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紀念日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今年9月30日是第9個「烈士紀念日」。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奠基。歷經歲月洗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愈加熠熠生輝,鐫刻著中華民族對先烈的敬仰。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公祭活動,以國家之名義,緬懷英烈、致敬英雄。
曾記得,2021年9月30日,我作為退役老兵代表來到銅陵烈士陵園,參加銅陵市第8個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這天上午,銅陵烈士陵園顯得格外莊嚴肅穆,來自全市各條戰線的代表佇立在笠帽山烈士紀念塔前,神情莊重,嚴肅認真,向烈士默哀致敬、敬獻花籃,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祭奠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隨後,全體人員依序沿烈士紀念塔繞場一圈,向烈士紀念塔敬獻鮮花並駐足瞻仰。
銅陵,是安徽皖南地區較早出現革命火種的紅色熱土。1931年1月,凌霄等人在義安區西聯鎮錢灣村成立中共銅陵特別支部,這是當年銅陵地區最早成立的地下黨組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銅陵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銅陵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長期在敵強我弱的狀態下堅持鬥爭。從1938年新四軍進駐銅陵抗戰開始,銅陵老區就是皖江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皖南事變中,銅陵黨組織掩護突圍新四軍穿越封鎖、渡過長江;在日、偽、頑重重包圍中,堅持武裝鬥爭,並保證了江南地區和江北新四軍七師聯絡暢通;在解放戰爭期間,銅陵黨組織和地下工作者積极參与渡江偵察,完成配合解放軍渡江作戰任務,為整個渡江戰役的全面勝利和全中國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銅陵便以「江南解放第一城」和「渡江第一船登陸點」的獨特殊榮永載共和國的史冊。據史料記載:銅陵僅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在此英勇犧牲的烈士就有800餘名,銅陵烈士陵園有一處「銅陵烈士英名牆」,記錄著1605名銅陵籍和在銅陵犧牲的革命烈士的名字。
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激勵後人為振興中華、建設銅陵而奮鬥,原銅陵縣委、縣政府於1958年在笠帽山頂建成烈士紀念塔,定名為銅陵烈士塔,是銅陵地區革命先烈的集體象徵。1992年10月,原縣委、縣政府對塔身進行了維護保養,加強了烈士塔周圍的綠化工作。2006年,原縣委、縣政府再次對烈士塔進行整體修繕,還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和一條長約340米的上山水泥路。烈士塔為鋼筋水泥質地,塔高30米,塔系三層正方形實心建築,東、南、西、北四周分別刻有「光明日月」「氣壯山河」「永垂不朽」「萬古長青」十六個大字。每年清明節前後,銅陵市、區各部門、單位、學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到此拜謁憑弔,緬懷革命先烈,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嚮往明天。
顯然,每年的公祭活動,都是一次黨史、軍史的再教育,都是一次英烈精神力量的鼓舞,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今天,是無數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無疑,緬懷英烈、致敬英雄,蘊藏著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無論是革命領袖、英模人物還是普通的奮鬥者,他們都把自己的一切無所畏懼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因而,國家選擇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這既是對鴉片戰爭以來為民族獨立、祖國富強、人民自由幸福而前仆後繼的人民英雄的永遠銘記,又是對人民共和國歷史的鄭重回眸,更是對千千萬萬犧牲烈士的莊嚴承諾,彰顯「吃水不忘挖井人」、國慶不忘祭先烈的革命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英雄、敬仰先烈。今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無不凝結著無數先賢和英烈的奉獻付出乃至巨大犧牲。」由此可見,對革命英烈的態度,最能檢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
從國民情感到國家責任,我們追尋的是一個個英烈精神,是觸摸國家的滄桑歷史。通過紀念英烈,緬懷英烈,旨在讓我們的國民更加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使我們的民族更加具有旺盛的凝聚力。因為,一個永遠不會忘記英烈的民族,一個真正敢於表達真實情感的國家,必定是更有希望,必定是更能贏得尊重!不言而喻,我國設立烈士紀念日,充分表達的是我們國家及其人民對英烈的崇敬,宣傳、組織、引領、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十分鮮明。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歷來具有不畏強暴、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9月30日,在這個永遠值得國民銘記於心的日子裡,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並一同致敬英烈,在英烈精神的鼓舞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勇前行在第二個百年新的征途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第9個「烈士紀念日」來臨之際,筆者僅以此文,向為新中國建立和發展為之奮鬥獻身的英烈致敬!向1605名銅陵籍和在銅陵犧牲的革命烈士致敬!
作者:詹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