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在現代社會中偏心的父母仍然有許多,很多家庭里不是獨生子女,而是有多個孩子,按理說,這些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理應同等相待。
但出於某種原因,有些偏心的父母會比較偏愛其中一個孩子,使得這個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凌駕於其他兄弟姐妹之上。
其實,父母偏心對人的傷害是很大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這種傷害一旦形成一輩子都是很難癒合的,因為最親近的人帶來的傷害陰影是難以消除的。
在歷史上,鄭莊公的母親,就是一位十分偏心的母親。
武姜,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申國國君之女,鄭武公之妻,鄭莊公之母。
她與鄭武公分別生下兩個兒子,長子寤生(鄭莊公),次子共叔段。同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武姜卻十分喜愛共叔段,對鄭莊公可以說是厭惡至極。
《左傳·隱公元年》:「 庄公 寤生,驚 姜氏 ,故名 寤生 ,遂惡之。」
《史記》以及《左傳》中記載,武姜生鄭莊公時難產,據說還是腳先出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胎位不正,但武姜卻認為鄭莊公為逆生子,因此十分厭惡鄭莊公。
為此,武姜為其取名為寤生,逆生,謂產兒足先出。
三年後,武姜又為鄭武公生下一子,也就是共叔段,此子生產順利,深得武姜喜愛,她甚至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共叔段為太子,卻遭到了鄭武公的拒絕。
自古以來,便以立嫡長子為尊,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
武姜不甘心,在鄭武公臨終前仍然勸說鄭武公,希望能立共叔段為太子,但仍然遭到鄭武公的拒絕。
母親對弟弟偏愛至此,鄭莊公全然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同樣都是母親的兒子,為何母親卻對自己十分厭惡。
鄭武公去世,由太子寤生繼位,也就是鄭莊公。
武姜一直為小兒子叔段謀前程,以前是仰仗鄭武公,這回輪到鄭莊公當家做主,因此,武姜也不得不向她厭惡的兒子鄭莊公懇求。
作為國君的弟弟,叔段也要有自己的封地,於是武姜便向鄭莊公索要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
制邑 地勢險要,鄭莊公對母親解釋說,此地不能作為封地,除了此地,其餘封地任選。
於是,武姜要求鄭莊公把京邑(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二十餘里)封給叔段,鄭莊公答應了武姜的要求。
春秋戰國時期,封地的城牆都是有要求的,大的不能超過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
而如今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比都城還要大,於是大夫祭仲就勸說鄭莊公,此地不能作為叔段的封地,唯恐對鄭莊公不利。
鄭莊公是明白其中利害關係的,但這是母親武姜的要求,他不得忤逆。
祭仲仍然勸說鄭莊公,鄭莊公則是胸有成竹地說道:「多行不義必自斃,等著瞧吧!」
果然,共叔段到達京城後野心不減,積極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坐等時機成熟殺回都城,一舉登上君主之位。
鄭莊公二十二年,共叔段認為時機成熟,於是決定襲擊鄭國都城。
眼看兩個兒子就要自相殘殺,作為母親的武姜,竟然要作為內應幫助共叔段,只等共叔段攻來,她便作為內應打開城門。
鄭莊公早就知曉共叔段圖謀不軌,並且還得知了共叔段的進攻日期,於是提前發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兵敗逃亡共地,因此後世稱其為共叔段。
共叔段的進攻日期鄭莊公都能得知,更何況是他的母親武姜作內應之事,此舉讓鄭莊公大為憤恨,武姜偏心至此,與鄭莊公哪裡還有什麼母子情誼。
於是,鄭莊公就將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一年多後,鄭莊公開始想念母親,有些後悔自己的誓言,但他又不願意違背誓言,這時便有人勸說:「如果挖地見到泉水,開一條隧道在裡面相見,那誰還能說您違背誓言呢?」
鄭莊公覺得有道理,就讓人挖出一條隧道,與母親在隧道中相見。
鄭莊公與武姜在隧道中相見,心情十分愉快,於是感慨道:「隧道中相見,其樂融融。」
武姜走出隧道後,也賦詩感慨:「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其後,母子二人關係日漸修好。
由於武姜的偏心,這才有了這一歷史鬧劇,可見父母的偏心有多可怕,它會滋生出兄弟間的不和,從而導致矛盾的發生。
常言道:「家和萬事興」,萬事以和為貴,尤其是在家庭中極為重要!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