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官翰林編修、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該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戰爭爆發不久,林則徐被構陷革職,發往新疆戍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獲起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在奉命鎮壓拜上帝會起事途中,病逝於潮州普寧。獲贈太子太傅,謚號「文忠」。有《林文忠公政書》等作品傳世。
林則徐一生遍歷地方,治績卓著。雖在兩廣抗擊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由他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及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歷史評價:
吳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則徐》中稱讚:北鬥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為民社望,霖雨慰蒼生。
晚清學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說:公(林則徐)於政事,無所不盡心,而其尤關天下治亂之數者,則以辦夷務、剿粵寇二者為最巨,而皆齋志以終……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誠,人咸樂為之用。
中國無產階級專政革命家毛澤東曾言,我們的民主革命「從林則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評價林則徐:他的經歷清白無瑕。他有著一個從未犯過錯誤的人的強烈信心。他為人處事很講道德,有強烈的責任感。
軼事典故:
名字來由
關於林則徐姓名中的「則徐」,及其字的來由,有許多說法:
據施鴻保《閩雜記》卷4《林文忠公取名》載,林則徐出生時,新任福建巡撫徐嗣曾正「鳴騶過其門」,故父名其「則徐」(學習、效法徐嗣曾);字元撫,意在希望林則徐像徐嗣曾一樣仕途坦蕩,官運亨通。
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中說,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孝穆),以為兒子是徐陵的後身,因此給兒子取名「則徐」,取字「少穆」,又字「石麟」。此說附會牽強之意明顯,亦不足信。
據陳康祺《燕下鄉勝錄》卷12載,林則徐生於徐氏,養於林氏,故名林則徐。此說已被陳康琪考為無據之論。
這些說法中,當以《閩雜記》說較准。因為徐嗣曾在當時以「喜士如嗜欲」聞名,這樣愛士的大吏,自然容易博得一般士人的崇拜。
改詩深意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云: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志,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
藏書之好
林則徐從政之暇,尤喜藏書。舉進士後,居於文藻山,早年以「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頌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為志,潛心搜羅前朝及當代各類書籍。藏書樓有「七十二峰樓」、「雲左山房」,專用貯書,積三十餘楹。貶謫伊犁時,以大車7輛,載書20篋。臨行前賦詩云「縱使三年生馬角,也須千卷束牛腰」。有《雲左山房書目》抄本傳世。藏印有「林少穆珍藏印」、「河東節帥,江左中丞」、「寵辱皆忘」、「讀書東觀,視草西台」、「吳越秦楚齊梁使者」等十數枚。原藏書之所「七十二峰樓」於1948年被洪水衝垮,後福州市政府撥款重建。
佛門居士
林則徐青年時期便受佛教影響,影響了他「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思想的形成。林則徐之妻鄭淑卿是虔誠的佛門弟子,其持齋誦經、篤信佛法的行為,對他的影響非常大。林則徐為官期間,與佛教界人士也有交往。在佛門詩僧中,根據林則徐日記和詩詞可以肯定的有兩位,一位是道光二年(1822年)林則徐初識並讚譽其「詩亦清雋」的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還有一位是林則徐任職雲貴期間的昆明西山華亭寺方丈岩棲。據說在諸佛菩薩中,林則徐最崇敬的是觀音大士,除多次向觀音大士行香、祈雨外,他還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在督署內建了觀音廟,每日行香設供。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