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我國歷史的科舉制度,相信熟讀歷史的都只,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楊堅提出的,由隋煬帝楊廣正式創立,只是由於剛創立該項制度並不完善,後經過朝代更換,到了唐朝,科舉制度才得到真正的完善。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說這在處在完善科舉制度時出現的公薦制度到底是什麼,它在當時的唐朝又有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公薦制度是唐朝
唐代科舉考試盛行「公薦」制度,或稱「通榜」,即主考官不以老師身份成績為唯一依據,可以兼采舉人在社會上的德才聲望,制出「榜貼」也就是名單順序,以供錄取時參考。
公薦制度有舉薦賢才的意義,可以減少單憑考試決定取捨帶來的弊端,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公薦」制度為官僚權貴請託營私提供了方便,公卿大臣名正言順的互相為子弟,親戚吹捧楊明,使權貴子弟在科舉考試中佔據優勢地位,而寒士雖多方奔走「覓舉」,「乞舉」,被錄取者依然寥寥無幾。
不過好在公薦制度是為了完善科舉制度的補充,所以它其完成其過渡時期的使命後,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而後,科舉制度在唐朝後續發展中得到完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歷史分類視頻推薦
-
3:01:59
-
2:11:01
-
2:28:45
-
22:59
-
2:26:07
-
2:25:52