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替張治中「討債」,笑問江渭清:你借的錢還了沒?

  • 前言

眾所周知,毛主席一向很少參與別人的私事,但卻在「和平將軍」張治中面前多次破了例。

據記載,毛主席曾兩次替張治中向江渭清「討債」。

第一次是在1949年。毛主席在得知江渭清欠了張治中2000元後,嚴肅說道:「從現在起,江渭清連本帶利開始償還,中證人毛澤東。」第二次是在1958年。這次,毛主席上來直接笑問:你把錢還給文白將軍了沒有?

這是怎麼回事?江渭清為何會欠張治中錢?毛主席又是如何替張治中「討債」的?毛主席和張治中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交往佳話呢?


  • 【張治中與我黨的交集】

看到開頭,筆者相信一部分讀者會有這樣的疑問:張治中不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嗎?還曾是蔣介石的「心腹重臣」、「得力猛將」,怎會後來與毛主席交往甚好呢?

其實啊,張治中不僅有著「和平將軍」的美譽,還是眾多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唯一一位手握重兵、卻從未在解放戰爭期間帶兵與共產黨對陣的將領。

這是怎麼回事呢?別著急,咱們從頭聊起。

1890年,張治中出生於安徽省巢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出於對當時局勢的厭惡與痛恨,張治中憑藉著卓越的才能進入黃埔軍,自此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黃埔軍校就讀期間,張治中憑藉足智多謀的頭腦和嚴於律己的態度,深得蔣介石的賞識。到1925年,35歲的張治中被提拔為國民黨司令部副官長,一舉成為了老蔣身邊的紅人。

大革命時期,雖然張治中一直跟隨蔣介石,但他一直同中共保持著友好關係,與我黨高層領導人周恩來等人之間的私交卻從未間斷,在國共關係上一貫主和。

即使後來國共合作破裂,張治中對中共也從未產生過敵意。他手握重兵,卻不願打內戰,甚至多次違抗蔣介石的命令,直言勸告老蔣「國內要以和為貴」。抗日戰爭期間,張治中又多次在國軍內部強調大敵當前,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保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伸出罪惡之手。

可以說,張治中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積極與我黨和平共處、開展合作的國軍將領,也正是因為如此,張治中與我黨中許多中央領導都有私交,其中也包括毛主席、周恩來等人。

對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老蔣對張治中產生了不信任,並安排戴笠前去收集張治中通共的證據。可一番調查下來,戴笠非但沒有找到張治中的任何「劣跡」,反而還了解到了張治中雖手握重權,卻從不拉幫結派、以權謀私的高尚行為。

如此一位忠誠、坦率之人,在當時眾多的國軍將領中可謂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於是蔣介石便再次放心地對其委以重任。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為了促進國共之間的和談、保護毛主席的人身安全,張治中多次陪同,創造了「三到延安」的佳話。

第一次是在1945年的8月27日。

當時張治中親自到延安將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接到了重慶。期間,為了保護毛主席的安全,張治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重慶,毛澤東與周恩來等人被安排住在了紅岩八路軍辦事處,張治中考慮到紅岩地處郊外,同各界人士交流不便,便主動騰出了自家在曾家岩的住處「桂園」供毛澤東使用,自己一家則搬到了郊區的一所民房裡。為了安全起見,張治中除了增加警衛力量之外,還安排了自家工作人員親自負責毛主席的生活,不讓任何外來人員插手。

第二次是在同年的10月11日。

國共之間達成協議,簽訂完「雙十協定」後,10月11日,張治中親自陪同護送毛澤東飛返延安。而這,是張治中第二次到延安。

為了答謝「張治中連續兩次親臨延安迎接毛主席」的深厚情誼,當天晚上,我黨在延安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迎宴會。臨走前,毛主席又禮尚往來,親自陪同張治中到機場為他送行,並且稱讚張治中道:「你為和平奔走是有誠意的。」

第三次是在1946年3月初。

1946年蔣介石公然撕毀協議,挑起內戰,為了執行國共雙方的停火協定,張治中於1946年3月初再次來到延安…

這三次親臨延安,無不體現了張治中熱愛和平、關照我黨的精神。儘管身處在國軍陣營中,但他卻始終站在民族的立場上,把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放在第一位,所以他才會和我黨越走越近,並且贏得「和平將軍」的美譽。


  • 【兩千元借款的由來】

解放戰爭爆發後,國軍不得民心,連連敗退,中共勝利已成定居。

1949年,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來到北平談判。期間,在周總理情詞懇摯地勸說下,張治中被深深打動,考慮再三,他最終決定留在北平,並與中國共產黨人合作共事。

同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召開,作為特邀代表,張治中也參加了這次會議,與眾多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少數民族、海外僑胞的代表們一同在這裡共商即將誕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立國方略、大政方針。

當時政協的全體代表們主要是住在北京飯店、六國飯店以及翠明庄這三個地方,而張治中則是被安排在了六國飯店。飯後,毛主席親自前來六國飯店看望張治中。

二人正在交談的時候,張治中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便驚喜地喊道:這不是江渭清團長嗎?江渭清聽到有人叫自己後便扭頭一看,發現大廳中央站著的張治中正向自己擺手,而他旁邊站著的竟是毛主席。

江渭清連忙整了整衣冠,激動地走了過來,向毛主席敬禮:主席好!

毛主席朝著江渭清點頭示意後,疑惑地問他倆怎麼會認識?要知道,張治中之前一直是國軍中的高級將領,擔任過湖南省政府主席,而江渭清只是我黨中的一個副團長,以二人的身份差距上來看,怎麼也不好打上交道。

面對主席的疑惑,張治中率先開了口:主席,江渭清團長,可是厲害得很吶!我可算是領教過。毛主席聽後更疑惑了,難道江渭清還做過什麼他不知道的事,竟能讓張治中都甘拜下風?

「確實!江渭清的確「將」過我一軍!」說完這句話後,張治中便緩緩道出了那件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抗戰時期發生的事。當時張治中正在湖南就任省政府主席,隨著張治中在湖南的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求他幫忙解決問題。為了不耽誤正常工作,他便立下了一條規矩:每逢周一、周三、周五接見來訪人員,每次不得超過30分鐘。

規矩剛定下不久,時任新四軍一支隊一團參謀長、副團長的江渭清便前來登門拜訪。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江渭清之所以前來找張治中,也是因為遇到了難事。

當時的紅軍雖說接受了國民黨的改編,但是國軍卻常常想方設法地剋扣紅軍的軍餉,戰士們吃不上飯也是常有的事。餓著肚子怎麼能打仗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江渭清便決定帶幾個兄弟去張治中那裡尋求幫助。

江渭清去的那天,正趕上張治中的接待日,剛開始他還不好意思提借錢一事,拐彎抹角地說了三十分鐘,也沒能說出來自己此行的目的,眼看著接待時間已到,江渭清也只得離去。

第二天,江渭清又來了,但不巧的是,這一天並不是張治中的接待日,於是門衛便攔住了他。無奈之下,江渭清只好沖著門口大喊:

「好、好,你不讓我進去沒關係,那就麻煩你轉告一下張主席,就說蔣委員長不發軍餉,我們新四軍沒飯吃,士兵都有怨氣,說沒飯吃就要上山打游擊!」


屋內的張治中一聽見此話,連忙跑出來問:江副團長,怎麼回事,戰士們為什麼說要上山打游擊啊?見張治中跑了出來,江渭清便將國軍扣發新四軍軍餉一事給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並問:民以食為天,飯都沒得吃,還怎麼抗日?

張治中聽後點了點頭,然後讓江渭清放心,說自己會想辦法。不料他話音剛落,江渭清便立即大聲道謝:那既然如此,我就代表全團將士們謝謝張主席的大力幫助!

江渭清突如其來的這句話聽得張治中是一臉懵,後來反應了一會才明白這小子在將他的軍!,自己已經答應了會替他們解決問題,於是便拿出了2000大洋給了江渭清…

原來如此啊!毛主席聽完此事後爽朗地笑了起來,然後拍著江渭清的肩膀問道:

「真有這麼回事嗎江渭清?不會是張先生杜撰出來的笑話吧?」

對面問話的是毛主席,江渭清自然也是半點不敢撒謊,點頭道說:是有這麼回事,主席。也許是怕主席會覺得自己是賴賬之人,江渭清又連忙解釋道,說自己當時也實屬是被逼無奈,才會出此下策。

原來,當時軍餉告急的時候,那次他們一支團的解決辦法,是要求團中的5個常委每人回家借500擔稻子的錢,這可難壞了江渭清。要知道,他自從15歲鬧革命離家出走後。便與家中斷了聯繫,別說借錢了,可能自己家中都窮都揭不開鍋了。

在苦惱了幾天後,有人向他提議道,說張主席為人慷慨並且一直與我黨交好,或許去他那裡可以解決此事,於是他才決定去張治中那裡碰碰運氣。

江渭清又接著說道,當時五角錢就能買一擔稻子,自己借完錢後立馬就換回了4000擔稻子,等於說他一個人完成了全團的借錢任務…

一群人聽後紛紛大笑起來,隨後毛主席又嚴肅地說道:

「好啦,江渭清借張治中大洋2000元整,從現在起,江渭清連本帶利開始償還。中證人毛澤東。」

毛主席的本意是想親自作證人,監督江渭清還清,但卻聽得張治中十分羞愧難當,連忙補充道,當時是自己考慮不周,不知道新四軍的兄弟們沒飯吃,如果早知道,又何須江渭清來「借錢」呢?這些錢也算為革命做了點實事,不用江渭清還了。

誰知毛主席聽後堅決不同意,並向張治中說道:你剛在北平安家,需要用錢的地方肯定不少日後如果有用錢的地方,儘管向恩來開口,我們一定能夠滿足你的要求。

這次閑聊過後,這筆欠款便被毛主席掛在了心間,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1958年9月29日,毛主席與張治中再次遇到江渭清時,主席再次問他道:「你借張治中的錢還了沒有?」

「還沒有。」江渭清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你可別忘了還吶。」毛主席再次跟江渭清強調道。

主席的這番話令張治中更加動容,他沒有想到,自己的一點小事便被毛主席如此的挂念。

而毛主席之所以會一再囑託江渭清記得還錢,不僅僅體現出了其對共產黨人嚴明的紀律要求,還體現出了他對張治中無微不至的關照情誼。


  • 【肝膽相照的光輝典範】

新中國成立後,受黨中央的委託,張治中先後擔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毛主席對張治中十分看重,在做一些重要決策時,會詢問下張治中的意見。

比如,在新政協會議上確定新中國國名時,當時中央提出的建議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對此,張治中直言:「共和」便有民主的涵義,不必重複,可略去「民主」二字,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這個提議,之後得到了毛主席與參會者的一致贊同。

後來在關於國旗圖案的討論時,有人提出用三根橫杠做一幅圖案,分別代表黃河長江珠江。此時張治中又是第一個站出來表示不同意,他建議採用五星紅旗,其中一顆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其餘四顆小星則分別代表著四個階級。

這個提案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同意,毛主席也深表贊同,於是最終大家再次一致鼓掌通過。

毛主席對於張治中的關懷不僅僅體現在工作上、政治上,也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上,體現在無拘無束、談笑風生、互相關懷的情感交融上。

建國初期,毛主席非常的忙,可無論工作再繁忙,毛主席都總會到張治中家進行探望,而且一談便是兩三個小時。張治中也是毛主席家的常客,毛主席常邀請他們全家到自己家中吃飯。

而每當有外地送來的土特產時,毛主席也時常想著給張治中留一份。

有一次,山東膠縣的農村合作社為毛主席送來了三顆大白菜,每顆足足有二十多斤重。毛主席收到後。立馬派人送到了張治中家中一顆。張治中捨不得吃,便讓夫人用沙土栽在了一個大花盆中,一連在客廳里擺放了好幾個月。

1958年8月下旬,北戴河會議期間,毛主席更是邀請張治中陪他一起到南方視察。對於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張治中十分珍惜,他打算利用此次出行,將毛主席沿途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記住,匯成一本寶貴的日記。

9月10日上午8時,二人分別乘坐兩架飛機由北京飛往武漢。到達武漢後,毛主席顧不上休息,便直接邀請張治中前去長江游泳。遊了幾個小時後,主席仍是精神煥發、毫無困意,張治中不由得感嘆道:「毛主席體力康強,有異乎常人的地方。」

在接下來的視察過程中,張治中始終與毛主席形影不離,一路上跟隨他聽取各地黨政領導人彙報情況。而毛主席每到一地,也會積極地為張治中做介紹。

看到主席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張治中更加堅定當初堅持毛主席領導是正確的路線。

一路上,張治中沒有絲毫的懈怠,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全都給記錄了下來,足足有四萬餘字。在得到主席的批准後,張治中所做的這本日記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名字便叫做——《人民熱愛毛主席--隨毛主席視察散記》。

1969年4月6日,張治中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北京,享年79歲。道別儀式上,毛主席親自為他的這位老朋友送去了花圈,以表哀悼。

值得一提的是,張治中臨終前也不忘歌頌他的摯友,他在遺囑中寫道:

「我的後半世生活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眼看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 【結語】

毛主席給予了張治中推心置腹、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鼓勵,而張治中回報毛主席的則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誠。

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是符合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精神與原則的,是共產黨人與民主人士之間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光輝典範。

毛主席與張治中是好友,是密友,更是摯友,他們二人的友誼在歷史的長河不斷地被歌頌,為我們後世做出了光輝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