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將中的趙雲死後,諸葛亮只是隨便哭了兩聲。
可當聽聞張苞的死訊時,諸葛亮卻哭到吐血昏厥,這是為何呢?
難道在諸葛亮眼中,陪伴他共患難20多年的趙雲,還比不過一個小小的張苞呢?
這裡面其實大有玄機。
公元228年的農曆九月,諸葛亮接到了一封信,信是東吳送過來的,請求蜀國聯合攻打曹魏。
諸葛亮正打算再次北伐呢,這真是剛打瞌睡,就有人來枕頭。於是他召集諸將,打算先開個動員會。
就在此時 一陣風吹來,竟把門前的松樹都吹斷了,眾人正要笑罵一句風大,轉頭卻看到諸葛亮面色凝重,因此都不敢再笑了。
只見諸葛亮起卦占卜,許久得出一個結果:,又要損一員大將,不知會應在誰身上!
那些大將都在嘀咕:丞相又在裝神弄鬼了,我可不信他真有這麼靈!
眾人繼續喝酒,忽然間,侍衛進來稟報,說是趙雲的兩個兒子求見,諸葛亮心中一驚:難道是子龍?
趙雲的兒子進來就哭,說:父親昨夜三更病逝。
眾將聽聞,無不痛哭。但是諸葛亮只隨便哭了幾聲,便讓趙雲兩個兒子去成都報喪。
而在張苞死的時候,諸葛亮表現卻很誇張。
當時蜀軍大破魏軍,忽然有使者從成都而來,說張苞死了,諸葛亮聽了以後,放聲大哭,哭得口吐鮮血,甚至因為悲傷過度,昏厥了過去。
等到救醒了之後,諸葛亮也是卧病不起。
當初劉備創業時,關、張、趙雲、諸葛亮,都是集團的元老,他們從無到有,建立了蜀漢基業,是同生共死的情誼。
關、張、劉陸續去世,當年的老兄弟,只剩下趙雲了。
按理趙雲去世,諸葛亮應該更傷心。為何卻是張苞去世,他更加悲傷呢?
甚至比劉備去世時,還哭得厲害?其實原因就在原著的一首詩中。
前文我們說了二人去世時的情況,趙雲去世時,正是二次北伐開始的時候,蜀漢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此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那肯定是軍心啊,曾經的五虎將威名赫赫。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各路人馬都吃了虧,只有趙雲在不利的情況下,不損一人一馬,在魏軍的主力中全身而退。
雖然關、張、黃、馬都已去世,但是常勝將軍趙雲還在,眾將心中就有底。他們認為,即便是北伐失利,有老將趙雲帶領,大家也能安全撤回來。
現在趙雲死了,蜀漢難免軍心不穩。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不能表現得太過傷心。
如果他哭得太慘,那麼眾將肯定會想:趙雲將軍去世了,丞相是不是沒把握了,要不然他哭得那麼傷心幹嘛?
而諸葛亮表現得不太傷心,只按正常步驟處理趙雲後事,眾將則會鎮定不少,認為諸葛亮很有把握,即便是沒有趙雲,北伐也能勝利。
但張苞去世,諸葛亮為何那麼傷心呢?羅貫中借一首詩說明了原因。
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張苞是張飛的兒子,第一代名將去世後,他們的繼承人沒幾個能看的,但張苞不一樣,他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彪悍,最主要的是他年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諸葛亮如果多加培養,張苞以後會是獨當一面的名將,不說以後的事,就當時的北伐,張苞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所以詩中說「無人佐鞠躬」,鞠躬就是指諸葛亮說的鞠躬盡瘁,意思是張苞去世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基本很難完成了。
正因如此,諸葛亮才哭得吐血。他不僅是為張苞而哭,更是為理想破滅而哭,為不能履行對先主的承諾而哭。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雲與張苞的死因不同。
第一次北伐時,趙雲已經70出頭了,諸葛亮那時才50幾歲,便感覺自己時日無多,趙雲一生戎馬,身體多處暗傷,70多歲的他,也沒久好活了。
所以對於趙雲的死,諸葛亮早有心理準備,而在趙雲的兒子報喪前,諸葛亮又占卜算了一卦,他大致算出了趙雲將死。
所以趙雲的死,諸葛亮心中有好幾道緩衝,陽壽耗盡,壽終正寢,對於趙雲來說是最好的結局。
所以等到真的聽到趙雲去世時,也就沒有表現得那麼悲傷。
張苞就不同了,他風華正茂,陽壽本來還有幾十年。
可是第二次北伐時,他與關興、王平等人,去追殺郭淮、孫禮,郭淮二人見張苞趕到,連忙棄馬爬山而逃,張苞立功心切,也想棄馬去追,但又擔心沒馬追不上,於是他冒險騎馬走山路,不想摔入了山澗中。
還好他命大,只是摔破了頭,回去養養傷就好了,諸葛亮也是這麼想的,認為大將受傷很正常,就讓人送張苞回成都養傷,傷好了再來前線。
可誰也沒想到,張苞就因此去世了。諸葛亮措不及防,驟然聞此噩耗,定然是傷心欲絕。
諸葛亮天縱奇才,一生為復興漢室而奔走,活活累死在北伐的過程中。
可惜蜀漢後期人才凋敝,否則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三國統一在誰手中,尚未可知。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後人想到這位千古名相,只能是「長使英雄淚滿襟」。
本文由老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