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唯一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總計260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7分鐘)
舊事重提,久違了。
五代十國時期,對於當今社會的人們來說,既遙遠,又無趣。至少,省愚是這樣認為的,很恐怖的幾十年,打打殺殺,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但是細看這段歷史,還是會發現一些值得一說的人和事。
今日我們就聊聊五代的後晉高祖,石敬瑭的故事。
標題基本上已經為此人定調了,所謂,遺臭萬年。
據說是石敬瑭的畫像
- 沙陀人?羯人?
公元892年3月30日,石敬瑭出生。石敬瑭的父親漢名喚作石紹雍,但是由於石家本身不是漢人,而是胡人,考證出石紹雍的胡名叫作「臬捩雞」(nie4 lie4),感覺有點奇特的樣子。
怎麼會有如此奇怪的名字呢?據《新五代史》提出,石家本是沙陀人。
那麼問題來了,沙陀人是什麼人?
沙陀屬於突厥語族旗下的一個分支民族,一說突厥語族,如今的土耳其人,亞塞拜然人,土庫曼人(土庫曼就是「突厥人」的意思)、烏茲別克人,都是所謂突厥人的直接或者旁系的後裔。所以,沙陀人應該是個什麼樣的形象,想必各位看客或許已經有了分寸。
但是,反轉來了。後來接替石敬瑭做後晉繼任皇帝的其侄子石重貴的墳墓在近代挖掘出土,其墓誌石上清楚的寫著石重貴是南北朝時期羯族首領石勒的後裔。關於混亂的南北朝,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講。
這裡說說石敬瑭的宗族,個人認為,說他是石勒的後裔,有強行附會古人的嫌疑。首先,石勒並不是什麼好人,石敬瑭家族最初應該也不姓石,所以,他是沙陀人的可能性更大。
沙陀部族,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早已被淹沒,亦或是融入了其他民族。
- 後唐諸鎮節度使
公元926年6月3日,後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即位稱帝,史稱後唐明宗。李嗣源其人是唐朝晚期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養子,這句話圈為重點,後面會考。
由於石敬瑭的父親石紹雍也算是為後唐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後唐追封石紹雍為太傅,也是因此,石敬瑭在後唐時期,受到重用。
彼時彼刻,正是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演繹到極致的時段。史載,石敬瑭自幼年便擅長弓馬,寡言笑,喜讀兵書,作戰時身先士卒,勇猛異常,深得李嗣源賞識,為其親兵將領,被招為女婿。
公元926年,59歲的李嗣源在34歲的石敬瑭的力勸與積极參与配合下,發動鄴都之變,取代後唐的第一位皇帝李存勖,即位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石敬瑭可算是有擁立之功。
老丈人李嗣源執政那8年,女婿石敬瑭權傾朝野,一度歷任保義、宣武、天雄、河陽、河東諸鎮節度使。節度使是個什麼官職呢?放在如今的環境下,不好做比喻,各位看客您理解為當地的軍政民賦總管第一人即可。
- 求援契丹攻後唐
933年12月15日老丈人李嗣源死了,接替皇位的是石敬瑭的小舅子李從厚。這小舅子比石敬瑭小了22歲,李從厚出生之時,其父李嗣源已經47歲。
李從厚即位時,不過是個19歲的年輕人,在當時已經41歲的石敬瑭面前,完全沒有鬥爭手段與人脈實力。但是當時,石敬瑭還是並未露出自己的獠牙。一年後,李從厚死了,除掉他的是其義兄李從珂。李從珂便也取代李從厚,成為後唐的第三位皇帝。
蟄伏三年的石敬瑭,暗自進行串聯。公元936年農曆五月,44歲的石敬瑭再次被調任藩鎮,石敬瑭隨即懷疑李從珂對其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立刻派兵討伐,兵戎相見,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同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
此時,已經年近知天命的石敬瑭,做起了自己的皇帝夢,並且,很快就實現了。
- 委身亞父稱兒皇
幫助石敬瑭攻打後唐的是誰?是遼國契丹人,所以,石敬瑭也只能受到遼國的策應。
公元936年農曆十一月,石敬瑭受遼國的冊封為大晉皇帝,一個皇帝居然要受到外族的冊封,這不是附庸關係是什麼。受封后,遼晉聯軍,或者您也可以理解為主僕關係的聯合部隊向後唐洛陽城進軍。一個月後,後唐不敵,其末帝李從珂縱身入火海,後唐滅亡。
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協助下,奪得了中原地區的控制權,做上了當初只能被窩裡偷偷想想的真皇帝。但是,他在契丹人面前的那種態度,令人作嘔。
我們前文埋下過伏筆,
石敬瑭,892年出生;
他的岳父是李嗣源,867年出生,兩人相差25歲,實實在在的岳父叫「爹」也是應該的;
李嗣源的義父是李克用,856年出生,兩人僅相差11歲,不知道李嗣源會不會把李克用叫「爹」。
另外,李克用與契丹人耶律阿保機結為兄弟。
耶律阿保機,872年出生,建立契丹國,後來其子將國號改成「遼」,追尊為「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的次子耶律德光,902年出生,後來成為契丹國第二位皇帝。
所以綜上所述,892年出生的石敬瑭就比902年出生的耶律德光小一輩。著實,石敬瑭因此在國書上稱呼耶律德光為「亞父」,稱自己為「兒皇帝」,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遺臭萬年的梗自此出現,與幾百年後的南宋趙構向金國稱臣相得益彰。
- 進獻燕雲十六州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千百年來,此道理皆不假。
契丹人既然幫助石敬瑭奪得了他想要的東西,也會索取走自認為有用的物件,並且,在出兵前就已經約定好,這次契丹人要的是「燕雲十六州」。同時,這一舉動,影響了後世400年的歷史。
首先我們看看所謂「燕雲十六州」分別是哪裡。
幽州:今北京市區
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
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
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
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
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
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
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
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
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
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
應州:今山西朔州市應縣
寰州:今山西省朔州市東部地區
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
簡單總結一下,也即是今北京、天津、張家口、滄州、大同、朔州,一大片土地,全部進獻給契丹,自此始,中原地區的北方屏障丟失四百餘年。什麼時候收歸中原王朝所有的呢?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攻克元大都,隨即收回。
- 青史留名為哪般
石敬瑭,向契丹人稱「兒」,割讓燕雲十六州,甚至他最後的死,都與契丹人有關。
史載,公元942年,石敬瑭「憂憤而死」,苟活50歲。其憂憤的原因是受到了契丹父皇帝的責問,責問的原因是,石敬瑭的手下接受了吐谷渾部族的投降,讓他的契丹爸爸們不爽了。
至此,一個青史留名的小丑形象,已經呼之欲出。
其死後至今一千多年,各位指點江山的人,對於其齷齪的一生都給過較為中肯的評價。下面提兩位不出名人士的評價,我們看看這裡面的端倪。
元朝時期的儒士郝經如此評價石敬瑭,「稱臣呼父古所無,石郎至今有遺臭。」
到了清末民初,歷史學家蔡東藩評價到,「惟石敬瑭乞憐外族,恬不知羞,同一稱臣,何如不反,既已為帝,奈何受封,雖為唐廷所迫,不能不倒行逆施,然名節攸關,豈宜輕隳!」
此時此刻,省愚也想不到如何去理解石敬瑭這樣的行為,天怒人怨之下,石敬瑭在青史的小丑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