳承皇位。

然而皇四子朱棣不服,於是乎便在朱允炆削藩的時候,以清君側為理由發動了靖難之役。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取得了勝利,奪得了至高無上的皇位,成為了明朝時期的第三位皇帝。

俗話說得好「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他的兒子看到自己老爹的壯舉之後居然起了效仿之心,結果卻以失敗告終,並且還為自己弄了一個千古難覓的死法,這個倒霉鬼就是朱高煦

那麼,這其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漢王朱高煦

公元1380年,朱高煦出生在北平,其母是徐皇后,所以他也算是嫡系血脈。歷史上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仁義之輩,但朱高熾卻與哥哥恰恰相反,反而與父親朱棣的性格很相似。

他自幼生性兇悍,洪武年間曾與秦、晉、燕、周王的世子一同入京學習,結果他不僅不喜歡學習還經常打架鬥毆,古人云「三歲看長」,或許在此時朱高煦勇猛衝動的性格就註定了吧。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帝,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他開始削藩。這一條政策在別人身上都有用,但朱棣卻非常不服氣,於是乎靖難之役拉開了帷幕。

在這場戰爭中,朱棣花費了4年的時間攻入了南京城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奪取了皇位是件好事,但他應該不想把自己的所作所為教給下一代的,但這卻不妨礙兒子將他當做榜樣。

事實上,朱棣雖然是造反獲得皇位的,但朱高煦一直以來都很崇拜他,在兒子的眼裡父親是蓋世英雄,大明朝的皇位本就該屬於朱棣的。

靖難之役中,為了父親朱高煦總是身先士卒,追隨父親一路廝殺進了南京城,為朱棣奪取天下立下了悍馬功勞。我們都知道,古人都崇尚「嫡長子繼承製度」,因為這有利於王朝的穩定。

不過,朱棣的確動過立朱高煦為太子的念頭,他隨自己征戰天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應該要好好地獎勵一番,所以在一次戰役中他對朱高煦說了這麼一句話:「好好乾吧,你大哥畢竟身體不好!」



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你的大哥身體不好可能會早死,到那個時候你就是嫡長子了,大明朝的天下也就是你的了,就這麼一句話勾起了朱高煦對於皇位的渴望,也為他日後走上窮途末路埋下了禍根。

這種廢棄嫡長子繼承製的選擇明顯是取禍之道,成為皇帝後朱棣才懂得其中的道理,所以至死他的這一個承諾都沒有兌現,朱高煦空歡喜一場。

待到朱棣老去朱高煦已經成為了藩王,他轉念一想自己此時的情況,不正好與當年父親的情況如出一轍嘛!父親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靠著血與火有了進身之姿,未來必然會功高震主。

雖然朱棣活著的時候還能庇佑、保佑,能夠過兩年安穩的日子,可一旦父親去世大哥朱高熾登上了皇位,自己豈不是也要面臨當時父親的那種處境?



思及此,朱高煦內心惶惶乎不可終日,不過朱高熾是自己的親大哥,大家一母同胞血濃於水,他也相信大哥還是不會傷害自己的,事實也的確是如此。

皇位的傳承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按照朝廷的制度太子朱高熾登基稱帝,當時朱高煦的兒子正巧在北京,他窺探到了朝廷的一舉一動,朱高煦也有意叛亂。

不過,朱高熾得知此事後並沒有防備弟弟,反而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兒子均封為了君王。感到惶惶然不可終日的朱高煦,看到哥哥這樣對自己,他放棄了造反把一切交給了上天,是死是活聽天由命。

現實表明朱高熾並沒有動手殺死朱高煦的徵兆,其實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朱高熾本身性格敦厚,根本就不是那種不顧親情的人。



朱高煦活了下來,內心提著的一口氣也放了下來,大哥坐皇位自己做個富裕的王爺也好。

古人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1425年僅僅當了幾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逝,原本已經放棄皇帝之位的朱高煦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當時,太子朱瞻基急忙從外邊回到登基稱帝,朱高煦一時間感覺到機會來了,開始為了爭奪皇位暗自努力著。根據歷史的記載,朱高煦本計劃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朱瞻基回到北京後登基稱帝,眼瞅著奪取皇位無望,朱高煦不由得的心中空蕩蕩的,彷彿喪失了什麼一般,但刺殺失敗並不能阻止他為奪取皇位的野心。



此時此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朱棣不就是通過清君側的靖難之役才奪得了皇帝之位的嘛,自己為什麼不能效仿自己的父親再來一次靖難之役?現在的局面與當年何其相似。

帶著這樣的念頭,朱高煦開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之所以說這是一條作死之路,是因為朱高煦給自己找的對手,和永樂皇帝所面臨的對手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他以為的朱瞻基是當年的小皇帝朱允炆,事實上,別看朱瞻基喜歡斗蛐蛐並且沉迷於此,但是人家分得清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該工作的時候就工作。

治國方面朱瞻基一點都沒有懈怠,還創造出了一個盛世,並且他深通權謀之術,為此還開創了司禮監的制度,也就是讓太監參與到政事中來。


讓太監與文官都給你死我活,朱瞻基卻坐山觀虎鬥,能想出這等妙計的君主豈能是草包?軍事實力朱瞻基和朱元璋、朱棣或許沒法比,但區別也並不是太大,朱高煦這次選錯了對手,也註定了他的失敗。

自作孽,不可活

朱瞻基繼位後,對朱高煦、朱高燧兩位叔叔同樣是厚待,尤其是特別照顧前者。凡是朱高煦提出的建議,朱瞻基基本都會同意且會答謝一番。

對於朱瞻基的示好,朱高煦卻不將這個毛頭小子放在眼裡,他甚至還認為侄子這麼做是軟弱無能的一種表現,以至於在平常的行為中更加驕橫狂妄,甚至暗中招兵買馬要造反。

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他聯合各地的親信力量威逼北京城。朱高煦實力是有的,可惜的是他有勇無謀,而且還錯誤地將朱瞻基視為朱允炆之流。



他以為自己的謀反計劃做得天衣無縫,根本就不會有別人知道,但是很可惜朱瞻基早就洞察了他的野心,早年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捧殺他。

朱高煦造反的時候,朱瞻基在大臣的建議下不動聲色的御駕親征,因行軍速度非常快,不久便到了朱高煦的國都城下,直到守城將士報告陛下已到的消息時,朱高煦才感覺到背後一陣涼意。

此時此刻後悔的情緒在朱高煦心中升起,然而一切都已經完了,為今之計只有束手就擒這一條路可以選,最終這一場兵變被扼殺在萌芽之中,朱高煦向自己的侄子投降。

朱瞻基將朱高煦抓起來之後一直都很為難,一方面是文武百官上書要求殺了他,一方面是自己的親叔叔,身為侄兒的自己不應該殺自己的叔叔。



思慮再三,朱瞻基將朱高熾貶為庶民,其他參加叛亂的主要頭目不是被流放就是被殺,從某個角度來說,朱高煦的結局算是很不錯了,最起碼會有一個安穩的晚年生活。

然而,朱高煦不知道是不是那根弦搭錯了,居然開始自己作起死來。有一次,朱瞻基去朱高煦的家中探望他,朱高煦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不知死活地絆倒了思考中的朱瞻基,這明顯是對皇帝的一種挑釁。

朱瞻基本就有殺朱高煦之意,此事發生之後索性不再掖著藏著,招呼幾個士兵就把朱高煦給五花大綁,而後扔進一口大鐘里並將大鐘點燃,隨即又把大鐘扣在地上,裡面的朱高煦活活的被燒成了木炭。

話說,雖然朱高煦沒有做到登基稱皇君臨天下,卻也體驗了一回千古難見的死法,倒也沒有枉費了他的一生。只是可惜了他一大家子人,全部都因為朱高煦的謀反而被連坐,一個一個地被處死。

當真是一人作死全家被殃及,一代漢王朱高煦落得個全家被滅門的凄慘結局可悲可嘆,但多少也是咎由自取。對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