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1年10月8日,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乘專機來到了中國,開始了他為期一天的國事訪問。
日本首相外出訪問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但小泉純一郎此次訪問卻在論壇上引起廣泛討論,是因為他是第一位到達中國抗日紀念館進行參觀的的日本首相。
小泉純一郎
10月8日的上午,小泉純一郎的飛機一到達北京,他就跟同行人員前往盧溝橋,
隨後,他們又來到抗日紀念館進行參觀,在這裡,小泉純一郎默哀片刻,提筆留下了兩個字:忠恕。
在參觀完紀念館之後,小泉純一郎在現場發表講話,再次申明自己今後會帶領日本走和平發展和交往道路,絕不對再發動戰爭:
「我對因那場侵略戰爭而犧牲的中國人民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哀悼。」
正當人們以為日本就要同德國一般,正視歷史時,小泉純一郎歸國後的一系列行為卻再次讓中國的領導人及民眾失望了。
假象
擔任日本首相期間,小泉純一郎一共6次參拜靖國神社,裡面供奉的是侵華戰爭的甲級戰犯。
2004年元旦,在這個恭祝新年的日子裡,小泉純一郎依然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他的行為引起了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反戰人民的強烈反對。
更無恥的是,在2004年1月份日本自民黨召開會議,把「繼續參拜靖國神社」寫入執政黨的行動綱領。
可以說,他們把參拜靖國神社視作正常且必須要做的事,這無疑無益於中日之間的關係,並且完全撕裂了小泉純一郎在2001年正視歷史的偽裝,再一次欺騙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2001年4月26日,小泉純一郎成功當選首相後,希望能夠通過這次中國訪問來樹立良好國際形象,但其後打臉行為不斷,一度讓他在中日兩國的口碑都直線下滑。
日本民眾原本對這位第56任的新首相抱有很大的期望,因為上任首相醜聞纏身,且一直沒有做出能夠振興日本政治、經濟的有效措施,所以日本國內希望新首相可以改變日本的現狀,最起碼有一些能夠看到的進步。
但是小泉在上台之後,卻一直把重點放在擴大日本的政治影響力中。
小泉純一郎在競選首相的過程中,多次在自己的競選發言中提到他會在當選首相之後,去參拜靖國神社。
對於二戰和日本發動的戰爭,小泉純一郎堅持:「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觀,其他國家不應當對日本教科書進行干涉。」
可以說,小泉純一郎這些言行是徹頭徹尾將歷史用詭辯論進行了立場篡改,而刻意忽略已經發生過的具體事實,用唯心主義來模糊侵略戰爭的邊界。
而在神社大門外豎立著兩座大約十米高的石塔。這兩座石塔是日本在1935年修建的,用來紀念自己國家的光榮事迹。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浮雕雕刻的是日本從1985年日本侵佔台灣,1931年九月十八日事變,還有第二年上海的淪陷。
這些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都是沉重的苦難,但是在這裡卻被他們看做是榮耀。
所以,不難理解對於日本首相,包括小泉純一郎前往靖國神社拜祭他們的軍人的行為,世界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憤怒之情。
此前,小泉純一郎堅持說自己要去參拜神社,並且把日子選在了8月15日這一天。
8月15日是二戰時日本投降的日子,而這個日子對於我們來說,卻是用來提醒我們十四年艱苦抗戰的日子。
因此,小泉純一郎此番話一出,就引起了中國強烈的憤慨。迫於壓力,小泉純一郎把日子改到了8月13日,但是這依然沒有平息人們的憤怒。
中國外交部首先做出反應,對小泉參拜一事做出回應,呼籲其立足世界,擁有國際大局觀,正視自身歷史,再次聲明其不妥當行為是對所有侵略戰爭中被其殺害的人們的不敬。
接著中國駐日大使、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也向日本表達了對小泉參拜的憤慨與譴責。但是依舊沒有改變小泉的想法。
在8月15日的上午,大約30名清華學子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日本駐華大使館門前,他們向日本駐華大使館遞交自己寫的抗議書,以此抗議日本首相在13日參拜靖國神社。
接著他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橫幅,橫幅上面寫著這樣的標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表抗議,他們還一起高歌愛國歌曲。
此時,一位女生站在使館前,大聲喊出他們的抗議:「我們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向中國以及其他受過日本侵略的亞洲人民做出正式道歉!」
反觀日本國內,也並非所有人都贊成小泉純一郎的行為。
持反對態度的日本政界和民眾認為小泉的行為極易激起其他國家人民對日本的仇恨情緒,現在是和平時代,日本應該以一種更和平的方式與其他國家交往,而小泉的行為明顯是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有這麼多人持反對意見,小泉純一郎為什麼還堅持去參拜靖國神社?
小泉純一郎做出這一列行為,與流行於日本政壇的新保守主義有關。
謊言背後的政治立場
日本靖國神社的前身是建於1869年的「東京招魂社」,當時的日本官員給在戊辰戰爭中死去的3500多位官兵建立這樣一個地方,想要安慰他們逝去的靈魂。
10年之後,即1879年,這一招魂社正式改名為「靖國神社」。自此之後,靖國神社就成為與日本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密不可分的象徵。
同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重視發展經濟,再加上有美國的扶持,當時日本經濟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在1980年已經佔據世界的10%,達到美國經濟一半的水平。但是,當時日本的政治狀況卻比不上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日本民眾對戰爭充滿厭惡,安於現狀。但是日本的政治家並不滿足此,他們想要擴大日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因此,新保守主義就這樣誕生。
新保守主義者強調崇拜天皇,他們把天皇的存在作為民族統一的象徵。
與我們和其他受過日本侵略的國家有關的是,新保守主義者對戰爭進行重新定義,他們為二戰期間日本發動的戰爭尋找借口,並歪曲歷史真相。
他們所做的行徑之一就是參拜日本靖國神社。
小泉純一郎本人是新保守主義的繼承和發展者,也是日本右翼的擁護者。由此可見他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是有著足夠堅定的政治立場。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又為何要來中國訪問,在參觀抗日紀念館時,表明自己會正視歷史呢?這明顯與其政治立場是相互矛盾的。
歸根結底,這只是他作為日本首相做出的假面,並在此基礎上改善國際形象,以此來掩蓋自己親美反中、並在此後篡改教科書掩蓋歷史的一系列政治野心罷了。
2001年10月8號,在全社會的矚目之下,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等待小泉純一郎的到來。見面會,小泉純一郎首先感謝中央領導人的會見。
在這次會面中,小泉純一郎向國家領導人表達自己的歉意,表示自己及代表的日本會反思過去在歷史中做出的不當的行為,而且堅決不會讓這樣的歷史重演。
中央領導人也很高興聽到日本領導人的這一番話,「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希望雙方能正視歷史,從而推動兩國正常交往。
小泉純一郎公開參觀紀念館,並公開反省的態度獲得了中國上下的好感。
中央領導稱讚了他在中國的行為,不斷強調正確看待歷史是改善中日關係的前提,期盼以後合作中能夠在實際行動上看到小泉純一郎的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小泉純一郎在參觀「血肉長城」雕塑時,曾經拿毛筆寫下來兩個字「忠恕」。他向旁邊的人解釋「忠恕」二字的意思,按照詞義來講,這兩個字代表寬恕、理解。
這樣看來他似乎真的在為日本過去發起侵略戰爭而感到後悔。
人們看到小泉純一郎的行為,也聽到了他對中央領導人說的話,他們非常激動,認為曾經飽受日本摧殘的中國人或許可以等來日本的誠摯道歉。
但很快,小泉則在回國後再次參拜靖國神社,至此落實了其表現的正視歷史的虛假表象。
不同於日本對於中日之間關係的不明確的態度和行為,中國經歷過戰亂後,對於和平發展更加珍惜,並試圖與日本在能夠正視歷史的前提下,建立兩個國家之間的正常的外交關係。
在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他的對日看法,他認為在戰後對待日本,以及考慮過現今國際局勢,中國應該保持積極態度,只要日本能夠尊重事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發展利益。
當時因為日本奉行的是親美政策,而中國處於美國的封鎖之下,中日之間起碼在政府間沒有直接的交往。
但是隨著兩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再加上兩個國家之間的獨特的鄰居關係。中日兩國國民之間的經濟往來愈發密切。
當時的中國政府沒有阻礙這種關係的發展,甚至在有突發情況時,給予日本國民幫助,一時間,中日之間的關係因為這種民間交往而逐漸緩和。
但是因為日本始終堅持跟隨美國的立場,這種關係也一度處於停滯。直到中美之間的關係恢復到正常水平,中日之間的狀況才有了更明顯的進步。
面對局勢的變化以及中日兩國人民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聲,中國領導人首先做出積極的回應。
1972年田中角榮成為新一任日本首相,在他上任之前,周恩來曾經在與日本訪華團見面的會上公開說,如果田中角榮成為新首相,中國必然歡迎他的到來。
田中角榮
1972年9月田中角榮來到中國,從25號到30號進行為期5天的訪問。
國內,為表達對日本首相的尊重,周總理和隨性人員在首都機場等候。周圍有大量的民眾和媒體,每個人都希望能目睹歷史性的一幕。
隨著插著中日兩國國旗的專機緩緩降落在停機坪,田中角榮走出機艙,看到周恩來前來親自迎接,田中角榮加快腳步,伸手向周總理示好。
雖然日本首相訪問中國,這對兩國來說是一個能夠進行交流、互動的好機會。但是,在談判過程中,在面對一些歷史問題和立場問題時,仍然發生了爭執。
在談論中日之間發生過的戰爭問題時,田中角榮用「帶來麻煩」一詞描述日本發動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痛苦。
聽到他這樣的描述,周恩來面色不快,隨後嚴厲反駁這個詞用得不準確:
「這個詞把中國人民多年來遭受的折磨和苦難說得太輕了,這是避重就輕的託詞。」
在周總理的堅持和抗議下,田中角榮不得不改變他的態度,最後在中日聯合聲明中針對戰爭問題,著重說明日本會對過去所做的錯事進行深刻的反省。
中日之間的關係在1972年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二者之間的關係極具不穩定性,受到中日兩國國家內部環境和國際環境的影響。最根本的還是因為日本的態度和行為。
後來,中日關係又因為日本首相的行為發展到僵化的階段,原因是1985年8月15日,日本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
這次參拜是戰後40年後日本首相一職的官員對靖國神社的第一次參拜,而且他們還選在了8月15日,日本投降的這一天。可以說,這一行為在國內外都掀起了軒然大波。
在涉及台灣問題上,日本也多次違背與中國簽訂的條約內容。按照中國的要求,台灣省是中國的領土,日本作為主權國家,可以和台灣省有經濟的貿易往來,但是不能有外交行為。
但是,日本國內的一些黨派,卻認為日本可以和台灣保持一切關係,包括外交在內。這種論調完全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權益。
中國的對日觀念和政策也隨著形式的變化而發展,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我們希望與日本展開友好交往,在他們能夠尊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基礎上。
上個世界80年代時期,日本經濟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的同時,也遭受美國對經費的強烈需求,以及蘇聯國家對他們的打壓。
為了中國的發展,建立中國在國際上的對外關係格局,鄧小平決定加強中日之間的關係。
會見日方人士,以及對日本政府和民眾的講話中多次強調兩國之間是有問題的,共同點也有很多。
鄧小平親自前往日本進行訪問,來到日本之後參觀日本的企業,還與日本企業家談話,他說自己前來日本目的之一就是學習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
鄧小平和煦的談話迅速在日本傳播開來,日本民眾深受震撼。
中國一直在尋求與日本之間建立在共同歷史政治認知上的關係常態化,但是卻不斷失望。
儘管我們可以和日本建立友好關係,但是面對日本國內鼓吹軍國主義、忽視其侵華戰爭的行為,我們也要始終保持警惕,並且在關鍵時刻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
在侵略中國的十幾個國家中,獲利最大的國家就有日本,他們掠奪了中國的土地,殺害了數不清的中國人民,讓整個中國和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後十幾年的時間。
歷史是慘痛的,但歷史的存在也能夠更好的驚醒世人,無論在任何時刻,任何環境下,我們都要將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對待日本問題上,我們的領導人能夠以寬廣的胸懷、理性的態度去處理,但是前提是日本能夠正視歷史,尤其是日本侵華的歷史。在此基礎上,中國才能決定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日本。
反觀,近幾年的中日關係也因為日本對侵華歷史的含糊其辭和刻意迴避而處于震盪之中。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國家的強大使得我們能夠有底氣,也有能力對日本的不良行為做出反擊。無論在什麼時候,都絕對不能忘記歷史,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堅守的底線。
對此,各位讀者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