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第一名臣張之洞,寫家書勉勵子女,兩個兒子卻成......

前言:

晚清統治階級的洋務派發起的一場洋務運動,這場運動的結局雖以失敗告終,但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意義影響是比較深刻的。在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中,張之洞是一定要講到的,身為晚清第一名臣,小兒子竟成為賣國求榮的漢奸。

洋務運動從本質是上來說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從根本上是為了維護早已風雨飄搖的封建帝制。我們在肯定張之洞所作出的努力時,也不可避免的要提到他們所代表的洋務派並非是想要推翻舊制度的現實性。身為傳統的儒家學士,從小便受到家庭很好的熏陶,張之洞頗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志氣,在列強侵辱中國的時期,他是不會允許自己成為一個賣國賊,但他的後代可是給爹丟了大臉

  • 01

張之洞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於是便將他的十一子張仁樂送往日本前去學習。但留學之旅沒有讓張仁樂成長為一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忠貞志士,反而安於在日本的生活方式,回國後謀求的一官半職只為搜刮民囊,以增添自身的財富。他所學的知識無一用到實處,一心只想著如何求得功名利祿。

在張之洞六十多歲的時候,他又擁有了一個小兒子,取名張仁蠡,因是老來得子,張之洞對這個小兒子十分寵愛。可惜在張仁蠡9歲之際,張之洞就離開了人世,哥哥張仁樂只得對他多加照應,為兄為夫。

張仁樂的手越伸越長,在他任職天津市長期間的一度引起民憤,更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張仁樂義無反顧的投靠了日偽,成為了一名賣國賊。

抗戰勝利後他被關押進監獄,後被妻子花了大價錢救出,從此逃往日本,於1971年去世。

  • 02

父親張之洞在世之時常撰寫家書,告誡子孫們要堅持學業,切勿做出有損家族榮譽之事,字裡行間滿是對兒子的期許,然而世事難料。

無獨有偶,張仁蠡自小在哥哥身邊耳濡目染,他後來怎麼樣了呢?

張仁蠡畢業於北京大學,但其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卻未達成良好的匹配。年輕的張仁蠡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在各種機緣下張仁蠡與一些街頭混混每日廝混在一起,在此時染上了吸鴉片的惡習。當看到日軍已佔領半壁江山後,他義無反顧的投靠了汪精衛,並在兄長的幫助下拿到了武漢市長的職位。

一眾漢奸


張仁蠡在擁有職權後,變得更加荒淫無度,對底層百姓的艱難生活置若罔聞,整日只想在燈紅酒綠中醉生夢死。

早年的奢靡放縱與賣國為己為他日後落網埋下種子,抗日戰爭勝利後,張仁蠡在監獄關押6年後以漢奸身份被處以死刑,於1951年去世。

  • 03

張仁蠡和其哥哥張仁樂在如今早已臭名昭著,我們不禁想到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提的「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其二人終為自己的惡行嘗到了應有的報應。

張之洞在世時為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無愧於民族。可惜了這兩個兒子,皆因悲劇收場。在任何時期不顧百姓性命與國家安危的人都不會有好的結果。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盡全力為國家獻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