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鳳凰衛視邀來高崗夫人李力群做客《我的中國心》欄目組。
老太太已94歲,見證了我國歷史上無數事件。
在李太太的口中,一樁樁革命往事被娓娓道來。
當人們從那數十年的歲月中醒來時,大家這才發現,這位太太的身份絕非「高崗夫人」便可形容的。
毛主席當給她當媒人、周總理為她開「綠燈」、紅二代們心心念念的好校長,都是這位傳奇女子一生的註腳。
毛主席當了媒人
「第一次從西安出發往延安去,第一天走了一百里,然後我腳上都打上泡。」
李力群所說的這段往事發生在她17歲那年。
那時抗日戰爭剛爆發不久,延安作為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湧入。
雖然父親是國民政府縣長,但李力群卻深受作為中共黨員叔父的影響,決心投入紅旗之下。
拿著叔父上級朱瑞寫給林伯渠的推薦信,她邁著稚嫩的雙腳第一次走向了遠方。
從江蘇邳縣輾轉到西安,再從西安走向延安,這位徐州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的高材生只有一個感覺——疼。
「疼得簡直沒有辦法哭,到了兵站就給我水,大家燙腳,同學互相把泡給點破,哎呦,那疼得直哭。後來,那同學說,你還哭,你到底是小孩子,疼一點有什麼,結果第二天天不亮又得走,疼也得走,弄了一個秫秸棍,拄著棍走到延安已經是11月,都快年底了。」
她講,對一個17歲的丫頭來說,那段路確實不好走,可後面走多了也就習慣了。
來到延安時,已進入冬季,雖天寒地凍,可李力群卻覺得心裡有一股暖流湧起,因為她終於來到了實現理想的地方。
在延安的日子平淡而充實,李力群在根據地里力所能及地做著自己能做的事。
1938年7月,被派去延安陝北公學學習的李力群靠著自己優異的表現入了黨。
付出獲得認可後,李力群的幹勁更足了,之後又擔任了陝甘寧邊區黨委秘書處秘書。
隨後有著藝術細胞的她便又去往柳林區委擔任宣傳科科長,專門負責辦報與繪畫。
在根據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她遇到了高崗。
「第一次見到他,他高高的個子,他有時候講的話,我都沒聽明白,他那土話,聽不懂。他講課,我們都是坐在地下,沒有桌子,也沒有椅子,他講課也是站著在那兒講課,他講課又沒有本,又沒有,他就是那麼講。」
談及丈夫,李力群的臉上滿是追思。
李力群與高崗相識於黨校。
在1940年,35歲的高崗拉著20歲的李力群,說要去見毛主席。
李力群跟著高崗一起去了楊家嶺。
在毛主席的熱情招待下,他們一同吃了頓便飯。
哪怕時隔70年,李力群還是記得那時的飯菜——一碗辣椒炒雞蛋,一盤土豆,一碗小米飯,毛主席還有一小碗炸的紅辣椒。
就在這隻有幾樣菜的飯桌上,毛主席做媒給兩人定下了婚事。
幾天後,在一份鐵鍋雞的見證下,兩人成了婚。
紅二代們的好校長
對革命道路上的貢獻,李力群很是謙遜,可毛主席卻不答應。
他曾給予李力群很高的讚揚:「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辦的育才學校,養活了軍隊幹部子弟。」
成婚後,李力群一直跟隨丈夫走南闖北,隨著1948年遼瀋戰役的結束,她也跟隨部隊入關,與她一同的還有諸多紅軍幹部們的孩子。
這些孩子大多數最後隨軍南下了,可還剩不少學生在東北亟待安置。
師範出身,之前又干過組織工作的李力群便接過了這個擔子。
最初李力群也害怕自己做不好,可組織部部長張聞天還是拿「為了革命後代試試」當理由說服了她。
對於自己的校長生涯,李力群談得不多,可當年的學生卻說了很多。
這所建在瀋陽的學校幾乎全是由李力群一手操辦的。
劉春和伊力的大兒子劉歌是當年學校里的一份子。
他回憶時講,學校是由李力群選址的,她最後看中了中山公園東北面的東北軍區衛生部大院。
校名這事,李力群則交給了更有文化的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
對方仿照陶行知所辦的育才學校,為學校取名「東北第一育才學校」,說以後還可以辦第二、第三育才學校。
有了學校和校名,剛忙完的李力群便開始操心起師資問題。
在她的精心挑選喜愛,全國各地選調了一批師資過來。
1949年5月1日,東北第一育才學校正式開學。
一個幼兒班、4個年級共190人就是學校最初的學生規模,李力群的兒女也在其中,其後諸多幹部子女也被送了進來。
為了管好學校里這群皮孩子,向來溫柔的李力群扮起了黑臉。
在學校里,你總能看到那個永遠梳著短髮的清瘦「媽媽」到處巡邏。
1952年入讀育才學校幼兒班的張自力講,李力群那時不分晝夜忙在學校,事無巨細親自過問。
李力群說,她當年訂的規矩很嚴格,孩子們都是革命同志的後代,有些甚至沒了爹媽,她不敢往鬆了教,怕對不起同志們。
孩子們在早上聽到廣播里的兒歌后,要在十分鐘內起床,然後趕去操場做操,隨後才是早飯時間。
浴池則一周開放兩次,阿姨要把孩子們從頭洗到腳,衣服、床單什麼的也是一周換洗兩次。
這裡的規矩不但管著孩子,也管著大人。
師生進出要憑出入證,一周僅允許出入一次,回校後還得立馬做消毒。
若是碰到家屬探親,哪怕登記後也只能在收發室見見孩子。
遇見放假,學生則要在周日六點之前返校,先測試完體溫才能入校。
在這些規矩之外,李力群則處處透著股溫柔。
學校是周一到周五上課,每到周六都會有警衛來接,等周日下午才送回學校。
為了免得親人未在身邊的孩子孤獨,李力群常常帶著孩子分批去到自己過周末。
坐落在三經路二號的三層小樓是許多孩子的童年回憶。
剛開始時學校伙食實行供給制,伙食很差,幼兒班的孩子們沒有牛奶吃。
心疼孩子們的李力群則到處跑資源,最後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那裡求來了200頭奶牛。
千辛萬苦從內蒙運回瀋陽後,又專門組織人手修了個養牛場,讓學校里的孩子們都喝上了牛奶。
在李力群的四處奔走下,原本貧瘠的餐桌開始變得豐盛,牛奶、麵包、香腸、餅乾、冰激凌等等東西被送到孩子們面前,一周都不帶重樣的。
為了不讓孩子們受冷,李力群還和老師們一起用解放軍繳獲的軍用毛毯為孩子們做衣服。
在她的努力下,建校3年後,學校便有了127位勤雜人員,專門為孩子的生活提供保障。
等國家條件改善後,她還專門成立了裁縫室,請老師為學生們設計和製作各季的衣服。
除了這些事上的付出,李力群還是許多孩子的恩人。
在學校里,李力群對所有孩子都一視同仁。
她知道誰是誰的孩子,卻絕不因此多看一眼,以至於孩子們一起生活著,卻搞不清楚彼此的背景。
對孩子,李力群很上心。
劉歌在5歲時便被送來了學校,李力群一直關愛有加,在採訪時劉歌也直白說道:「李媽媽對我有養育之恩。」
有一次劉歌不小心在操場鐵塔上摔傷了頭,血止不住地往外流,眼看就要不行了。
最後在李力群的拚命送醫與組織獻血下才活了過來。
談起這樁往事,劉歌還開起了玩笑:「病好後說漢語不再結巴了,但蒙古話漸漸忘了。」
李力群創辦的這所東北第一育才學校,賀子珍也帶李敏也來過。
那時候從蘇聯回國了一批幹部子弟,李敏、博古之女秦吉瑪和林彪大女兒林曉霖等人皆在其中。
這些孩子許多都不會說中文,李力群便特聘了一位精通中俄兩國語言的老師來上課。
等到周末,她為了讓孩子們更快熟悉祖國,則直接帶他們到家中補課。
孩子們不習慣吃饅頭,她便跑去西餐廳去學做蘇聯的「列巴」。
李敏最開始不會用中文寫信,於是李力群便鼓勵她用俄文寫。
當主席接到信後,開心的讓攝影師徐肖冰去往育才學校給女兒拍了照片,以解相思。
清貧仍見本色
劉歌講,離開學校後,他再見到「媽媽」是在數月後的北京。
那時劉歌因父親職務調動而離開學校。
高崗在不久後出任國家計委主席調入北京,李力群也放下手中工作隨之入京。
初時,李力群一家住在三里河的國家計委籌建處,後面搬到了東郊民巷8號院。
這裡曾是法國大使館,地勢很闊,有百畝地大小,幾十間房。
期間,劉歌曾隨父母來這裡探望,其他東北育才的學生,也會有人在寒暑假時來這邊找校長李力群玩。
可當時間來到1954年8月,放暑假回京的學生卻發現,這裡已經人去樓空,他們找不到那個疼愛自己的校長了。
後懷有遺腹子的李力群攜著4個孩子去往了新家——王府井附近的一處四合院。
這是周總理親自安排人帶她去挑選的。
年僅34歲的李力群需要獨自承擔起家庭的重任。
對於那段時光,李力群談及時很感慨。
將腹中孩子生出後,她的感覺依舊是喜悅。
白天要上班,她便請來陝北老家的人來照顧剛出生的高燕生,老鄉們都很願意幫這位堅強的同鄉。
對於李力群的困境,一向公正的周總理也為她開了綠燈。
在毛主席的批准下,國家為李力群的孩子們提供了補貼,算作國家來進行撫養。
周總理的也並未辜負。
當兒子高毅想回蘇聯發展時,李力群勸他說:「國家這麼重視你們這些『4821』(指1948年被派到蘇聯留學的21個高幹和烈士子弟),就先不要去蘇聯,盡量報效國家。」
就此,高毅因此留在了國內。
2010年,李力群搬去北京站附近的一所平房院落生活。
此時已經九旬高齡的她依舊「不安生」。
李力群講,每到秋天,她便會準備一大桌貓耳朵請人來吃,她很喜歡大家圍在棗樹下一邊吃棗東西一邊閑聊。
李力群愛講曾經的事情,談到延安,便會說起自己用兩頭羊贖回老鄉兒子李鐵映的事,談到日本戰敗,便會提起她從戰俘里為育才學校帶回了一個護士。
從李力群90歲開始,當年育才學校的學生們便會為她祝壽,最多的一年來了100多位學生。
隨著年齡的增大,李力群已經不大聽得見聲音了,很多時候都要用寫字來交流。
可看著孩子們模糊的樣子,她還是會笑著笑著就流下了眼淚。
談到當年的事情,當孩子們唱起曾經的兒歌,李力群的眼淚都會不停地掉。
這時候便會有人打圓場,開始講當初那20頭奶牛怎麼樣了。
李力群的一生經歷了很多,也留下了許多。
2020年4月6日21時37分,李力群因病在北京逝與世長辭,享年百歲。
在靈堂里,學生們集體為她送上了一個花圈,輓聯上寫著「不忘培育之恩,永遠懷念李校長」。
信息來源:
鳳凰衛視《我的中國心:高崗》
中國警察網《揭秘:哪位中國領導人2006年曾探望高崗遺孀?》
中國新聞周刊《李力群百歲辭世:她是眾多紅二代心中永遠的「李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