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後中國會是什麼樣子?聽完鄧小平回答,毛主席:英雄所見略同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由於「九一三」事件的發生,這次會議的時間比原來預定的時間提前了一年。

會議剛結束,毛主席和鄧小平閑談,突然毛主席問鄧小平:「我死後,中國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來得非常突然,鄧小平思索了一會兒後回答:「可能會重蹈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的覆轍」。

毛主席笑著點了點頭,又接著問:「如果這樣的情況真的發生了,又該怎麼去解決呢?」

面對主席的第二個問題,鄧小平沒有做出回答,只是笑著將自己前面的茶杯和毛主席前面的茶杯調換了位置。

毛主席看了會心一笑,笑著說:「好,英雄所見略同嘛」。

鄧小平對調茶杯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毛主席又為什麼說「英雄所見略同」呢?

中蘇結束蜜月期

之前,同為社會主義陣營大國的中國和蘇聯交好,中國還親切地把蘇聯稱為「老大哥」。

但是也許印證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和蘇聯的「蜜月期」結束了。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在國際政治上產生了越來越有力的影響,但對於「老大哥」來說,「小兄弟」幾乎已經和自己平起平坐了,自然覺得威脅到了他們的國際地位。

1958年,在「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上」,我方認為蘇聯在這兩個事件上的種種作為侵害了我們國家的主權,意圖想要控制中國。赫魯曉夫因為「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問題4次來到中國進行會談,但是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在中國強硬態度的堅持下,赫魯曉夫放棄了在這兩個事情上面的主張。

出於各方面原因,原本與西方國家一直處於對立狀態的蘇聯,在赫魯曉夫的領導下,居然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開始緩和了。

有資料顯示,蘇聯在1958年華沙國家政治協商會召開前,就決定華約裁軍41.9萬人,並且從羅馬尼亞撤軍,還與北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新中國剛成立,就受到了來自北約成員的種種敵對和排斥,而這個時候,本來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應共同對抗北約的蘇聯卻在緩和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戒備。

蔣介石逃亡台灣之後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於是開始「狐假虎威」,對大陸不斷的挑釁。為了捍衛國家主權,中國決定炮擊金門。成功地打擊了蔣介石和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說來巧合,在炮擊金門之前,赫魯曉夫剛來過中國訪問,加上蘇聯之前與中國的關係比較親密,又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有些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炮擊金門是和蘇聯商量好了的。

而事實上,涉及國家主權問題是沒有討論和商量的餘地的,我們中國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從來就不需要和任何國家商量,更不需要任何國家的支持或者允許。這是我們國家自己的事情。

炮擊金門後,赫魯曉夫對此非常的不愉快,因為在他看來,好不容易和西方國家緩和關係,中方炮擊金門,並且對象是北約組織的首腦——美國,這讓他之前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因為這些種種原因,中國和蘇聯的關係產生了變化,從「蜜月期」走到了「冷淡期」。

隨後,蘇聯一系列背信棄義的做法,更是將兩國關係推向了深淵。

1959年6月,蘇聯撕毀了曾在1957年10月15日與中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以日內瓦談判中禁止核武器試驗協定為借口,中斷了在火箭、航空技術、原子彈技術方面對中國的援助。

一年以後,蘇聯又召回了在華的蘇聯專家,命令這些專家在撤離的時候,要把圖紙、資料這些重要東西一併帶走,同時還終止了對中國重要設備的供應,企圖在技術上對我進行封鎖。

1965年3月,蘇共不顧我黨堅決反對,一意孤行,在莫斯科舉行「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協商會晤」,就此共產國際主義運動走向分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瓦解。

在中蘇關係惡化之後,蘇聯做出了更為出格的事情。

1967年1月到1969年2月,在2年零1個月的時間裡,蘇聯邊防軍就先後16次侵入珍寶島,對我居民的通行及日常生產進行干涉,並且還阻撓我邊防部隊的正常巡邏,甚至還打傷了我們的居民和邊防戰士。

對於這樣的挑釁,中方曾多次嚴正要求蘇聯停止入侵,但是蘇聯傲慢地認為,中國部隊不敢採取行動,對於中方的嚴正要求充耳不聞。

1個月後,蘇聯又出動了70餘邊防軍,再次入侵我珍寶島,襲擊我巡邏邊防戰士,導致我邊防部隊死傷6人。

對於蘇聯越來越猖狂的行為,我邊防部隊不再忍讓,中國領土不容絲毫侵犯,隨即開展了自衛反擊。最終將蘇聯部隊從我珍寶島地區驅逐出去。這場自衛反擊戰,不但成功保衛了我領土,還打擊了蘇聯的猖狂,維護了我民族尊嚴。

但是珍寶島戰役之後,蘇聯並沒有善罷甘休,在中國北方集結了70萬人的軍隊,隨後人數更是增加到了114萬。這樣的舉措,是赤裸裸地在我們的家門口耀武揚威,隨時準備動手。

面對蘇聯的種種行為,中國不得不做好一切準備來應對。

八大軍區

這個時期,國際形勢暗流洶湧,蘇聯對中國虎視眈眈。但是除了「外患」,還有「內憂」的存在。

國內「九一三」事件的發生,警醒了毛主席,於是毛主席對國內軍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思考。

一向秉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毛主席,在中共十大會議之前,視察了軍區。

調研發現,國內的幾大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已經十多年沒有變過了。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時間的過去,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又長期沒有調動,這很容易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慢慢的相互磨合、相互妥協。

本來在軍隊的編製上,政委和軍長是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這樣可以保證部隊的純潔性、紀律性。

目前的情況,顯然與當初設立軍長和政委的初衷是背離的,隨著時間的加長,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的相互妥協。

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曾經就說過「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所以毛主席對於部隊的管理是非常重視的。

對於目前軍區存在的弊端,毛主席決定採取措施來避免這些弊端。

那麼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深謀遠慮之後,毛主席心中有了一個想法,將國內幾大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對調。

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因為長時間不更換軍區司令員、政委而出現「山頭」現象。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毛主席還和鄧小平交換了意見。

而前文提到的,鄧小平將擺在自己前面的茶杯和毛主席的茶杯對調,就是暗指對調幾大軍區的領導。原來,鄧小平也想到了這個辦法,所以毛主席才會會心一笑,跟鄧小平說「英雄所見略同」。

除了鄧小平,毛主席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周總理、葉劍英等人,大家也都表示贊同。

雖然有了想法,但更重要的是落實。這個時候的毛主席,年事已高。軍區司令對調這樣的大事情,身體不再允許他親力親為了。

但是八大軍區司令對調的事情又迫在眉睫,於是打算把這項重要的工作交給鄧小平來做。


運籌帷幄解決問題

1973年12月12日至22日,毛主席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

會議上,毛主席說:「我們今天討論軍隊的問題,各大軍區的司令員要對調,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會油的嘛。」

由於除了鄧小平、周總理、葉劍英等人,其他的參會領導事先並不知道毛主席對調軍區司令員的打算。剛聽完毛主席的話,全場參會領導愣住了。

還沒來得及做出回應,毛主席又高聲帶領大家唱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嘹亮的歌聲回蕩在會場,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的延安

為什麼在這次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主席會帶領大家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呢?

這是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歌詞就說得很清楚了。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聽黨指揮、步調一致放在了三大紀律的第一條。

毛主席通過這種輕鬆的方式,提醒大家,對於軍區調整的決定,是黨中央下達的命令,大家必須服從。

隨後,毛主席又笑著指了指鄧小平,跟大家說:「關於這件事情,我已經給大家找好了參謀長」。

隨後4天的政治局會議,毛主席雖然已是高齡,但是仍坐在會場,孜孜不倦地和大家一起開會。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討論各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問題。

怎麼去做這些軍區司令員的思想工作?

對調的具體方案是是什麼?

對調後怎麼才能避免之前存在的弊端,讓這次對調真正的發揮作用?

在會議上,各位委員們圍繞這些問題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各參會委員們思想統一了起來,對調的方案也基本確定下來了。

看到最終的會議成果,毛主席非常高興:「好,要讓軍區和黨中央步調一致,首先在黨中央就要做到步調一致嘛,我同意大家討論的結果。」

雖然方案是確定下來了,但是畢竟對調的是各大軍區的司令員,事關國家軍隊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會議結束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向各大軍區聯合發送了絕密通知,命令各大軍區的負責人即刻動身前往北京。

為了確保工作的順利,還在通知的結尾處要求必須做好保密工作,相關事項絕不可以向其他人透露。

各大軍區的負責人收到通知後一看,先是有些發懵,但是作為軍區負責人,政治性和紀律性是毋庸置疑的,隨即趕赴北京。

這一天,毛主席的書房非常熱鬧。

中央政治局的委員們、各大軍區的司令員都聚在了一起。

毛主席忙於國家大事,一有時間還是會去部隊走走,各軍區也有自己的繁重的任務,像現在這樣大家聚在一起的機會是很難得的。

毛主席還風趣地跟大家說:「今天我們聚在一起,機會難得嘛。」

在大家心中,對毛主席的親切從未改變過。

毛主席搖了搖手,示意大家就坐。

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在收到前往北京的通知時,以為是有什麼十萬火急的大事情,來到北京後應該是接受毛主席的命令。而現場的氣氛卻和大家想像中的不一樣,這讓這些軍區負責人一下子沒想明白主席為什麼把他們叫來北京。

之後,毛主席開始詢問大家的工作、生活情況,就像是一個老大哥在和大家拉家常一樣。

隨著交談的進行,毛主席慢慢地說出了這次召集大家的主題。

毛主席語重心長地說到:「八大軍區的司令員還是有必要對調一下的,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會油的,這樣不利於軍隊的發展。大家都是幹革命的嘛,在這裡是幹革命,去了那裡也是幹革命。」

主席又接著說:「調動是好的事情,不要搞得冷冷清清的,要和軍區各級的人都見見面,這樣才好乾工作」。

現場軍區的領導大家面面相覷,主席看出了他們的擔憂,為了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又鼓勵大家:「你們都是從戰場上下來的,面對敵人連犧牲都不怕,難道還怕適應不了新環境嗎?我們可以慢慢來嘛,我也在不斷的學習」。

對於對調軍區司令員這件大事情,毛主席運籌帷幄,充滿智慧,沒有選擇以嚴肅會議下達命令的方式,這樣更容易讓大家產生不良情緒。

主席能夠換位思考,早就想到了這些軍區負責人的顧忌,選擇了拉家常、講道理的方式,這樣讓這些軍區的司令員就能容易接受對調這個命令。

最後,毛主席在總結講話的時候提出「你們都是軍區的負責人,是軍區的領頭羊,要做到能上能下,一切行動聽指揮。對於你們的對調,是保證黨對槍的絕對指揮,同時可以避免山頭主義。」

這樣的總結講話,大家一下子就聽出了這次工作的基調,馬上就明白了主席的良苦用心。

中央領導人的權威

第一天給大家定了工作基調之後,第二天就到了正是宣布調令的時候。

這天,各大軍區的司令員和中央的領導又來到了會場。

據說,在會場發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宣布對調令之前,毛主席讓王洪文點名。只是一個小小的點名,其中也蘊藏著主席的智慧,可以藉此試探一下這些軍區司令的態度。

王洪文拿著名單,開始點名。

「許世友。」

現場卻毫無回應,王洪文定睛一看,許世友板著臉,看著別處。

許世友

這讓王洪文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他轉頭看了一下主席,想要主席幫他救場,但是主席沒有回應。

這時候,周總理把王洪文手中的名單接了過來,親自點名。

「許世友!」周總理念。

「到!」許世友立即從凳子上肅立起來,用洪亮的聲音回答。

念到其他軍區司令員的時候,回答同樣嘹亮。站在一旁的王洪文在明白,以他的資歷,怎麼可能撼動的了這些軍區司令員。但是毛主席和周總理就不同,他們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上一路走來,那是過命的交情,也是團結大家的紐帶。

點名過後,周總理莊嚴宣布了軍區司令員的對調命令:

北京軍區的李德生

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與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對調;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與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對調;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對調;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

為了讓對調工作發揮實效,調令上還要求,調動工作要立即進行,時限上不能超過10天,接受調動的軍區司令隨行人員必須嚴格精簡,不能超過5人。

到了這裡,有的人不禁要問,當時全國的軍區一共有11個,為什麼對調司令員的只有其中的8個,剩餘的3個為什麼不調動呢?

剩餘的三個軍區1分別是成都軍區、昆明軍區、新疆軍區,這3個軍區的司令員剛任職不久,因此就沒有在對調的範圍之內。

後記

毛主席開篇提出的問題,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通過八大軍區互調,軍區內部僵化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參考資料

[1]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2]珍寶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