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韓信,屢敗盛唐大軍,打得唐朝兩皇帝膽寒,下場卻與李牧一樣

中世紀的吐蕃是不起的存在,松贊干布手中,僅用短短十幾年就從一個算不上國家的農奴制政權成為世界三大強國之一,三敗大食(阿拉伯),兩陷長安,即便中原王朝最強大時也屢敗其手。

1,吐蕃崛起

吐蕃面積最大時超過600萬平方公里,控制著南到印度恆河,西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中部,東距長安不足300里廣袤之地,835萬人口中漢人過百萬。


盛唐8000萬人口,松贊干布起家時吐蕃只有25萬人,打下蘇毗羊同後增加到40萬人口,雙方人口差距200倍,經濟差距400倍,但一切在強者前都不是事。637年,不願歸唐的吐谷渾降吐蕃後,松贊干布在639年迅速發起了松州之戰,吐蕃一次出動20萬鐵騎。


松州之戰誰勝誰負?《唐書》《資治通鑒》與《西藏王臣記》史料記載不同,但有一點千真萬確,松贊干布的逼婚很成功,娶到文成公主後得到了不少優秀工匠與先進科技。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後,642年尼婆羅也選擇了臣服,吐蕃人口暴增到250萬,從此邁上快車道,政治文化宗教律法工農業蓬勃發展,軍事工業突飛猛進,吐蕃弩、水波仞、矛翼、板斧、飛鐮等兵器破甲銳度甚至超過唐軍,吐蕃的鱗甲與唐軍明光鎧防護力也不相上下。


650年松贊干布死後,吐蕃與唐朝蜜月結束,開始了長達200年的戰爭。此時大唐朝君主是高宗,處於強盛期,文治武功世界首屈一指,先後滅西突厥(657年),獠人(658年),660年又滅契丹百濟鐵勒等國……面積達到1,243萬平方公里。


吐蕃也沒閑著,一統青藏高原後,不斷向南亞東南亞開疆拓土,兩大勢力集團衝突在所難免。當唐將蘇定芳、薛仁貴、黑齒常之、王孝傑等名將大殺四方時,吐蕃第一戰神論欽陵橫空出世。


2,天縱神將論欽陵


論欽陵,生年不詳,卒於699年,全名噶爾.祿東贊卓,卓越軍事家,政治家,其父祿東贊也是一代名將,被蘇定方擊敗而死。三年後,蘇定方去世,欽陵再無對手。


乾封二年(667年)祿東贊去世時吐蕃的贊普年幼,欽陵上下其手掌握了朝政,擔任論(宰相),「論」欽陵,論是官職。


咸亨元年(670年),欽陵率吐蕃軍隊攻佔唐朝的安西四鎮。高宗火冒三丈。朝堂之上,武將之首是薛仁貴,但高宗心裡也沒底,不知道薛仁貴能否敵過西蕃第1名將。


高宗把目光撒向薛仁貴,薛仁貴表示「陛下不必擔心」。高宗下令:封左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與左衛將軍郭侍封為副將,統兵5萬,會集當地兵馬征伐西蕃,立即啟程……


車粼粼,馬瀟瀟,大唐鐵騎盪起漫天征程,越過善洲(今樂都),一路風卷西南。


豈料,青海共和大非川一戰,因郭侍封冒進,10餘萬精銳唐軍8月時遭吐蕃戰神欽陵率領的40萬聯軍包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下被迫決戰。雙方烈馬馳騁,箭如蝗雨,唐軍完敗。薛仁貴被迫與欽陵簽訂條約敗走,被流放象州。


恥辱是無疑的,薛仁貴縱橫沙場數十年,滅九姓鐵勒,服高麗,破突厥,三箭定天山,脫帽萬人敵……是全大唐的驕傲,但敗了就是敗了,也拉開了欽陵輝煌戰績。


678年青海之戰,欽陵巧布迷魂陣,再次摧毀劉審之與李敬玄率的精銳唐軍18萬,黑齒常之趕來救援後,從容退走。


682年白水澗之戰,與唐將婁師德打成平手,退走。


682年,欽陵在唐朝柘、松、翼等州暴揍唐軍,搶走不少金銀財寶。


689年安西之戰,唐將閻溫古、韋待價西域VS欽陵,再次全軍覆沒,武則天大怒,責令斬閻溫古、流放韋待價。


692年,王孝傑激戰西突厥+吐蕃聯軍,大破阿史那陀子、勃論贊論、悉多於,欽陵因病未參與指揮。


696年洮州之戰,欽陵大戰王孝傑、婁師德,唐軍在素羅山下被擊敗,血流成河,戰死十餘萬,大將軍王孝傑被貶為庶人。


此外小戰中,欽陵率領的吐蕃軍隊也多次擊敗唐軍。很難想像,最強時的唐軍竟也難敵以少數民族政權。


3,借刀殺人

但戰爭畢竟打的是綜合國力,盛唐綜合國力遠勝青藏高原的吐蕃, GDP佔比當時世界58%,即便欽陵能用短促突擊戰術打敗唐軍,也無法摧毀巨無霸般的帝國,且自己內部矛盾重重。


欽陵對唐王朝的壓力,讓李治和武則天頭疼不已。


挾洮州之戰餘威,欽陵主動向唐朝議和,提出割讓安西四鎮與突厥十姓之地,遭武則天拒絕,武皇可不是割地求和之人,想議和,那就談唄。深思熟慮後,武皇派出流氓郭元振與欽陵胡攪蠻纏。


這個郭元振是個什麼人呢?濟州刺史郭善愛的兒子,和魏忠賢一樣,壞是壞,很有幾把刷子,八面玲瓏,否則不可能18歲就考上進士。這個官二代,常幹些人渣乾的事,如拐賣婦女,開辦賭場等,還私自鑄幣,壞事從673年一直延綿到796年。這流氓關係網龐大,名聲傳到武則天耳朵後,武則天本來準備治他的罪,但這貨寫了篇《寶劍篇》文章。武皇一看,確實是人才,又赦免了其,還讓其當了奉宸監丞,696年奉命出使吐蕃。


你別看這個郭元振干別的不行,挑撥離間絕不亞於慫恿趙王處死李牧的郭開,比秦檜有過而無不及。


到吐蕃後,其首先金錢開路,收買了大批吐蕃貴族代言,痛斥欽陵「目無君上,欺壓朝臣,傭兵自重,圖謀不軌……」


郭元振這些言論,與年輕的吐蕃贊普樨德祖贊的政治訴求完全一致,小贊普如今已長大,但權力卻被攝政王噶爾氏家族掌控,關係猶如鰲拜康熙的君臣,特別是聽到鄰邦只知有「欽陵」不知有贊普時,恨得牙根子出血。


上層離奸完,郭又組織了一幫人下層挑撥,鼓動人民對抗欽陵為發動戰爭強加的兵役徭役,忽悠百姓逃往唐朝。


欽陵也不是吃素的,派人抓郭元振,布達拉宮衛士與相府衛士劍拔弩張,郭元振趁機逃回唐朝,圓滿完成了任務。


公元699年,贊普與大臣論言合謀,以狩獵名義率大批騎兵前往欽陵駐地阿秦,斬殺欽陵黨羽2000餘人。


欽陵召集軍隊反擊,無奈大部分將領忠於贊普,欽陵兵敗自殺。肅反面不斷擴大,欽陵弟弟贊婆率千餘人降唐,被武則天封為歸德王、右衛大將軍鎮守紅源谷(今甘肅古浪西)。兒子弓仁也率吐谷渾部投唐,獲封左玉鈐將軍,後升至右驍衛大將軍、川郡王。


4,吐蕃風雲200年


必須為武則天智慧點贊,稍動心機,就解決了帝國最強大敵人,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吐蕃經此內亂,元氣大傷,公元700年,唐將休璟率唐軍猛攻接替欽陵的吐蕃大將麴蟒布,六戰六捷,吐蕃被打的滿地找牙,直到三法王之一的赤松德贊上位,才恢復了元氣。


安史之亂後公元762年,吐蕃20萬大軍攻陷長安,唐代宗李豫匆匆而逃。790年吐蕃成為強大帝國,實控面積包括如今青海,新疆,西藏,甘肅,寧夏,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中部以及我國四川雲南一部。


評析:


綜合而論,欽陵比韓信白起李牧高明的多,這些人,只是純粹的軍人,戰無不勝的軍事家罷了,政治上一色小白,尤其韓信,政治智慧幾乎為0。欽陵不但是超級軍事家,還是治國理政好手與高明的外交家,憑一己之力將吐蕃王朝推到全新高度。


此外,欽陵還是智者,據敦煌藏文文獻記載,欽陵能言善辯,口才出眾,精通漢文化。唐軍統帥王孝傑致書欽陵「……天降霹靂,轟擊岩石,岩石再大豈能抗拒?」欽陵不假思索回書:


「小鳥雖眾,鷹隼食物;游魚雖多,水獺盤餐……樹高百丈,一斧足矣;江河雖闊,一庹可度……」

欽陵,了不起的人物,只是未被漢家史冊傳揚而已。


參考資料:《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

《西藏王臣記》

《新紅史》《白史》

《舊唐書.列傳三十三》

《資治通鑒.卷二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