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終於征服了南越,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南海郡位於廣東一帶,郡治就位於廣州;桂林郡位於廣西一帶,郡治在桂平縣一帶;而象郡的具體位置卻沒有明確的記載。由於秦朝在南越地區統治只有五年的歷史,因而難以在考古上發現證據。目前,關於象郡的位置,出現了廣西和交趾兩種觀點,那麼兩種觀點到底誰正確呢?
一,象郡到底在交趾還是臨塵?
《史記·秦始皇本紀》描述秦朝的疆域「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可見,北向戶是秦朝最南端。北向戶意思是一年中窗戶可能向北打開的地方,這些地方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橫穿了廣西、廣東中部,因此這個範圍只是一個大概了。
漢朝統一南越後,在越南中部設置了日南郡,所謂日南,就是北向戶的意思。《漢書·地理志》中解釋道「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水經注》進一步解釋「區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如此,日南郡的最南則到了北緯17度,在今天順化一帶。
《漢書·地理志》還記載:「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如果《漢書地理志》是正確的,那麼象郡就應該管轄了到了越南中部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浦口有秦時象郡,墟域猶」,「林邑都也,治典中……秦漢象郡之象林邑也」。按照這個信息,象郡就是象林了,後來這裡從中國獨立而出,建立了占城國。
在古代,中越兩國的文人基本認可象郡在交趾。宋朝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百粵故地》記述:「交趾,象郡也。漢武帝……離象郡為三,曰交趾、九真、日南。」越南的史書《安南志略》也記載「古南交,周號越裳,秦名象郡……今安南居九郡之內,交趾、九真、日南是也。」
漢代的交州九郡
那麼為什麼會在近代出現爭議呢?原來,《漢書》記載的內容自相矛盾了,《漢書·茂陵書》曰:「象郡治臨塵,去長安萬七千五百里。」臨塵就是想在的崇左。1916年,法國漢學家馬伯寫出《秦漢象郡考》,首次提出象郡廣西、貴州,在學術界造成了轟動。
馬伯樂提出了三個證據。一,《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沅水出象郡鐔城西,東注江,入下雋西,合洞庭中」,「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也就是《山海經》記載沅江和鬱江都流經了象郡;第二,臣瓚注《漢書·高帝紀》引《茂陵書》曰:「象郡治臨塵,去長安萬七千五百里」;第三,《漢書·昭帝紀》記載:「元鳳五年……罷象郡,分屬鬱林、牂牁。」也就是象郡只是貴州南部和廣西西部一帶。
而另外一位法國漢學家鄂盧梭則提出34條史料來反對馬伯樂,但是由於鄂盧梭沒有實質上的證據,因此兩種爭議就一直持續下去了。
二,廣西發現了臨塵遺址?
二戰後,中國和越南都實現了民族獨立,開始走向復興。這時候,象郡的爭議也就成為了中越兩國學者的爭議。在中國史學界,最初人們是比較相信日南說的,例如顧頡剛的歷史地圖和郭沫若的《中國史稿地圖》都將象郡繪製在越南一帶。但是到了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可廣西說,例如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象郡的郡治標記在崇左,譚其驤認為這裡就是臨塵。
譚其驤繪製的秦朝版圖象郡一帶
譚其驤的版圖出現後,許多學者感到不理解。1984 年,譚其驤到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作學術報告,錢宗范先生就給譚其驤遞上了條子,問他將象郡畫在廣西的依據是什麼,譚其驤就當著所有聽眾回答:「秦象郡南部畫在今廣西境內理由更充分些,當然這個問題還可以討論。」
我最初也是非常質疑譚其驤的,而且還寫過一篇文章來說明象郡在交趾一帶。然而,我越研究,越思考,發現臨塵說越有道理。
秦朝十分短暫,始終未能完全控制嶺南地區,秦設置的南海、桂林、象郡是秦朝在此地的三大軍事基地,只有軍政而無民政,只設郡尉而不設郡守。這些據點又通過水運線路和內地溝通,得到補給。而廣袤的森林、山地則依然被甌越民族佔據,他們和秦軍處於對峙狀態。秦朝只能不斷依靠據點,進行移民,逐漸去吞噬甌越之地。可惜,秦朝很快就滅亡,此後的南越、漢朝繼續秦朝的事業。
珠江水系
因此,三郡郡治只能在水路交通要衝。秦朝征服嶺南,主要依賴於靈渠,靈渠的開通則為三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補給。其中南海郡位於珠江口,是控制整個嶺南的咽喉;桂林郡則位於西江幹流之上,便於保障糧食運輸的通暢。
臨塵位於左江之上,而左江是鬱江的支流,鬱江又是西江的支流。臨塵,是一個水運咽喉,古代廣西一帶進入紅河三角洲的唯一水運線路就是從左江逆流而上。而廣西到交趾一帶隔著十萬大山,沒有河流直接溝通紅河平原,臨塵就是水運轉陸運的一個要衝。秦朝在臨塵設置象郡,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經略紅河平原。
嶺南三郡
2008年,靠西考古隊對龍川縣的花山古坡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漢代古墓群,出土了一批銅斧、銅矛、銅盆、銅碗、漢瓦等,還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這是廣西西南地區首次發現如此規模的漢代遺址。這些古墓群的埋葬習俗和古越人的崖洞葬安全不相符合,可見是中原人創造的城市遺址。
秦代的象郡只有短短五年,考古上難有發現。而漢代曾經也設置過一段時間的象郡,兩者的管轄範圍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是總體上應該是有繼承關係的。
三,象郡設置如此偏遠,到底是為了對付誰?
上文已經提到,象郡設置在了臨塵,而這裡是廣西西南角,而且管理大部分地區也不方便。但是,嶺南三郡都是軍事基地,軍事功能強於管理職能,象郡的設置不是為了管理廣西西部地區,而是為了繼續南征。從地圖上看,象郡處於廣西向紅河三角洲推進的橋頭堡,因此秦朝出征的方向是交趾。當時的交趾有誰在阻礙秦朝的腳步呢?
傳說,越南最早的國家是文郎國,這個「文郎」也就是「紋狼」,紋就是斷髮文身,狼就是圖騰符號。文郎是百越的一支,實際上並未進入國家階段。
戰國時代,秦國滅蜀,其王子泮帶領部分族人轉移到了越南,征服了文郎,建立了甌雒國。我們來分析下這個甌雒,甌是百越的支系,廣西一帶多是西甌,福建一帶多為東甌,雒實際上就是駱,也是百越分支系,為駱越。甌雒,實際上就是西甌和駱越的結合體。
根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可見,秦朝和甌越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而且犧牲很大。
隨後,秦朝派遣任囂為主將,對甌越發動了戰爭,終於才征服西甌,建立了桂林郡、象郡,此後任囂擔任南海尉,趙佗則擔任龍川縣令,那趙佗則駐紮在了前線了。前210年,任囂準備對甌雒發動戰爭,不過還未行動就去世了。此後,趙佗繼承其事業,對甌雒國開戰。
秦征百越
這場戰爭並不順利。由於甌雒人射箭技術高超,趙佗損兵折將,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變為了傳說。《交州外域記》記載:「後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安陽王有神人名臯通,下輔佐,為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殺三百人」。後來,趙佗和安陽王聯姻,以平江為邊界,但是平江在哪裡已經不可考了。後來,秦朝滅亡後,趙佗稱王,建立了南越國。在南越國時期,趙佗才滅了甌雒國。
秦朝行政區劃版圖
近幾十年來,越南在考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發現了紅河三角洲的青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聯繫。1954年,馮漢驥先生在紅河三角洲進行考古,發現了「船棺」,而這種「船棺」也在四川多處發現,而且都是秦滅蜀之前的;越南北部出土了無胡蜀式戈,這是源於成都平原的一種兵器,出現於戰國早期,秦滅蜀後走向消失,可見是古蜀國特有的。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陝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在越南考古,這次出土了幾乎和三星堆一樣的玉璋。
三星堆玉璋
通過一系列的考古發現,人們基本能夠確定越南北部的早期青銅文化就是古蜀人南遷建立的,那麼甌雒國的存在也就有考古證據了。再結合種種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確定當時的紅河平原的確有甌雒國,該國直到秦亡後才被趙佗征服,因而不屬於秦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